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伊俊 邢亞龍



關鍵詞:澳門貨幣 圖表法 中西交融 文化底蘊 時間線
引言
貨幣作為一個國家最有代表性的呈現方式,設計的構想上承載著巨大的信息內容與規范要求,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時代特性,也從側面反映著國家實力與科技文明的發展。因此,貨幣是各個國家集文化、科技、信仰等代表元素濃縮后的象征。這種嚴謹且困難的設計,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將遠超出其收納范圍的大量信息進行濃縮處理,通過最精簡的幾項要點,呈現出最為全面且個性化的結果。而澳門作為曾留有過葡萄牙文明,而后又重新回歸中式文化的特殊地區,其自身的文化中,包含著中西雙方共存的多樣性,是多文化融合的代表,而這點也自然反映在了澳門幣上,這讓原本就繁瑣且嚴謹的貨幣設計加上這種多文化融合的特性,呈現給人們的也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個性化形態。
一、澳門貨幣解析
(一)貨幣中的設計語言
世界各地的體制、文化、歷史、自然條件和社會生活的多樣性,使得各個國家在紙幣上表達的內容也十分豐富。[1]因此貨幣是一種極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它濃縮了一個地區的綜合信息因素,如文化、語言、信仰、理念、社會環境等,所以對貨幣設計樣式的研究也是對一個地區特性的研究,而澳門特殊在其并不僅僅只有一種文化特性,而是中西交融的多文化環境。中外合資銀行的出現,開辟了我國近現代紙幣的發展道路,越來越多的紙幣在市場上流通,紙幣圖像選取的變化不僅具有時代特色,還有一定的歷史傳播價值。[2]因此澳門這樣的中西文化交融發展的歷史痕跡也必然會呈現在其貨幣樣式上,本研究正是通過這一點去探究澳門貨幣的設計樣式,以設計的語言去解析如何在貨幣設計中表現兩種文化的結合,并對這種文化交融背景系人文情懷的傳承與發展進行進一步的調查分析。
(二)澳門貨幣演變時間線
如圖1所示,澳門貨幣可以以1906年這一年份作為分水嶺,在1906之前,由于澳門本土貨幣尚未發布,所使用的有中國銀元,葡萄牙金幣,墨西哥銀元以及港鈔,種類較為混雜,且由于歷史過于悠久因此僅選擇將這部分的貨幣資料作為參考與對比使用,并不作詳細深入的研究與分類,而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是1906年大西洋銀行發布第一版澳門貨幣開始直至如今的所有澳門貨幣,又因為自1995年起,中國銀行與大西洋銀行開始共同發布澳門貨幣,因此本研究的研究范圍涵蓋了1906年起至今的所有大西洋銀行版澳門貨幣,以及1995年起至今的所有中國銀行版澳門貨幣這兩部分。
二、澳門幣發行銀行
(一)大西洋銀行
大西洋銀行,葡萄牙語為Banco Nacional Ultramarino,直譯為“國家海外銀行”,是葡萄牙在澳門昔日設立的銀行,于1902年在澳門成立分行,為澳門首間銀行。曾經是澳門地區唯一的發鈔銀行,直到1995年有關工作與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共同負責為止。在1974年的四二五革命后,其經歷了國有化、私有化以及與葡國儲蓄信貸銀行的合并,使它最終成為了由葡萄牙人創立并在之后轉變為了在澳門注冊的本地銀行。因此在未回歸前,他所發行的貨幣在圖案,字體,排版等一系列設計元素上都會更偏西方化。
(二)中國銀行澳門
