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

塔拉河峽谷大橋。
從幾千年前出現,橋梁就成為人類交通進程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從遠古時期的獨木橋、藤橋,到傳世千年的石拱橋,再到如今可以翻山跨海的各種懸索橋、鐵索橋,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橋在人們心中也早已超越了交通建筑的意義,而橋這個概念也逐漸發展為人與人、地區與地區乃至文明與文明的相互連接。確實,回顧人類歷史,有的橋連接了文明,有的橋連接了時代,而有的橋連接了歲月。
人們對法國普羅旺斯地區的印象大多是“薰衣草之鄉”“葡萄酒產區”,還有動畫片中的“普羅旺斯蔬菜雜燴”,而尼姆這座城市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就屬于基本沒聽說過的范疇,不過這個在東方“默默無聞”的城市在歐洲可是大名鼎鼎的歷史古城。在公元前1世紀尼姆就已經是非常繁榮的城鎮了,作為古羅馬高盧行省的重鎮,直到今天這里還保存著大量古羅馬時期的遺跡。到了16世紀,尼姆成了加爾文宗重要的流行地之一,在歷史進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今,這里作為加爾省的省會,也排進了全球城市500強的名單之中。所以,人們稱這里為“歷史與人際交往的十字道”,而這個“十字道”有一座橋連接著歷史,記錄著古羅馬的輝煌,這就是擁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代工程奇跡——加爾橋。
尼姆是一座以泉水為中心發展而成的城市,“尼姆”這個名字在法語中就是泉水精靈的意思。在靠近地中海、每年陽光照耀時間達300天以上的尼姆,泉水是非常珍貴的,所以最早居住在這里的人們深信泉水是上天的恩賜,泉水里是有精靈的。這里最早的建筑就是圍繞著泉水打造的庭院,這是對泉水精靈的奉獻。公元49年,尼姆被古羅馬征服,改名為內莫斯,不過這并沒有影響這座城市的繁榮,反而被燦爛的古羅馬文明滋養,誕生了許多偉大的工程奇跡,至今依然矗立在尼姆城中,比如尼姆的大競技場,就是當前世界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羅馬競技場之一,雖然規模不如羅馬城的那座,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過說它是麻雀,有點對不起這座競技場,畢竟這也是可以容納一萬多人的場所,也間接證明了當時這座城市的繁榮,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座競技場直到今天依然可以使用,每逢重要的演出、慶典,全城的人都匯集到這里,可以說是歷史與現代最好的結合體之一。雖然尼姆的泉水和競技場享譽世界,但想要看到這里最為著名的建筑,還要驅車前往郊外,大概35分鐘左右就可以到達加爾河的峽谷,這里就是著名的加爾橋的所在地。


