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學院 體育健康學院,上海 201400)
體育事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提升國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重要內容。為加快上海體育事業的發展,增強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2002年12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將上海建成亞洲一流體育中心城市”的目標。2007年上海市體育局印發《上海市體育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第一次提出把上海建成國際知名體育城市的設想。2012年《上海市體育事業與體育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力爭到2015年,把上海基本建設成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國際體育城市。在此基礎上,2016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上海市體育改革發展“十三五”規劃》,鮮明地提出了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奮斗目標。
雖然目前對于體育城市的評價還沒有形成一套全球公認的指標體系,但是由英國專業體育咨詢機構ArkSports主導的“世界頂級體育城市”評選和英國權威體育市場情況研究機構SPORTCAL頒布的“全球體育城市”指數排行榜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在國內,2016年2月人民體育、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聯合發布的“2015最具體育活力城市排行榜”是“最佳體育城市”的中國版,也是國內關于體育城市評選的第一份榜單。深入分析以上3個評價體系,認為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政府對體育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2)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賽事數量多、級別高;(3)擁有國際知名度的體育俱樂部和體育明星,職業體育高度發達;(4)體育場館設施豐富,能滿足不同層次需求;(5)體育與市民生活高度融合;(6)體育產業活力強、體育消費能級高;(7)體育科教水平高,是國家體育組織總部所在地。
1.2.1 紐約
紐約是美國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最大的城市,更是全球金融中心,對世界的政治與經濟有重要影響。同時,紐約又是世界著名的體育城市,曾3次當選“全美最佳體育城市”、5次入選“世界頂級體育城市”前十名。紐約的職業體育非常發達,擁有多支美國四大聯盟球隊,紐約洋基隊更是世界最著名的體育俱樂部之一,紐約成就了眾多世界級的體育明星,這些體育明星又提升了“紐約”在全世界面前的曝光率。紐約馬拉松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馬拉松賽事之一、一年一度的美國網球公開賽也在此舉行,這兩項賽事每年都吸引著數十萬運動員和體育迷參與其中。紐約擁有多個世界一流的體育場館,其中“紐約門面”的麥迪遜花園球場更是舉世聞名,在這里可以舉辦籃球、拳擊、冰球、網球、摔跤等眾多體育比賽。有著強大經濟基礎和發達商業的紐約,通過出色的運營模式,確立了世界體育娛樂中心的地位。
1.2.2 墨爾本
墨爾本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體育城市,連續多年位列“世界頂級體育城市”榜首,是享有國際聲譽的體育賽事舉辦地。墨爾本具有長期舉辦國際重要體育賽事的豐富經驗,結合澳大利亞美麗的自然風景,將體育和旅游完美結合,吸引了眾多世界各地的游客和體育迷,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世界頂級體育城市”連續6屆排名第一,這是對墨爾本在體育城市建設方面的肯定和褒獎。擁有悠久體育傳統和濃郁運動氛圍的墨爾本,每年都吸引眾多頂級體育賽事的舉辦,如一年一度的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F1澳大利亞站等。另外像奧運會、英聯邦運動會、游泳世界錦標賽等也都在此舉行。因此墨爾本擁有眾多世界一流的體育場館設施,這些體育資源既滿足舉辦國際體育賽事的需要,又實現了群眾觀賞高水平體育賽事、并參與體育活動的需求。
1.2.3 倫敦
英國首都倫敦是久負盛名的世界級體育城市,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2006-2016年間,連續6次入選“世界頂級體育城市”前三名,并牢牢占據“全球體育城市指數排行榜”榜首位置。依賴悠久的教育傳統、貴族精神和文化創意產業,倫敦成為名副其實的體育文化創意之都。倫敦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舉辦過3次奧運會的城市,同時還承辦過足球世界杯,歐洲杯等眾多具有影響力的重大國際賽事。溫布利大球場被視為英國足球的象征,同時倫敦地區還擁有包括切爾西、阿森納、托特納姆熱刺在內的13家職業足球俱樂部,體育資源與場館設施高度聚集。倫敦小鎮溫布爾登秉持“傳統既是世界”的觀念,將溫網公開賽打造成全球著名的網球賽事,未來將發展成涵蓋出版、影視、培訓、表演、產品生產與銷售為一體的網球產業鏈。每年一度的倫敦國際馬拉松賽是世界八大金標賽事之一,泰晤士河上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也已有百年歷史。這些都對倫敦體育的國際地位起到了很好的宣傳和推動作用。
