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珅躍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北京 100029)
在中國知網和萬方數據庫檢索“德育”并含“管理”關鍵詞分析發現,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主要集中在德育與管理的理論探討,德育管理對學生教育的重要性,德育中注重教師隊伍、學生自我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班級管理具體策略等,國外關于德育和學生管理的研究較多在哲學理念和院校的具體策略。目前,基于中小學和基于學科教學方面的德育研究較為普遍,針對職業院校的德育研究相對較少。
立德樹人是學校的立身之本,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要貫穿教育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各個學科。德育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支撐課程,不同學校的學情具有極大差異性,落實立德樹人的德育也各有特色,因此適合學校學生特點的德育具體策略和實施方案的提出是十分必要的。北京市推出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貫通培養試驗項目”(以下簡稱貫通培養)屬于“2+3+2”貫通培養模式,即基礎階段教育2年,職業教育3年,本科教育2年,通過7年的貫通培養,打通學生學習時空界限,為北京發展提供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于2016年開始貫通培養項目,本文所探討的對象是處于職業院校中的貫通培養基礎階段2年的學生。
貫通培養基礎階段的學生有其獨特性,不同于高職學生,屬于15—17 歲的未成年,雖是高中學生的年齡,但又不同于普通高中的身份,這個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心理狀態尚不穩定,需要家長和教師的更多關注。貫通培養基礎階段學生以在初中階段成績中下者居多,在學校生活中成績曾經被肯定的少,或者有嚴重偏科現象,因而在學習上缺乏自信,明顯對學習的興趣不高,學習習慣不好,需要教師提醒規范。貫通培養學生在心理上呈現歸屬感不強的特點,學生反映既不是技校也不是普通高中學生的身份存在尷尬,和別人介紹自己的學校時有思想包袱。貫通培養學生在生活中呈現出過于注重同學關系的特點,遇事有表達自己想法和見解的需求,受網絡影響較大,過分關注網絡平臺的展示和網絡游戲等,對網絡虛擬性和泛濫信息識別能力的認識還不夠。綜上所述,當前學生管理工作較為復雜,進行系統分析、探索應對路徑很有必要。
在落實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學校重視德育工作,但德育較之于教學科研與學生活動來說在考核上難以量化,這導致職業院校雖重視德育工作但難以落地。將量化管理的方式應用于德育工作,有利于將德育工作劃分為任務并進行細化處理,對德育工作落實、落細而言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結合學生特點,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將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管理作為貫通培養基礎階段德育的主要內容,由專任教師擔任年級學生管理者,從入學新生教育入手,學生一進校就發放學生手冊,讓學生了解學校管理規定,細致進行學生手冊知識考試,合格才可以取得相應德育分數。在日常管理中,以學生手冊為規則依據,進行細致管理,以分數細化規范學生行為,學生做好事加分,有違紀扣分,分數在學期末會形成德育檔案。比如課堂考勤方面遲到缺席扣分,自習管理方面說話扣分。因學生為住宿生,在宿舍方面衛生值日不合格扣分等。加分項有晚自習表現優秀的每周自律之星,考勤全勤之星,優秀宿舍等。在做好事可以量化的規范引領下,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貫通培養基礎階段的學生在校期間積極參與學校各項事務,熱心幫助老師,拾金不昧,幫助同學,將德育工作落到了實處。
雖然目前關于德育管理的研究認為德育不等于分數,不能以分定德,量化分數只是表層的策略,但根據本研究的學生在校表現而言,這些表層的分數策略,比如為了追求德育分數積極完成老師布置任務、認真打掃衛生、拾金不昧等的確有助于促進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針對優秀的學生更多的是道德總體衡量,針對學習習慣較弱的學生而言,為了分數而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的習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表層策略支持。
對于貫通培養基礎階段的學生而言,加強其主人翁意識,用興趣和活動引領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在學科實踐活動課程中融入德育日常。以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基礎語文的學科實踐活動為例,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豐富德育資源,用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文化環境,養成良好的人文素養,對于學生后續學習和發展意義深遠。也可以學科實踐活動為載體,完成課程思政和學生德育引領。每年以相對固定的時間如9—10月,以中國詩詞大會選拔為契機,進行詩詞知識競賽,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詩詞,以詩教的方式提升學生人文素養。活動過程中包括組織策劃主持、設計具體實施等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組織能力,這些活動也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美好風景和美好期盼,學校生活中難忘的回憶,分散著學生的矛盾點,舒展學生心情,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可謂是一舉多得的學科德育引領實踐活動。
除學科實踐活動之外,學校還設有固定時間的日常德育活動。比如利用晚自習觀看新聞聯播,在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組織紀念活動,學校有專門的國旗班,每周一以班級為單位升國旗奏國歌,聽每周學生代表國旗下講話,用學生的視角分享誠信、宿舍、交友等德育內容,寓教于各項學生實踐活動之中。
7年貫通培養項目屬于較新的培養模式,家長最需要和最想要了解的一是關于7年職業教育的特點,家長應當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職業選擇,職業規劃;二是想要了解學生在校實際表現,應如何與15—17 歲青春期孩子良好地溝通交流。
基于以上兩點,一方面,學校利用在線視頻會議,按照專業進行學生人才培養政策的宣講,讓家長了解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通過講課和分享提高家長對職業教育的認識,理解貫通培養項目高端技術技能人才,轉換教育理念,在學習中增強對學生的職業教育觀念的培養。
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其日常行為表現,可利用學校的在線教育系統這一信息化手段。系統分為學生端和家長端,家長關聯學生學號之后,可查看學生在校的日常表現如考勤、每日作業成績、德育分數等,讓家長知曉學生的行為情況。一方面可以讓家長更安心,另一方面方便家長及時獎勵與督促,減輕班主任和家長溝通的煩瑣與不便,實現與青春期孩子的有效溝通,促進家校良好合作。
