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鴻 羅茜茜 薛童 王雨秋 楊依璇



關鍵詞:關中地區 傳統建筑裝飾紋樣 再設計 轉譯 文創產品
引言
紋樣是裝飾花紋的總稱,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紋鏤”。傳統建筑裝飾紋樣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縱觀由古至今的建筑裝飾,從石器時代的簡潔樣式到封建晚期的繁復樣式,裝飾紋樣一直深受人們的重視。紋樣裝飾除了能夠通過形制區分社會等級制度,同時也可滿足人們的愛美之心,這足以可見裝飾紋樣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陜西關中韓城地區傳統建筑受早期建筑遺存的影響,其建筑風格更是具有鮮明獨特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傳統村落民居中極為考究的建筑裝飾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特點[1],紋樣所選取的題材豐富多樣,內容上多采用具有吉祥寓意的動物、植物形象,為達到飽滿豐富的視覺效果,這些元素通常會以組合的形式出現,就建筑本身而言,裝飾紋樣無論是對建筑的彰顯還是對傳統文化的隱喻,無一不顯示出較高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然而當下該地區對于傳統建筑裝飾紋樣更多還僅停留于研究階段,未能在現代日常生活中被合理有效的應用,這樣會導致紋樣喪失其原有的實用價值,因此對于傳統建筑裝飾紋樣的再設計研究十分迫切。本文結合“再設計”理論建構,以韓城地區傳統民居建筑紋樣為對象,總結其再設計原則與方法,并通過實踐應用,讓其能夠在文創產業發展的當下得到進一步傳承。希望本文的創作思路對建筑裝飾紋樣的傳承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韓城傳統建筑裝飾藝術
韓城隸屬于陜西省關中地區,韓城傳統建筑裝飾紋樣也極具代表性。無論是傳統民居還是公共建筑,其傳統建筑主要為陜西地區明清保留下的,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明清時期關中地區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門額:門額是中國傳統鄉土文化獨特而重要的存在,韓城地區傳統民居門額類型分為兩大類,一是門楣上方凹入牌匾,另一類是門簪上擱置牌匾。門額上的題字(圖1a),更是融合了中國文辭之美與工藝之美。其內容多有關忠義廉孝,體現了一個家族的文化與情感。
(二)門窗紋樣:當地門窗裝飾多以木雕為主,雕刻精美細致,其紋樣多以花草重復或具有寓意的瑞獸而構成,采用透雕和浮雕的雕刻手法。如圖1b所示,左為花草裝飾的門扇紋樣,這種樣式在韓城地區十分常見;右圖則采用浮雕的形式,以龍首作為主體,四周輔以卷紋作陪,形成精致的雕刻紋樣。
(三)影壁浮雕:影壁,古稱蕭墻,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用于遮擋視線的墻壁[2],它除了能夠遮蔽視線,通常還可以起到烘托住宅氣勢的作用。一般為獨立于房屋之外的一段墻體,位于建筑的門外或門內。圖1c所示為素壁照墻。其雕刻紋樣所選題材多以具有吉祥寓意的動、植物形象以及根據人們想象所產生的瑞獸、神靈形象為主[3],將關中地區文化的審美傳統和藝術、智慧創造精神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
(四)細部雕刻:除以上紋飾,韓城傳統建筑的紋樣裝飾還有脊飾、墀頭、門口的抱鼓石等(圖1d),上面雕飾的都是帶有吉祥象征意義的紋樣[4]。
二、韓城傳統建筑裝飾紋樣分析
(一)紋樣裝飾部位:紋樣裝飾即紋樣在不影響、不破壞建筑物本身時在建筑構件的表皮附著或體塊上進行裝飾藝術加工。而紋樣裝飾部位的選擇一般在柱礎、門樓、屋脊、額枋 等部位。
