夏夢雨 于素利
(河南科技學院服裝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服裝結構設計》是一個涉及人體工程學、藝術設計學、服裝材料學、幾何學及相關知識的較為全面的教學綜合體,兼具技術性、實踐性和藝術性的特點。從技術層面上要求學生具有標準規范的操作技術,攻堅克難的耐力和毅力;實踐層面上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具有藝工結合的崗位素養和職業能力,具備強烈的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藝術審美層面能自覺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服飾文化,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服裝審美觀和創作觀;《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是培養學生正確學習態度和鍛造優秀品格的關鍵載體,在課程中引入思政內容,能深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厚植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弘揚精益求精、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課程與企業生產密切相連,通過模仿企業生產任務和場景組織教學,能使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生產中對結構樣版標準化、規范性、統一性、完整性的技術要求,培養學生職業素養和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禮儀之邦”之美譽,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建了獨特、罕見的中華服飾語言,匯集成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華章,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我國傳統服飾形制及其蘊含的文化意義融入《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過程,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服飾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結合時代設計思想,進行傳統服飾文化價值激活,引領學生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增強,服裝產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介紹我國服裝生產企業現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服裝產業正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設計強國”邁進,科技和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關鍵,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科技強國的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愛民的情懷,以愛國情懷激發學習動力,讓學習成果服務民族復興大局。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術,一流的技術則需要一流的精神。精益求精不僅是數量上的打磨和完善,更是一種質量層次的提升和對卓越的追求。課程要求學生對設計精雕細琢,根據設計需要不斷完善結構,提升工藝品質,享受產品升華的過程。始終將工匠精神融入服裝產品開發中,不斷探討、繼承傳統工匠的造物理念和對“技”的造物精神的追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4]。為社會培養具有精益求精、嚴謹認真、不斷創新的工匠精神和富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創新性服裝專業人才。
在服裝產業中,服裝結構設計是生產過程中的核心技術,在服裝工程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款式造型設計的延伸和發展,又是工藝設計的基礎。課程教學需密切結合企業生產實踐,根據崗位任務進行服裝版型綜合設計,嚴格要求學生按技術標準和質量標準進行結構樣板繪制,鍛造學生的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技能課,宜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多途徑發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內容及其思政融入點如表1所示。

表1“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入點
3.2.1 制定教學目標以課程第三單元“裙子結構設計”為例:
(1)育人目標: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服飾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全面提高審美賞析能力,樹立正確的服裝審美觀和創作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藝工結合的崗位素養和職業能力,增強職業責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弘揚精益求精、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2)知識目標:掌握裙子的原型制圖;掌握裙子結構設計基本原理、規律和方法;掌握裙子的分割設計、裙子的褶飾設計及結構的綜合創新設計。
(3)能力目標:能獨立進行裙子結構設計,并能根據企業生產實踐,獨立完成裙子前后片和零部件的毛樣、凈樣、襯樣等各類生產樣板的繪制,具備半身裙款式開發、繪制結構圖、制作成衣、版型修正的技術能力。具有操作規范、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的職業素養。
3.2.2 設計教學內容
服裝設計專業前沿性、時尚性、實踐性較強,要根據國家政策導向、服裝流行趨勢、國內服裝市場需求、企業生產需求安排教學內容。如在講解裙子褶飾設計時,引入我國傳統馬面裙的結構,說明規律褶的成型原理和應用,從而引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政專題,引導學生從優秀的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吸取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獲取設計靈感,對優秀的中國元素進行提煉,反復斟酌、取舍、再造與創新融合,并以服裝為載體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應用,培養學生的專業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在裙子的綜合設計實踐環節,引入我國刺繡、滾邊、緣飾等傳統手工藝,引領學生體會傳統工藝的技術美、形式美、功能美,理解我國傳統工藝在服裝生產中的表現和應用,領悟當代我國傳統工藝及非遺傳承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裙子制作過程中強調對縫制細節的處理,力求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精工精做、細致雕琢的工匠精神,訓練學生的耐心和毅力,錘煉優秀品格。
3.2.3 創新教學方法
采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理論和實踐并舉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轉課堂,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利用專題設計、技能大賽和項目驅動等創新教學方法,使思政專題有機滲透到課程的知識模塊中,在潛移默化中實現思政育人目標。例如,在利用項目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根據企業新品開發和產品生產的工作要求,分組進行系列半身裙設計開發,在發揮專業特長的基礎上查找不足,團結協作,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依次完成系列半身裙款式設計、結構設計與處理、樣衣制作與試穿、樣板修正等逐個項目任務,不僅能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要點,同時也達到了鍛煉學生團隊合作、溝通表達以及自主學習等方面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理論和實踐環節同時滲透課程思政元素,樹立團結協作、互助友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課程思政和專業知識的滲透與交融。
3.2.4 完善課程評價體系:
為了客觀公正地對學生進行評價,融合課程思政采用綜合考核方式,既注重每個作業的最終成衣效果,也注重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各方面表現。既強調作品的創意,又能符合生產實際,培養學生開拓創新又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分組完成的作業進行任務細化評價,體現公平公正,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公平觀。對技能操作部分,倡導學生反復推敲、精工細磨的工匠精神。最終實現對學生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職業能力及綜合素質的整體評價。
在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建設背景下,專業教師應當堅守“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明確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深入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方法,將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充分發揮專業課的隱性教育作用,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讓“立德樹人”理念貫穿課程教學模塊,循序漸進,潤物無聲,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有專業素養和社會擔當的應用型服裝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