1950年6月21日,中國銀行在澳門設立分支機構,名為“澳門南通銀行”。 1987年1月1日,中國銀行收購南通銀行,并易名為“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成為中國銀行第九家海外分行。1995年10月16日起,繼大西洋銀行成為澳門政府第二家發鈔銀行。國銀行澳門分行的貨幣發行是從1995年開始至今,和澳門大西洋銀行不同,它發行貨幣更多是為了更進一步促使內地澳門兩地的協調溝通。
三、澳門幣的設計構成因素
(一)主體圖案
一張紙幣的主景圖案是指位于紙幣最核心位置的代表圖案。錢幣具有廣泛流通性,世界各國錢幣的主體圖案,多以本國著名人物、文物古跡、風景名勝或象征性事物為主。這些圖案對象的選擇,往往能夠體現國民的價值取向;而被選擇的人物或各類事物本身,則能夠展現國家的歷史,傳達甚至建構國家的形象 。[3]主體圖案的內容往往是國家地區的某一時段代表性事物,如建筑、人物、風景、交通工具等多個不同的類型,是最能反映時代特性的標志。如圖2所示,是澳門大西洋銀行1990年發行的500面額葡幣樣式,貨幣的主體圖案為作為澳門地標性建筑的媽閣廟以及澳門的第一座跨海大橋澳凼大橋和“大普拉亞”灣的一部分風景,分別對應著澳門當時最為聞名的地標點以及首座跨海大橋,而在圖3中,則是2005年大西洋銀行發行的500面額葡幣樣式,這一版中的主體圖案則變為了在2001年落成的更新穎的澳門代表性建筑,澳門旅游塔會展娛樂中心,以及從1995年后開始共同發行澳門貨幣的兩家銀行之一的澳門大西洋銀行辦公樓。這正是從主體圖案中傳達出了澳門時代發展的變化與進步,更新穎更具時代性的事物建筑替代了原本的陳舊代表體,宣布著新時代的來臨以及澳門其自身的躍進。而隨著閱讀媒體、電腦技術的更新升級,尤其是當下視聽設備的普及,逐漸形成圖文并存,甚至圖大于文的閱讀局面。相機技術的發展,使圖像的獲取更加便捷、畫面質量愈加清晰,為藝術設計中圖像素材的應用奠定了基礎。[4]因此貨幣上的主體圖案不僅僅只是內容上的更替,圖案的表現手法也同樣從側面反映著時代與科技的前進的痕跡。
(二)排版布局
排版布局上,不同版本的澳門貨幣有著不一樣的排版方式,如有橫版左右不對稱封閉或開放式,上下對稱封閉或開放式等,不同的排版布局會讓整個貨幣給人的感覺產生變化,如全封閉式的對稱布局就會讓人感到莊重威嚴感,而開放不對稱的構圖則會讓人感到更為活躍與輕松。如圖4所示為1945年大西洋銀行發行的50面額葡幣的排版布局,為左右對稱封閉式以及左右不對成封閉式,而圖5為2009年大西洋銀行發布的50面額葡幣的排版布局,整體均為左右不對稱的開放式,前者的封閉式與對稱結構的搭配在給人嚴謹刻板的同時,也讓整張紙幣更具有貨幣的莊重性,而后者的開放式與不對稱使貨幣在視覺表現上多了一種令人眼前一亮的觀賞性,結合圖案等其他因素使整張貨幣更趨向于一種藝術畫作,雖沒有了前者那種強烈的嚴肅感,但大大提升了整張貨幣構圖上的美感與創意性。
(三)輔助圖案
輔助圖案是針對這項研究較有研究性的要素點。美術字的藝術化發展使得字體成為了一種獨立的文化形式,并在平面領域中凸顯了其藝術美感,而形態設計所涵蓋的情感形象更賦予了其獨特的魅力。[5]而輔助圖案的背后往往都隱含著大量文化或人文性質的表達與宣傳,在呈現方式上也具備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如微縮文字、激光孔、高透光水印等諸多不同的形態,人們通過將這些信息符號化使其融入其中,以圖6所示的2005年大西洋銀行版1000元葡幣為例,在左上角的垂直處有葡萄牙語的“ 1000 PATACAS”傳說;并在右下角以豎排,中文字符和水平以葡萄牙語顯示相同的圖例。透明圖案在筆記的兩面顯示了注冊的圖像。高亮水印放置在荷花的水印下方,以阿拉伯字符顯示面額值。[6]解釋貨幣本身內容信息的同時,這些輔助圖案與字體的使用還傳達出了一個國家地區的歷史與人文信息,并不只是為了貨幣的構成而存在還為了對歷史的敬重以及人文情懷的傳承。
(四)色彩應用