(二)紋樣類別:紋樣是思想文化在建筑上一種形的體現。其紋樣類別可通過“形”的不同,歸納為以下幾種:植物花草紋樣、動物紋樣、人物紋樣、幾何符號紋樣以及文字等吉祥紋樣。例如植物花草紋樣梅、蘭、竹、菊等,瑞獸紋樣多為龍、鳳、麒麟、蝙蝠等,幾何紋有云紋、卷草紋,還有一些紋樣通過簡單的符號或者幾何形狀的各種不同組合而組合而成。
(三)紋樣裝飾手法:紋樣裝飾一般遵循美的設計法則,通過平移、重復、對稱等手法,體現一種均衡序列之美。植物花草紋一般表現在垂簾、斗拱、掛落等,多以中線為對稱軸,通過重復手法,體現一種序列感,來表現整體紋路樣式,給人以莊重大方之感。瑞獸紋樣居中,云花草等元素則在龍獸等瑞獸珍禽四周進行豐富,體現完整的畫面感。一般紋樣的選擇注重“形”和“意”的結合,都極具象征意味,是對其賦予美好的象征愿望。
三、傳統建筑裝飾紋樣的“再設計”研究
(一)“再設計”的理論構建概述
“再設計”—詞是由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在一個跨文化創新與推廣活動中首先提出的。他認為“好的產品一定要有文化審美,好的產品也需要向消費者表達這種文化,將傳統文化的一些要素通過設計語言進行表達就會有無窮的張力”。簡單來說,再次設計(RE-DESIGN)其內在追求在于回到原點,重新審視我們周圍的設計,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來探索設計的本質[5]。
再設計是以創新的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圖案設計的規律和模式,不是要求我們用所能理解到的新的技術手段取代傳統“舊”的,而是“舊”的要容納“新”的,是對已知的事物進行陌生化處理、當作未知的全新的領域將再度創作[6]。我國傳統文化底蘊積累豐厚,傳統裝飾紋樣品類繁復多樣,只有將當地傳統文化和現代藝術找到一個恰當的融合點,才能夠最終形成豐富的創造力。
(二)傳統建筑裝飾紋樣“再設計”原則
原研哉先生的再設計理念是基于日常生活用品的再設計所提出。對絕大多數人們來說,傳統建筑裝飾紋樣與日常生活極少有交叉點,因此在將裝飾紋樣用于生活用品設計時,除了需要考慮產品的美觀性,更要考慮使用者對其使用對象中所包含的基于傳統建筑裝飾設計出的新紋樣所產生的情感共鳴,通過文化轉譯,要做到傳神達意,讓所涉及產品與裝飾紋樣盡己所能的相互融合,相互成就,讓使用者能夠從紋樣與產品中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筑之美以及其中蘊含的歷史底蘊與地方特色。因此對傳統紋樣進行產品再設計時應遵循下列原則:
1.文化延續性原則:傳統建筑裝飾紋樣體現著古人生活的智慧、信念以及價值觀,是當地文化特色的獨特象征,孕育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在當地人心中以形成根深蒂固的情感鏈接。因此,在其再設計過程中,應重視文化的延續性,挖掘傳統文化與新時期文化的契合點,將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完美融合,利用傳統紋樣所包含的特有文化內涵與新時代消費者的精神追求,向大眾傳達出產品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從而使消費者與產品產生情感共鳴。
2.審美普適性原則: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豐富多樣,傳統紋樣規律、飽滿的風格或許無法滿足更廣泛的人群審美需求,因此再設計過程中除了要保留傳統紋樣韻味,同時也需要創新出更多風格的紋樣及產品。總體來說,結合傳統紋樣原始設計中的美學規律以及新時代普遍的審美特點比較容易喚醒大眾的歷史記憶。同時,也要考慮到新時代大眾所表現出來的抽象性,簡約化的審美傾向。