加爾橋是一座3層的石頭拱形橋,它是古羅馬帝國時期修建的高空引水渡槽。

加爾橋保證了尼姆城充沛的水源。

加爾橋水道。

尼姆的噴泉等景觀的水源以前都是來自加爾橋。
雖然稱為“加爾橋”,但它最早并不是為行人服務的,這座長270米、高50米的大橋其實是為水服務的。加爾橋是古羅馬水道系統的一部分,尼姆城中雖然有泉水,但城市繁榮、人口眾多,泉水滿足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用水,所以人們修建了這條長達50公里的水道,將泉水從山中運送到城里,只不過這條水道大部分都修在地下。古羅馬的水道將管道修建得有一定斜度,通過重力讓水流到需要的地方,技術上有點像如今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雖然比起南水北調的龐大工程古羅馬水道還有點不夠看,不過這個系統可是修建在2000多年前,稱之為古代工程奇跡一點也不為過。這條水道需要有一段位于地表的部分以跨越加爾河,于是這座橋就出現了。
雖然加爾橋只不過是這條水道的很小一部分,但卻令人驚艷。橋是3層結構的,每一層都由拱形橋洞支撐,最下層由6個巨大的拱形橋洞組成,巨大的支撐柱并不是像上兩層那樣的方形石柱,而是在面對河水的地方壘成了一個分水角,這樣做的目的是減少水流的沖擊力,而25米長的巨大拱門也保證了船只的通行。在加爾橋剛剛修建的時候,并沒有讓行人通過的計劃,直到18世紀才在底層的拱門上修建了一條可以供行人和馬車使用的路橋。這條路橋當時還遭到了許多人的詬病,不少人認為修建這條路橋是破壞古建筑整體景觀的“丟臉”行為。不過幸好有這條路橋,人們不但可以方便地通過加爾河峽谷,如今還可以在橋上游覽、散步,近距離地欣賞這個古代建筑奇觀。
加爾橋的中層是由11個拱門組成的,中層拱門的石柱與底層是對齊的,只不過因為不用考慮水流的沖擊,所以沒有建造分水角,只是用石頭砌成方形的柱子支撐,每根石柱的正反面都會有很多凸出來的石頭,這是為了日后修繕的時候固定腳手架而特地留下來的。人們在設計加爾橋的時候就考慮到了日后的維修環節,可以說是非常有心了。據說第二層拱門之上在古代是可以供人們通行的,不過也有學者對此表示質疑:飲水工程如此重要,橋兩頭都會有士兵把守,另外如此高的高度又沒有防護措施,就算能通行也需要很大的勇氣。最上層由25個拱門支撐,比起下面兩層,最上層的拱門要小很多,而且支撐的石柱也砌得更細,這樣做一來是為了分散重量讓上層的支撐更穩,二來就是配合中層的大拱門,讓風可以更快地從兩層拱門中穿過,減少風力對于橋體的沖擊,是非常科學的設計??v觀整體,加爾橋是下短上長,但從橫斷面看,卻是下寬上窄,十分符合力學原理,橋拱是獨立的全弧拱形相互連接,非常有利于橋體的穩定。令人驚奇的是底層6個拱門中,只有一個跨越了加爾河,而且每層的拱門都不是一樣的。