色彩色調上,主要是為了區分不同面額的貨幣種類,但由于不同的色調能讓人有不同的心理印象,且有些色調在不同的地區有著特殊的含義,比如中國紅,澳門綠等,因此如何分配各個面額的色調不僅是為了便于區分,也同時為了調節人們對貨幣的接受情感和認知性,并在這個目的的前提下,融入符合本地的色彩色調。如圖7所示為大西洋銀行發布的所有面額種類的最新版,分別為金橙色、綠色、電藍色、棕色、紫色以及紅褐色這6種,這6種色調其本身的色感就屬于有較強的醒目能力,且每種面額的貨幣從色相上也有著較大層度的區別,防止不同面額的貨幣發生辨識性錯誤。
四、澳門幣的研究設計流程
因為澳門貨幣的發行商有中國銀行與大西洋銀行兩處,且兩者的貨幣更新時間也并非完全統一,因此需要對大量的圖像數據進行系統化整理及歸納從而尋找出其中的規律與特性信息。如圖8所示,整個研究過程分為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以時間線為主的圖像數據數組整理,以此得到清晰的研究框架,第二階段以圖表法來對所有數據進行編碼,并以本研究所總結出的3大構面進行分類群組,從而更好地分析澳門貨幣的設計特征,第三階段則是將澳門貨幣與其有較強關聯性的人民幣與埃斯庫多進行對比分析,梳理與其兩者的異同性,以此為參考進一步驗證上述兩步驟得到的研究結果以便更好地得出后續研究結論。
(一)時間線梳理分析
由于澳門貨幣的更新并不是每一版都對所有面額紙幣進行更新,也有著一次版本只更新一兩個面額紙幣的情況,因此本研究決定采用以時間線為主的縱向梳理,這樣既保證了整個梳理的清晰性,也區分開了兩大發行商各自發行的貨幣,使得所有版本的所有貨幣在以時間線為主的坐標上有著清晰的分布,這也是整個研究設計的最初步的框架結構與梳理。
(二)圖表分類歸納
在將所有的貨幣都放置于時間線上后,對貨幣進行繼續的深入分類,所采用的是圖表法來完成這一階段,首先從貨幣的設計元素中,總結出3大主體構面,分別為主體圖案、布局構圖以及輔助圖形,并依次將所有資料分入這3個群組進行分類,并針對每個群組的設計特性梳理出對應的次級構面,進行二次歸納。通過主體構面與次級構面中各自的貨幣數量,推導出哪項設計元素占據主要位置,從而對重點項展開深入分析。如表1所示,為3大構面之一的主體圖案群組分類,在此項構面中又總結出了次級要項4點,并將對應圖像數據進行編入。
在將所有圖像數據進行全部歸納后。總共總結出3項構面以及11個次級要項,通過分析這3項構面在時間線上的異同性,從而得到貨幣資料的橫向梳理,結合第一步所得到的縱向梳理,兩者結合,即能得到一份較為全面的資料目錄,使得能在微觀角度研究的同時也能從宏觀角度大時間跨度地研究貨幣變化趨勢與走向。
(三)澳門幣與人民幣的對比分析
雖在澳門的歷史中葡萄牙文明曾短暫駐足過,但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中國的人文精神與文化情懷仍舊深深影響著澳門,因此人民幣的貨幣樣式也必然會反映到澳門自身的貨幣設計中。在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前,澳門幣還仍是完全西式的紙幣樣式,但隨著第一、二套人民幣的發行,如圖9所示,葡幣的樣式開始發生轉變,此時葡幣的版面雖仍舊呈現葡式化,但在邊框與紋理上與人民幣開始有了相似性。
而第三、四套人民幣的設計樣式已不再拘泥于過去的守舊封閉型版式,轉而向更有設計感和突破感的方向邁進,如圖10所示,雖還未成熟但已能從貨幣的設計風格上給人一種開放發展的氛圍,而在這樣的過渡發展時期,澳門幣的樣式雖沒有明顯的大轉變,但已開始出現不再已西式風格為主體的形式,主體圖案上,西方人物出現的數量大量減少,澳門本地的建筑逐漸取而代之。而最大的轉變發生在第五套人民幣的發行,如圖11所示,第五套人民幣的發行標志了中國正式開始走向世界,國家崛起的象征,同樣這種象征也很快映射到了澳門幣上。因此在澳門回歸前澳門幣的設計樣式還是以西方的設計潮流為主,而在澳門回歸后,則是以人民幣的設計風格為主并發展其自身的本土設計風格。
五、研究結果
(一)三大構面——主體圖案分析