3.情感交互性原則:在基于傳統紋樣的文創產品設計中,需要通過轉譯、抽象等方式,同時結合設計者的體驗,聯想與想象,創造出更易被接受并且能夠產生情感反饋的一系列產品。情感交互不僅包含設計者的主觀情感表達,還需要結合消費者內心的精神需求,有意識地通過產品激發消費者的情感。這就需要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挖掘產品與大眾情感需求的契合點,傳達產品獨特的氣質及文化底蘊。
(三)傳統建筑裝飾紋樣“再設計”方法探析
結合“再設計”理論及原則,筆者從“文化要素提取與演繹構建——典型形態轉繹與組合——傳播媒介選取——生活氣息與情感連接的賦予”幾個層面探討再設計的具體方法。
1.文化要素的提取與演繹建構:在設計之初需要對當地文化元素進行深入的了解挖掘,并進行系統整合。通過對當地文化的深入了解對紋樣符號存在的隱藏意義進行解讀,提取其中的關鍵要素,再用現代的手法將其進行演繹,創造出更具表現力的新紋樣。在進行紋樣設計時,需要從紋樣元素的形與色這兩方面進行提取、轉換,在結合產品設計需要考慮到文化、行為等因素,將歷史文化特色融入到作品中。
2.典型形態的轉譯與組合:除了簡單的對傳統建筑裝飾紋樣的提取,在紋樣總體形態上也需要進行創新,轉譯手法是最常用的。在藝術設計學中,轉譯可以理解為以某種初始的傳統紋樣為模板,按照一定的規律性,將原始紋樣作為遺傳性特征結合成新紋樣的過程[7]。其中形狀文法在這一過程中發揮著獨特作用,它是一種以規律性運算為主的形狀設計方法,通過平移、旋轉、鏡像等規律產生新紋樣集合的過程[8]。建筑裝飾紋樣的形態構成,遵循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審美觀念。結合傳統的形式美規律進行形狀文法轉譯,既能形成多樣的創新圖樣,也遵循了中國傳統美學的審美觀念。
在傳統建筑裝飾紋樣轉譯過程中,初始紋樣則為提取出的傳統建筑紋樣元素,如圖2所示,展示了初始紋樣是如何通過規則轉譯出具有其原有特質的新紋樣。傳統建筑裝飾傳統建筑紋樣多為軸對稱或中心對稱形式,因此我們在設計轉譯過程中,需要謹記重復、對稱等形式美規律,由此可更好地凸顯出產品中所蘊含的中華傳統建筑紋樣之美。在轉譯紋樣的基礎上再通過各種不同的美學法則組合成多樣的圖案,同時加入其他抽象或具象元素,從而形成新的紋樣。
3.傳播媒介選?。航ㄖb飾紋樣一定是“適合”紋樣,“適合”即是指讓紋樣形象“屈就”在某種幾何形體中,因此在對建筑裝飾紋樣進行再設計時,首先需要確定一個適合的幾何形體。因此,除了考慮到轉譯出的紋樣本身,還要充分考慮到紋樣附著載體的表達。在紋樣表達時,附著的載體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局限性,但由于建筑裝飾紋樣因所處建筑部位不同,而存在著多樣的造型特點,基于此也提高了創新紋樣所想表達的文化內涵。因此,在紋樣應用于文創產品時,應盡量與建筑裝飾部位的約束保持一致,為不同的紋樣設計出其合適的產品。同時也可通過隱喻的方式展現出原裝飾紋樣所處部位的功能,結構等,讓所得新產品中的建筑文化得到最大化體現。
4.紋樣產品生活氣息與情感連接的賦予:基于以上幾點所產生的文創產品,最終的落腳點一定是生活。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始終需要牢記這一點,賦予產品一定的生活氣息。除了生活氣息,注入情感也是能夠吸引消費者的一大亮點,可以結合傳統建筑的歷史背景或當地有趣的民間傳說,在表現傳統建筑風貌的基礎上,賦予產品更加生動形象的意義,建立情感的鏈接,通過人們的聯想,與傳統建筑進行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更好地傳播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發揚中華傳統建筑裝飾紋樣。
四、韓城傳統建筑裝飾紋樣再設計實踐及啟示
(一)韓城傳統建筑裝飾紋樣再設計實踐