建于1779年的英國鐵橋是拱形結構,全部用鐵澆鑄,重量可與羅德島的巨人像相抗衡。

鐵橋博物館。這個博物館群也是世界工業傳統的展示廳。
根據學者推測,水道每天要輸送20萬立方米的水到尼姆城中,水從源頭到城中需要27個小時,如今在城中還能看到巨大的閘門和圓形的蓄水池。雖然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這條水道早已被現代化的供水設施所取代,但尼姆城屹立千年,這條水道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充沛的水資源不僅可以滿足城中居民日常的使用,還可以滿足景觀噴泉、種植灌溉等需求,當然還有一項“古羅馬傳統文化”需求——洗浴。這也是尼姆市的居民深愛加爾橋的原因。
這座歷經了洪水、戰亂和社會變遷的橋梁至今依然保存完好,1958年百年不遇的洪水造成了35人死亡,水位曾達到渠橋的第二層,但整座橋卻安然無恙。這條總長50公里的水道據說前后只有17米的落差,在只依靠重力的情況下讓水源源不斷地送入尼姆城,不能不令人驚嘆古羅馬建筑師們的鬼斧神工。
加爾橋在1985年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法國政府對加爾橋進行范圍更廣的遺址保護工程計劃,有關部門和專家提出了特殊的理念:與世界文化遺產相稱的高檔次文化歷史遺址保護,同時尊重當地人的傳統生活習慣。于是在加爾橋附近修建了博物館、電影院等設施,這些設施基本都隱藏在景區之外的樹林里或者建在地下,整個景區沒有架在空中的電線或者路燈,完全呈現出加爾橋在2000年前的樣子。參觀者也可以免費進入加爾橋景區,并且可以在河里游泳,在河灘上或者樹林中野餐,也許對于當地居民和游客來講,輕松愉快地與這座橋共處才是他們最喜愛的方式。
在普羅旺斯地區溫暖的陽光下,人們聚集在加爾橋邊——有人在橋上漫步,欣賞河谷美妙的風景;有人在橋下的河水中嬉戲游玩,享受河谷中的清涼;有人在布滿鵝卵石的河灘上支起太陽傘休息,感受人生的輕松與寧靜;有人劃著皮筏在河水中閃轉騰挪,與大自然共處,一如他們的祖先……加爾橋連接了水源,讓尼姆城的人們得以創造和發展這個美麗的城市;加爾橋也連接了文明,讓古羅馬輝煌的文明通過這條長長的水道一直延續至今,供人們贊嘆先輩的智慧和文明,也感嘆于歷史的變遷與無常。如今,加爾橋依然矗立,而古羅馬則早已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之中,只留下些許余燼供后人憑吊。
英格蘭西部的什羅普郡緊鄰威爾士,是英格蘭人口最稀疏的鄉間地區之一,有著廣袤的樹叢和草地,一片綠水青山的景色,英國最長的河——塞文河流經這里,而在塞文河上,有一座古老的鐵橋記錄著這里的輝煌,也記錄著人類文明的輝煌。這座鐵橋于1779年完工,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座用金屬制成的橋,對科學技術和建筑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時它也是工業革命的象征之一。
即使站在今天來看,這座跨度30多米、重達300多噸的大橋也是一座美麗的藝術品:全對稱的設計充滿了古典主義的雅致,而橋拱巨大的跨度讓人驚嘆,橋面并不是全平的,兩邊微微有一些坡度。塞文河靜靜地從橋下流過,兩邊的山上已經被植被占領,河畔的草地上星星點點的野花彰顯著強大的生命力……這幅寧靜古典的田園景觀很難讓人與波瀾壯闊的工業革命聯系到一起,但這座鐵橋在當時,正是對工業文明的一曲頌歌。
1678年,亞伯拉罕·達比出生在伍斯特郡,后來他成了一名鐵匠并前往什羅普郡發展,因為什羅普郡有兩個“特產”——煤山和鼓風爐。在他的持續鉆研下,終于找到了一種新的制鐵方法:他用焦炭作為燃料生產出的鐵,比起用傳統的木炭燃料生產的鐵有著更高的成本和效率優勢,這種焦煉技術讓達比的企業迅速發展起來。雖然一開始他生產的鐵只能用在鐵鍋等生活用品的制造中,但一個新的發明讓達比的鐵找到了一個重要的新市場,這就是托馬斯·紐科門發明的蒸汽機。在瓦特改良之前,蒸汽機就已經開始廣泛應用了,包括托馬斯·塞維利、丹尼斯·帕潘等人,都曾研制出蒸汽機,紐科門在前人的經驗上首次制成了大氣式蒸汽機,被稱為紐科門蒸汽機,在礦井排水、水利灌溉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這種蒸汽機需要大量的煤炭和鐵,達比迅速抓住這個機會,而他的兒子則繼續開拓市場,幾乎壟斷了紐科門蒸汽機的制作,也幫助了這種蒸汽機的推廣。
就在工業革命前夕,煤與鐵時代的號角由一位橋梁工程師吹響了,這位橋梁工程師名叫托馬斯·法諾·伯里卡特,他在1773年向他的委托人約翰·威爾金斯提出了要建造一個跨塞文河鐵橋的工程,被稱為“鐵瘋子”的威爾金斯立刻答應了,要一起實現這個工程。威爾金斯是一位鐵器推崇者,甚至連他的帽子都是鐵做的,他死后也被安放在一口鐵棺材里,墓碑前還有一塊鐵制的紀念碑……作為制鐵行業的代表,亞伯拉罕·達比的孫子亞伯拉罕·達比三世也參與到了這項工程當中來。工程一開始并不順利,直到1777年,他們采用澆筑的方法制造橋的拱肋和橋面,工程才取得了進展,雖然每根拱肋重達5.1噸,讓人們不由得擔心橋是否能夠承受這種重量,但工程還是成功了,人們將澆筑的構件裝配到一起,在不中斷塞文河交通的情況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鐵橋。
這座鐵橋的成功建造立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不過最開始慕名而來的并不是工程師和商人,而是藝術家和作家。
這座大橋讓橋邊的制鐵小鎮科爾布魯克代爾人滿為患,許多藝術家用畫筆記錄了這個小鎮當時的情景,比如畫家菲利普·雅克·德·盧瑟堡繪制的《科爾布魯克代爾之夜》,就可以看作是工業題材的先驅,描繪的是科爾布魯克代爾當地的煉鐵廠:大熔爐飛濺的火花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周圍的小鎮和遠處的群山,由于工業生產夜以繼日,原來偏僻的山區小鎮已經不再安靜,月亮高掛在天幕,但是夜深人不靜,運輸馬車整裝待發……很快,藝術的感染力吸引到了更多的人,其中就包括商人和工廠主,對他們來說,這種熱火朝天的工業景象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于是更多的工業項目在鐵橋周圍集結起來。
1795年,塞文河暴發了一場罕見的大洪水,周邊遭到了嚴重破壞,很多石橋都沒能幸免,但是鐵橋卻在這場洪水中完好無損。這件事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鐵建筑可以這么結實,那么可不可以用鐵來制造其他的建筑呢?1776年,詹姆斯·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影響整個人類文明進程的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帷幕。用機器制造機器讓人類似乎掌握了無窮的力量,而鐵橋就是這場革命的第一聲吶喊。
如今,鐵橋和周邊的小鎮早已告別了煙囪林立、火光沖天的景色,“煤與鐵的時代”結束了,鐵橋和周圍的小鎮逐漸沒落,不過這也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恢復,很快,自然風光就重新占據了這個地方。隨著鐵橋和周圍的煤山等5個地點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英國政府也對這一地區展開了修復和景點打造工程。鐵橋區域目前已形成一個占地達10平方公里,由7處工業紀念地和博物館、285座保護性工業建筑為一體的旅游目的地,平均每年能吸引30萬游客來此觀光游覽。綠水青山之間的工業遺址,對游客來說別有一番情趣,而這個工業景區的建立也啟發了世界上很多曾經的工業中心,“工業歷史游”逐漸成為了一種新興的旅游項目,而這座鐵橋作為一個時代的開啟,會永遠被人們銘記。