21世紀以來,上海體育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就,在體育法制建設、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競技體育成績、體育賽事舉辦和體育產業規模等方面都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在“世界頂級體育城市”和“全球體育城市”排名中連續多次位于前列,上海作為全球體育城市的地位已初步體現。但是與國際上一些著名體育城市相比,在體育行政管理、職業體育發展、體育文化氛圍、體育場館設施管理與運營等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21世紀以來,上海體育事業發展受到上海經濟強勁發展的保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上海具有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第一,上海市體育法制建設不斷完善,“服務型政府”的管理機制穩步推進,一系列體育類政策法規及規章制度的發布為上海體育事業的深入發展、改革保駕護航,第二,在群眾體育方面,上海國民體質綜合指數連續多年蟬聯全國第一,全民健身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超2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已突破40%,上海市民運動會水平不斷提高,賽事影響力不斷提升。第三,競技體育方面,“十三五”期間,上海運動員在里約奧運會、雅加達亞運會及第十三屆全運會上連續創造佳績,上海競技體育綜合實力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第四,體育產業方面,2019年體育產業總產出為1 780.88億元,增加值達到558.96億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上海目前擁有10大品牌賽事,為擴大上海的國際影響力持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經過多年的努力建設,上海體育在國際上已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要把上海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城市,其中的路還很長,因為上海與倫敦、紐約、墨爾本等國際頂級體育城市相比,差距還是明顯的。
2.2.1 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運動隊伍及運動員
從倫敦、紐約、巴黎等國際著名體育城市,以及歐洲、美國等體育城市評價指標來看,具有一支或幾支具備國際影響力的運動隊伍是一個城市國際體育地位的重要標志。世界知名的運動隊伍往往代表著這一地區的最高體育競技水平。人們首先通過了解運動隊伍或體育俱樂部,進而逐步了解這個城市,因此高水平運動隊伍或體育俱樂部的存在對提升城市國際知名度顯得尤為重要。上海擁有足球、籃球、排球等多支職業球隊,上海上港足球俱樂部、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等在國內也具有較強的號召力,但是由于國內職業聯賽水平較低,因此相比倫敦、紐約等城市的品牌職業俱樂部來說,無論是競技水平還是國際影響力,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另外,每一個國際著名體育城市或者著名體育俱樂部,都有自己的國際體育明星,如梅西之于巴塞羅那,科比之于洛杉磯。而在姚明和劉翔退役后,已沒有這樣屬于上海的體育明星。
2.2.2 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自主品牌賽事
公開資料顯示,上海目前平均每年舉辦國際性賽事50余項,其中的F1中國大獎賽、ATP1000上海大師賽等賽事具有較大的國際影響力,但是這些賽事與倫敦、巴黎、紐約等同級別的賽事相比,在規模、歷史、獎金、觀賽人次等方面還有很大差距。同時還發現,這一系列的國際賽事或是借助歐美已有的品牌和知名度,或是直接引進西方賽事體系,成為全球系列賽的一站,沒有完全屬于自己的品牌。這些比賽在上海缺乏群眾基礎,與普通市民的生活相去甚遠。
2.2.3 體育場館設施有待進一步提高
目前上海基本形成了體育設施門類齊全、配套成熟的局面,但是這些體育場館存在著功能單一、容量較小、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問題,還無法滿足國際高水平比賽的需要。2015年中國最具體育活力榜中,上海在場館設施單項上排名全國第一,但是隨著北京成功申辦2020冬奧會、天津舉辦第十三屆全運會后,上海已經落到第三的位置上,與世界其他著名體育城市相比更是差距明顯。因此有必要加快場館設施建設的步伐,完善體育設施體系,滿足國際國內不同級別比賽的需要。
2.2.4 體育與市民生活的融合度不高
隨著上海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的健身意識和參與意愿不斷增強,對體育建設指導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調查顯示,上海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40.8%,雖然排全國前列,但是與世界著名體育城市相比還是有差距。目前上海舉辦的一系列國際性賽事與老百姓的生活相去甚遠,因此普遍缺乏群眾基礎,而群眾喜歡的體育項目由于得不到政府的重視和資金的投入,又很難形成規模。這一現象與全球著名體育城市是不相稱的。