1.圖標類:由于澳門早期在歷史人文上的不足,導致其貨幣的主體圖案中,圖標類占據主導地位,且設計風格也統一呈現出西方化。早期的圖標類貨幣上大多充滿張力、繁瑣且精致的圖標,突出一股巴洛克風格的藝術氛圍,且這類貨幣的更新中并沒有呈現出圖標樣式上的統一,雖然多以印章般的樣式來進行設計,但并沒有形成模板化的創作,更貼近于如同插畫設計般的藝術創作,且隨著時間線的推移,圖標的設計元素從復雜精致的貴金屬紋理過渡到天然化的植物花朵,這種從理性轉移到感性的設計走向也正好對應了西方藝術史中從新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的變遷。
2.人物類:人物類是主體圖案中數量最少的一類,原因同樣也與澳門早期的歷史人文缺乏有關,僅有的這些人物類澳門貨幣也多以葡萄牙著名人物為主。在設計表現上,幾乎所有的人物類澳門貨幣都是以畫框的形式表現人物造型,人物角度為四分之三臉的肖像畫,裝飾畫框統一為橢圓的金屬感框架,整體表現出歐洲古典宮廷畫創作的藝術氛圍。
3.景觀類:以建筑類與風景類作為主體圖案的澳門貨幣統稱景觀類貨幣,其出現的時間點多為澳門歷史時間線的后期,這類貨幣的出現,與前兩者不同,比起藝術表現更多的是文化與經濟實力的象征,因此各個版本的景觀內容代表著那個時間段的文化符號。在設計手法上,景觀類貨幣不再將主體圖案獨立化,而是將主體圖案背景化,不再是以單一的元素呈現,而是融入進整個畫面中,也是澳門貨幣設計風格現代化的具象化表現。
(二)三大構面——布局構圖分析
1.封閉對稱類:封閉式代表著嚴謹且刻板,加上對稱的嚴謹氛圍,整體上突出一股封閉守舊感,因此在年代較為久遠的澳門早期時段,澳門貨幣的樣式多為封閉對稱類,多以幾何畫框來進行內容的區分布局,且以復雜金屬紋理進行裝飾,因此此類澳門貨幣整體畫面感最為繁瑣,但又極具代表性的設計風格。
2.封閉不對稱類:封閉不對稱類是澳門貨幣設計風格轉型前的一個過度階段,整體設計風格與封閉對稱類一致,但不對稱所帶來的是貨幣整體設計空間的釋放,裝飾性元素與信息內容不再拘泥于傳統樣式,各個設計元素間有了多種變化,因此雖然嚴謹嚴肅感的氛圍依然存在,但已開始向個性化設計風格發展。
3.開放不對稱類:最后是使用至今的開放不對稱式,版面樣式從封閉到開放,不僅代表著設計思路的進一步拓展,同時也代表著對設計美學的認知有了巨大的跨度。文字信息出現橫豎排列的混合模式,裝飾圖案從環繞封閉的四周轉變為區域化的修飾,但如此自由個性化的設計沒有了框架的制約會導致畫面失衡,因此開放類澳門貨幣的布局構圖最為關注的是畫面平衡感的設計,不再依靠框架而是通過排版來達到畫面的和諧。
(三)三大構面——輔助圖案分析
1.葡式風格:在澳門未回歸前,由于還未形成澳門本地化的特有符號與元素,澳門貨幣的輔助圖案樣式多為葡萄牙式的西方設計風格,常見有以葡萄牙國徽以及葡式瓷磚紋理作為裝飾,文字信息也以英文與葡語為主,且由于這個時期工業技術的不完善,技術層面無法做到太多輔助圖案的添加,因此多形態的輔助圖案較少,多以紋理、印章以及手寫的方式呈現。
2.澳門式風格:澳門回歸后,澳門貨幣的輔助圖案樣式有了顛覆式的轉變,輔助圖案不再是純西式化風格,而是中西融合的多文化風格,因此這類輔助圖案在保留了原有一些西方設計元素的同時,添加了澳門本地化圖案,并從技術層面進一步使所有輔助圖案呈現多樣化表達形式,如彩虹色墨水印刷的銀行標識、蓮花透明水印以及“窗口化”全息線等多種設計元素符號,使中西文化交融于同一張貨幣內,從而形成了特有的澳門本地化風格。
總結
澳門的文化特性是一個從完全西化走向中西交融的過程,并不是對原有文化的取代,而是選擇了融合共生的方式,這造就了澳門自身多重文化的特殊性,同時也形成了一個國際化的交流舞臺,在這樣的平臺中,不同的文化藝術互相認知互相接納,在彼此間的交流和碰撞下,才有了如今獨特個性化的澳門。如今多元文化不斷拓展,交融共存不僅僅是對自身文化藝術的重新認知,也是尋求創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