鐵橋被錄入世界遺產。

菲利普·雅克·德·盧瑟堡繪制的《科爾布魯克代爾之夜》。



黑山共和國的西北部有一座由冰河形成的天然公園——杜米托爾國家公園。這個面積390平方公里的公園遍布著溪流和湖泊,除了濃密的針葉林外,還有很多原生特色植物,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由冰河造成的山峰與峽谷,奇特的地形和原生態的絕美景色讓這里成功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在公園中,還有一個歐洲最深、僅次于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塔拉河大峽谷,河谷全長80公里,最深的地方達1300米。在這個峽谷上,有一座全長300多米、主拱100多米的大橋,名叫杜德維卡塔拉大橋,人們習慣地稱它為塔拉河峽谷大橋。這座鋼筋混凝土大橋是1937年南斯拉夫王國時期開始修建的,其間克服了地勢復雜、汛期水流湍急、無法使用大規模機械施工等困難,歷經3年修建完成。這座大橋在當時是歐洲最高最長的大橋,為南斯拉夫王國贏得了巨大的榮譽。然而這座大橋建成后僅僅2年,就被南斯拉夫游擊隊炸毀了。這個故事是不是聽起來有點耳熟?沒錯,這個故事還被拍成了一部電影,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觀眾,這部電影就是南斯拉夫電影《橋》,電影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至今膾炙人口,而塔拉河峽谷大橋,就是電影中被炸毀的那座大橋。
塔拉河峽谷大橋是一座行人與車輛共用的大橋,在1946年被修復之后一直在使用,不過來這里參觀的大多是慕名而來的游客,人們大都把車輛停放在橋兩端的停車場,然后在大橋上步行參觀。群山環繞之間,峽谷深不見底,大橋宛如游龍一般跨越峽谷,天塹通途,美得令人窒息。橋下的塔拉河被譽為世界上最干凈的河流之一,河水藍中泛綠,就像璞玉做成的絲帶。塔拉河還提供漂流項目,在漂流中欣賞大橋是個很不錯的選擇。而站在橋上,感受它的歷史,感受它經歷的歲月,又不由地想起那部將它的故事帶向全世界的電影。