上海自從明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目標后,已發布多項促進上海體育發展的政策、法規,并圍繞體育人才、體育產業、體育文化、體育交流等方面不斷推進上海體育的全面發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體育瞬間按下“暫停鍵”,為應對疫情帶來的危機與影響,世界各國都把重心放在國內的體育事業上,不斷減少國際體育的參與,世界各地的體育組織、體育從業人員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驗。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我國的疫情防控成績全球矚目。在此特殊時期,上海要主動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全球各重要體育城市的溝通與合作,提高上海的國際知名度,為上海實現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建設目標提供“彎道超車”的機遇。
與此同時,上海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也將遭遇諸多挑戰與威脅。近年來,很多國際級城市都將體育事業、體育產業的發展和頂級體育賽事的舉辦作為提升城市知名度、影響力的重要措施。當前體育賽事和職業體育對于城市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上海與目前全球公認的著名體育城市,如倫敦、巴黎、紐約等城市相比差距還是很明顯的,上海要趕超它們難度很大。
圍繞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特征,上海應以“一主兩輔”模式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即以“體育賽事之都”為主,以“體育資源配置中心”和“體育科技創新平臺”為輔助。
“十三五”期間,上海已形成了以F1中國大獎賽、ATP1000上海大師賽、國際田聯鉆石聯賽上海站、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世界斯諾克上海大師賽、匯豐和寶馬高爾夫球世界錦標賽、上海環球馬術冠軍賽、崇明自行車賽、NBA國際系列賽、國際體育舞蹈大獎賽總決賽、國際滑聯“上海超級杯”等冰上賽事和城市定向挑戰賽等高級別體育賽事集群。這些國際性賽事的成功舉辦對促進體育消費、提高市民生活質量、擴大城市國際影響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體育賽事等級、數量及賽事體系完善程度已經成為全球體育城市的重要指標,上海要不斷打造國際精品賽事,培養自主品牌賽事,積極推動專業賽事大眾化、產業化、網絡化發展,形成以國際賽事、全國賽事為引領,市級賽事、區級賽事為補充的體育賽事新體系。
在上海體育資源配置功能的帶動下,強化全球體育中心城市功能,推動全球體育資源高效流動。加強上海聽證中心建設,適時引進國際體育組織、國內外體育產業集團、國際體育經紀公司落戶上海;加強職業體育俱樂部建設,吸引頂級運動員加盟;加強體育資源交易平臺建設,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加強體育展會建設,提升上海體育國際吸引力,實現全球體育資源在上海的沉淀。
城市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的較量。創新在上海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進程中擔負著重要的作用,借助設立在上海的體育科研實驗室、體育產業集團研發中心等科技創新平臺與機構,開展一系列體育高新技術實驗。政府部門要綜合運用金融、財政、稅收等政策,引導體育產業集團增加科技投入、促進體育創新成果產業化,推動體育事業在內容、形式、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創新,并進一步推動科技在體育各方面發展上的運用,實現以科學技術為支撐的充滿活力的體育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根據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特征和評價標準,上海要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應該站在建設國際大都市的高度,立足于上海特色,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當前體育改革的重點就是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由部門體育向城市體育、爭光體育,向生活方式體育的轉型,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體育產品和服務。加快推進體育發展模式的轉型,在城市體育和生活方式體育新模式下的上海體育,才能成長為一個能參與經濟生活并創造財富的體育,一個能溝通人際、培養積極健康生活方式的體育,只有這樣的體育才是全球著名體育城市應有的體育管理模式。