在設計之初,結合韓城傳統建筑裝飾紋樣特色,以一件或一組具有特色的建筑紋樣為載體,經過提取與整合,得到某種特定的元素符號,同時符合“傳統之美”與“時代之美”的普適性審美原則進行設計轉譯,從而產生普通紋樣無法展現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傳統裝飾紋樣,再結合一些人文故事或生活習慣附著到不同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去。這樣得到的基于傳統裝飾紋樣創作出的文創產品不僅是一件紀念品,更是當地特色文化、人文精神的載體。
1.紋樣的直接提取:表1所示為部分具有代表性紋樣直接提取。通過傳統的測繪手法,對韓城地區傳統祠堂及民居建筑的特色裝飾紋樣進行提取,并結合紋樣的文化內涵進行適當的簡化演繹。
2.運用轉譯組合及傳播媒介抽象進行再設計:參考韓城建筑裝飾紋樣的原始創作手法,遵循形式美原則以及設計學基礎,對衍生出來的眾多紋樣采用對稱、旋轉、重復等方式進行轉譯,得到各具特色的紋樣圖案。同時結合傳統建筑裝飾紋樣所屬部位抽象幾何形及依托載體的特色,對傳統紋樣進行提煉重塑。色彩是人視覺的一項重要特性,往往對一個環境或建筑的第一印象會通過色彩傳達,色彩除了在視覺感染方面又強烈影響,同時也是一個地區文化風貌的載體,能夠傳達信息,表達感情。因此,對提取韓城傳統建筑中的色彩進行提取,運用到已有的紋樣中,從而生成最終創新性的紋樣設計方案,如表2和圖3所示。
3.生活與情感導向下的新紋樣應用:將帶有韓城傳統建筑紋樣特性的新紋樣結合當下人們的審美取向以及生活習慣與需求,將其運用于文創產品中。例如水杯、臺歷、領帶、桌布等日常生活用品中(圖4),賦予紋樣產品生活氣息與情感連接。由此可得到既具有當代產品特色又不乏傳統文化內涵的產品,有利于對傳統建筑美學的傳播與發揚,同時也引起了更多的人對傳統建筑紋樣現代應用的關注。
(二)“再設計”啟示
在對傳統建筑裝飾紋樣所轉譯出的新紋樣進行實際的文創產品設計時,其重點在于對傳統紋樣的表現與地方特色傳統文化的體現,除此之外還需注重創新性的思考?;谝陨峡紤],在對基于傳統建筑裝飾紋樣下的產品設計,需要考慮的因素要多于日常文創產品。由此,總結以下幾點關于傳統紋樣再設計的啟示:
1.體現傳統紋樣的意象化內涵:通過轉譯與再設計得出的新紋樣在運用時應注重受眾群體的審美觀念,實現受眾與所得產品達成共鳴。因此需要對所得紋樣進行意象表現,通過意象化,來傳達出紋樣及產品的內在含義,同時能夠更好地反映出民族的文化內涵,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
2.注重傳統紋樣的場景化表達:在對傳統建筑裝飾紋樣進行提取應用時,除了賦予其平面應有的視覺美觀感,還可以對紋樣進行場景化表達,對于各種紋樣圖案賦予一種序列,通過有機的排列組合,營造一種富有含義的場景氛圍,同時結合設計者的想象,創造出更加具有場景氛圍感的作品,使紋樣的應用更加立體化,從而表達出所要傳達的文化風貌及思想情感。
3.巧妙結合現代元素與手法:將傳統紋樣元素融入產品時,基于傳統形式美原則的同時,也應融入一定的現代設計手法與現代時尚元素。新元素與新手法的融入,能夠喚醒傳統紋樣的活力,有助于傳統裝飾紋樣在當代審美下的進一步發展,達到一種“古為今用不復古”的藝術效果,也能夠實現紋樣形式與內涵的和諧統一,從而能夠達到傳承中國傳統紋樣,發揚傳統文化的目的。
結論
傳統建筑裝飾紋樣是中華民族先人們的智慧結晶,也是能夠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展示著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與獨特的民族風格,同時還能夠展現出具有地域性的審美意識。韓城傳統建筑裝飾通過變化多樣、紋理精致的雕飾紋樣造型,賦予磚、石、木等常見材質以濃郁的藝術氣質,疏密相間、離合互應的布局造就了其飽滿繁復的構成特點。通過對傳統建筑紋樣的再設計研究以及文創產品的開發帶動傳統文化的活化與應用,為生活提升美感的同時也使傳統建筑裝飾紋樣的傳承發展路徑更加廣泛,并賦予其時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