工程師拉扎萊·亞烏科維奇的紀念碑。

南斯拉夫王國工程兵中尉博日達爾·祖季奇半身像。

南斯拉夫電影《橋》劇照。
確實,《橋》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1941年6月,軸心國軍隊入侵南斯拉夫,國王和政府流亡國外,南斯拉夫隨即被幾個國家瓜分,而南斯拉夫游擊隊沒有放棄抵抗。1942年,被兩面夾擊的納粹德國軍隊計劃從南斯拉夫撤回本國,而這座橋就是必經之地,所以他們要竭力保住這座大橋。納粹德國提前進駐了一個團的兵力守護大橋,在大橋所有的欄桿上都安裝了電網和警報系統,在橋下排布著數不清的地雷。南斯拉夫的游擊隊員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在橋梁設計工程師拉扎萊·亞烏科維奇的幫助下,由這位參與建造大橋的工程師親手炸掉了這座大橋。然而,在現實中,這位工程師卻沒有逃脫納粹的魔爪,在他幫助游擊隊員炸毀大橋2個月后,未能及時撤離的他被納粹軍警發現,氣急敗壞的納粹分子將他槍殺在橋頭。1946年,南斯拉夫修復了這座大橋,在橋上為亞烏科維奇嵌入了一個紀念碑,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工程師。
在塔拉河峽谷大橋的橋頭,還有一尊軍人的半身雕像紀念碑,很多人誤以為是電影《橋》中“老虎”的原型,其實,這座雕像紀念的是南斯拉夫王國工程兵中尉博日達爾·祖季奇。祖季奇出生在附近的村莊,很小便加入了南斯拉夫王國軍隊。1941年,祖季奇所在的部隊接到撤退到諾維薩德附近的命令,但很快,一支裝備精良的軸心國軍隊就追上了他們并向其開火。部隊的指揮官上校準備與軸心國談判,但軸心國的軍隊要求他們無條件投降。這時候,祖季奇沖到了軸心國指揮官面前喊道:“你想要做什么?懦夫!想要在沒有戰斗的情況下俘虜我們?”隨后他向自己部隊的指揮官說道:“我們不投降,南斯拉夫軍官不投降,我們寧可戰死!”隨即他從懷中掏出手槍,轉身向軸心國指揮官開槍,將其擊斃。軸心國軍隊隨即猛烈開火,祖季奇等一批南斯拉夫軍隊官兵以身殉國。祖季奇的英勇行為不但讓本國將士大受鼓舞,就連敵方也感嘆不已:這位指揮官的自我犧牲是軍人最大的愛國行為,這是塞爾維亞軍人所固有的精神……由于祖季奇是南斯拉夫王國的軍人,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不允許對他立碑紀念,直到1966年,他的母親才在塔拉河峽谷大橋的橋頭為他立起這尊雕像紀念碑。碑文中寫道:這座紀念碑是博日達爾·祖季奇的母親瑪莉亞為其所建。博日達爾·祖季奇,南斯拉夫王國軍隊中尉,生于1915年,1941年犧牲。在紀念碑上還有他母親為他寫下的一首小詩:你是整個民族的英雄,這座橋、這條河會一直記住你。
時光荏苒,但人們還是會來懷念勇敢的人——亞烏科維奇的紀念碑下經常會有游客獻上的鮮花,也總會有游人給祖季奇的雕像戴上花環。很多游客走在橋上,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那首著名的歌曲:“啊朋友再見,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如果我在戰斗中犧牲,你一定把我來埋葬;把我葬在高高的山崗,再插上一朵美麗的花。每當人們從這里走過,都說啊多么美麗的花。”為了自己祖國和民族付出生命的英雄,人民會永遠記住他們。
世界已經發生了巨變,這座大橋曾經所在的國家——南斯拉夫聯邦也解體分裂為多個國家,其間還發生了慘烈的戰爭。然而,盡管這座橋所屬的國家不斷發生改變,但它依然矗立著,默默地記錄著歲月。
“工程師,你還在等什么?!”“可惜,真是一座好橋。”是啊,真是一座好橋!
(責編: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