體育城市的建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而是一個長期積累,系統實踐的過程。縱觀倫敦、紐約、巴黎等當前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建設歷程,發現在建設初期,這些城市都先確立體育城市的發展目標,然后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并按照規劃分步驟有序執行。因此,上海可以學習他們的寶貴經驗,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通過上海市體育局發布《上海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規劃》,并制定中長期行動綱領,明確每一個階段要實現的目標、任務,從戰略高度統一全市各行業的行動,并為最終實現建設目標服務。
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品牌賽事是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重要標志之一。目前上海承辦的國際年度系列賽事每年達到50多項,形成了以F1中國大獎賽、上海ATP1000網球大師賽等為代表的十二大核心賽事,上海體育賽事已經成為上海城市靚麗的名片,但如何讓這些賽事更加吸引普通市民的參與是提升賽事等級、擴大國際影響力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上海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參與到國際重大賽事的申辦隊伍中,如以國家名義申辦足球世界杯或者U20世界杯,甚至可以申辦一次奧運會來擴大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要精選一些能夠產生長期效應、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國際性賽事,同時還應選擇一些與上海城市傳統文化息息相關的本土體育項目,加強與國際體育組織、國際體育媒體的合作,通過品牌和效益、通過媒體宣傳,打造國際精品賽事,培育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賽事,不斷提升賽事等級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世界一流國際體育賽事之都”的奮斗目標。
以建設現代化、高智能、國際一流水準的綜合體育場館為目標,將上海體育場、東方體育中心改造成融合體育競賽、娛樂表演、會展旅游等多功能的綜合性體育城。考慮到上海將來舉辦特大型國際賽事的需要,規劃建設符合國際標準的大型體育場館。同時以群眾喜聞樂見的項目為重點,進一步完善社區體育健身設施,重點建設一批中小型體育場館以及市民健身活動中心等。到2020年,本市體育場地面積達到6 100萬平方米,形成15分鐘體育生活圈。
結合“健康中國2030”發展戰略,推動全民健身,構建體育公共服務保障體系,把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立穩定的長效機制。在建設體育公共設施等硬件的同時,不斷提高服務品質,實現公共服務體系制度化、社會化和全民化。利用多種途徑加強體育宣傳,廣泛開展體質健康教育,豐富市民體育知識,樹立正確的體育意識和健身習慣,提高體育的專項化水平,全面提高市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程度,使體育逐漸成為市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貫穿終身。
上海市政府和體育局應該加大對職業體育俱樂部建設的扶持力度,加快推進具備條件的運動項目走職業化道路,不斷提高足球、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高爾夫、馬術、賽車等項目的職業化水平,全面提升上海體育的國際影響力。同時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國際合作培養方式,在足球、籃球、田徑、游泳、網球等重點項目上實施巨星培育工程,培養和打造代表上海形象和高度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體育明星。
貫徹落實《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利用上海良好的總部經濟優勢,吸引國內外著名體育企業、國際體育組織和體育健身娛樂集團來滬開展活動,引導體育投資與消費。另外,上海應該建設一個綜合性的大型體育博物館,或者建設一個集體育博物館(包含各項體育榮譽榜、體育名人蠟像館、體育名人手掌印模型、體育名人服裝、體育名人的各種運動器材等)與體育互動性樂園(各種體育模擬電子游戲、小型體育場所等)為一體化的類似于迪斯尼的體育專題娛樂場所。
當前面臨著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發展階段,上海應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樹立世界眼光,準確把握發展趨勢,扎實推進建設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各項戰略舉措:站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高度,改革政府體育管理模式、發布中長期體育城市建設規劃、打造國際精品賽事、加快完善體育場館設施建設、加強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發展職業體育,打造國際體育明星、做大做強體育產業。到2025年一定能實現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奮斗目標,為體育強國戰略和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