基于以上落實立德樹人的學生管理具體策略分析,立足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貫通培養基礎階段學生實際情況,本研究對目前學生管理還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討并提出合理的對策。
以量化得分作為學生德育評價的數據依托,能有效將德育落到實際管理工作中去,但是也會存在把管理措施當成德育主要任務,以及學校管理者混淆德育和學生管理概念的問題。學生管理和德育的概念與作用是不一致的,學生管理是落實德育一種手段,不能將手段作為目標,過于關注學生扣分而減弱德育引領效果。
目前學生德育分數具體的設置還有不合理之處,比如當學生嚴重違紀時,單純用分數還不能讓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需要結合學校處分等級來處理;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約束自身行為,目前扣分分值較大,加分分值較少,對于個別已經扣分很多的學生來說加分的激勵作用不大;學生為了加分,主動承擔打掃衛生等加分事宜,對其錯誤行為的反思不夠深刻;也會有好學生過于關注加分,為了取得加分而做好人好事。
目前德育學分的量化考核中缺少學生教師雙向考核評價機制,學生被動接收德育考核,不利于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和主人翁地位。可以將學生德育的量化考核結果作為班級量化考核的一個依據,以確保學生和班級量化考核的綜合全面,把握有區分度。因此,在德育的量化考核中,權衡扣分和加分的比例,是接下來學生管理中非常細致而又重要的問題,要依據實際情況進行考核。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貫通培養基礎階段的學科實踐活動根據各學科的教學內容,挖掘各科教學內容中的課程思政和德育因素,設置學科實踐活動促進德育。但目前的實戰活動更多側重學科,沒有顯示出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特色,今后的學科活動應以教研室為主陣地突出職業教育特色。考慮職業教育特色,按照技術技能大賽等進行責任分工,如藝術類教研室可以負責勞動教育、繪畫書法活動等;信息技術類教研室負責打字比賽、辦公基礎軟件比賽;數學教研室負責數學計算、數據處理比賽;英語教研室負責英語等級考試,英語演講大賽;語文教研室負責朗誦、寫作、詩詞比賽等。
目前學科實踐活動的不足之處是以大型活動顯性德育資源為主,時效性強,活動結束后沒有后續,學校隱性德育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內容更新不及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意圖應隱蔽在友好和無拘無束的教育關系之中。學生的德育應該顯性與隱性并重,在“潤物細無聲”的浸潤中,將德育目標落實。比如在班級環境的墻壁、走廊、角落中宣傳德育。在實際活動參與中,學科實踐活動屬于活動學分,不能和德育分數直接掛鉤,導致學生參加活動的直接支撐力不足。從學校參與活動的現狀來看,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對學習和活動都有興趣并且能夠積極投入校園生活。不太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對學習和活動興趣不大,而不積極參與的這部分學生恰恰是需要在德育方面更加關注的學生。因此,學科實踐活動需要比較直接地用分數先吸引學生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引領德育,不斷地引導學生以更積極狀態投入校園生活。可以考慮將學生在校期間所參與的所有學生社團、校園組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成績都與德育學分進行分數折算,更好地發揮實踐活動引領德育的作用,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信息化是一把雙刃劍。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和家長及時有效溝通,可以通過建立班級在線及時群進行交流、分享,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發揮網絡育人功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學習與交流。但若只是通過信息化手段和數據的方式讓家長和老師以德育分數的數據來和學生溝通,容易引起學生的叛逆心理。分數畢竟只是手段,是一種約束方式,而不是目的。因此,在享受信息化便利的同時,班主任也要做好對學生個體的情感支持。每位學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都是個性化的,應該同時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充分利用學校心理咨詢室以及心理教師資源,從新生入學時起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在每周活動課時開放心理咨詢室,注重對學生的個體化關心,及時關注學生的情緒波動。
信息化時代,學生帶手機入校已是普遍現象,目前學生上課期間手機由班級統一管理,但課余時間對學生網絡部分的使用引導較為困難。社交視頻游戲等網站較多,互聯網的虛擬性和網絡監管不足,可能導致學生價值觀發生扭曲,學生認為網絡空間是不屬于學校管轄的領域,發表不符合規范內容或者對他人進行網絡暴力。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發現這種“現象”后,教師應及時談心談話,做好情感溝通,讓學生明白網絡的利弊和網絡行為規范,并及時和家長做好溝通。
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貫通培養基礎階段的每個年級設有專門的學生管理專任教師,學生管理專任教師會有和班主任重合的工作內容,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弱班主任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要做好學生管理專任教師和班主任的分工協作,學生管理專任教師重點負責對違紀學生和問題學生的處理,班主任注重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注重班集體的建設。
以名班主任工作室引領班主任成長,讓班主任意識到班主任工作不僅是承擔具體學生管理事務,更是教師職業發展的方向,也是科研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學期初,各年級梳理出班會教育的重點主題,設置序列化的、特色鮮明的主題班會課,如學生為住宿制,可以將每周日返校后的第一節晚自習作為班級例會,把每周一節的班會課作為落實德育的關鍵陣地,由班主任為引領設計主題班會,加強班集體文化建設,檢查、評選、獎勵,制定班級文化墻,在組織活動中讓學生收集素材,引導學生參與班會,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又達到班會的德育價值。
綜上所述,本研究以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貫通培養項目學生管理工作為例,將目前德育中現有的學生管理工作進行梳理總結,同時也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現狀進行了反思,以期探索適合貫通培養基礎階段學生落實立德樹人的學生管理具體策略,為同類貫通培養學生管理工作提供經驗案例,為探究如何在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加強學生德育提供一份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