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東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2;2.濟南市黎明學校,山東 濟南 2501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特殊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教育學校辦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高質量教育體系與特殊兒童全面發展的目標實現。近年來隨著國家的關注以及研究者不斷地深入探究,特殊教育辦學質量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查閱文獻發現當前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的開展情況仍不容樂觀,教學內容普校化,教學方法單一,教師專業化不高的情況仍普遍存在,直接影響了特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以人為本”滿足特殊學生的發展需求,是特殊教育學校的最終目的。運動功能提升與活動參與度增強是特殊學生的雙重需求,“體康融合”就是充分發揮體育與康復的雙重優勢,破除學科界限,在內容、方法、評估等方面相互融合,從而促進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探究“體康融合”背景下特殊學校體育教學的開展情況,就是在教學系統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從目標、內容、方法、評價、資源以及學生與教師多方面揭示特殊學校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其中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為促進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助力。
本研究選取了山東省濟南市、淄博市、青島市、煙臺市、泰安市、濰坊市、聊城市、濟寧市與棗莊市共21所特殊教育學校為調查對象,對其中114名體育教師進行調查研究。
1.2.1 問卷調查法
(1)問卷編制:問卷采用自編《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現狀調查問卷》,編制人員包括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骨干教師、教研員、特殊教育研究專家、特殊教育體育教學研究專家共同組成。問卷主要包括教師基本情況、體育教學目標制定、體育教學內容選取、教學方法運用、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評價、教學環境資源利用、教師專業化成長、協同育人共8個維度。
(2)問卷的信效度:問卷編制完成后分別邀請了特殊教育學校體育骨干教師、特殊教育教研員、特殊教育研究專家、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研究專家共7位專家教授進行檢驗修改,根據專家的意見及時修改反饋,最終結果顯示4位專家認為合理、3位專家認為比較合理,未有專家認為較不合理或者不合理。使用重測信度檢測法進行了信度檢驗,得出其信度系數約為0.899。
(3)問卷回收:本研究采用問卷星的形式,有針對性發送到山東省特殊教育學校教師群,回收問卷114份,有效問卷114份,有效率100%。
1.2.2 訪談法
為了進一步了解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相關情況,另選取了濟南黎明學校、泰安特殊教育學校、博山特殊教育中心、煙臺特殊教育中心、濟南市濼源學校共5所學校中約12位教師進行了深入訪談。
1.2.3 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20中描述性統計方法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為本研究結果提供數據支持。
2.1.1 體育教師男女比例情況
在調查的114名體育教師中,有68名教師來自綜合特殊教育學校占比59.65%,42名教師來自培智學校占比36.84%,僅有1名老師來自盲校、1名來自聾校,2名來自盲聾學校,由此可見綜合特殊教育學校與培智學校為目前特殊教育學校的主要構成。調查對象中男老師為55人占比48.25%,女老師為59人占比51.75%,基本達到1:1的比例,相較于郝傳萍(2012)調查研究中體育教師男女性別比例的7:3有了較大改善,其因有二,一是擴大了調查范圍,增加了調查數據量;二是經過近十年的特殊體育人才隊伍建設調整,女性特殊體育教師培養得到關注與提升,女性體育教師比例大幅增加。
2.1.2 體育教師教齡情況
由表1顯示,調查教師中教齡在25年及以上的有24人,占總數的21.05%,20~24年有7人占比6.14%,15~19年有8人占比7.01%,10~14年有16人占比8.77%,5~9年有16人占比14.04%,4年及以下有49人占比42.98%。由此可見山東省特殊教育體育教師教齡在1~10年的占比約為57.02%,該調查結果與黑龍江省、甘肅省的結果相近。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加快了特殊教育的發展,部分體育院校與高師院校創辦特殊教育專業,為一線特殊教育學校培養專業人才且已經初見成效。相較于教齡,從事體育教學工作年限在0~4年的有81人占總數的71.05%,由此可見目前大部分體育教師體育教學工作年限較短,且大部分教師之前從事其他領域教學工作,體育教學經驗相對較低,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應進一步加大特殊體育教師的培訓,提升體育教學水平。

表1 特殊體育教師教齡與體育教學工作年限情況
2.1.3 體育教師學歷與專業情況
特殊體育教師最高學歷中有8名為碩士研究生,78名為本科學歷,28名為大專學歷。其中(見表2)第一學歷為特殊教育專業有69人占總數的60.53%,體育相關的運動康復專業、體育教育專業、特殊教育(體育)專業共有25人僅占總數的21.93%。最高學歷與第一學歷的專業相比變化不大,進修專業多為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與專業情況一定程度反映了教師專業知識的系統性與專業化水平,總體上山東省特殊學校體育教師的學歷符合國家對教師學歷的要求,但專業精準性不夠,特殊教育體育教師培養規模較低是其主要原因。

表2 特殊體育教師專業情況
2.1.4 班級學生基本情況
調查顯示體育教師反饋其所帶班級中學生障礙類別為一類的僅有17人,占14.91%;兩類有38人,占38%;三類有38人,占38%;四類及以上有21人占總數的18.42%。表3顯示體育教師授課班級中,智力障礙學生,占78.07%;自閉癥學生,占58.77%;多重障礙學生,占43.86%;肢體殘疾(腦癱)學生,占27.19%。由此可見特殊教育學校班級學生障礙類型呈現多元化特點,智力障礙、自閉癥、多重障礙以及肢體殘疾(腦癱)是當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主要的障礙類別,多模態已成為特殊教育學校主要的安置形態。障礙程度不一的學生,其身心健康發展需求對特殊體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3 體育教學對象障礙類別情況
“健康第一”是學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與核心理念,體育教學目標則是該理念的具象,是以學生發展需求為基礎,對學生預期的學習結果進行較為明確的表述,并以此為導向指導教學活動的開展,特殊體育教學目標的制定應關注并滿足特殊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需求。表4顯示約71.05%的體育老師依據新課標設定體育教學目標。新課標提出體育相關課程要滿足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需求,提升運動技能,促進運動參與。調查顯示教師在設定體育教學目標時關注到學生運動參與占到92.98%,運動技能占90.7%,身體健康占86.84%,心理健康占70.18%。教師評價教育目標完成度時認為學生完成度最好的為運動參與占90.01%,其次分別為身體健康占85.31%,心理健康56.72%,運動技能20.67%。數據顯示教師對特殊學生運動技能習得關注度僅次于運動參與,但完成度較低只有20.67%,可見特殊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但運動技能習得效果不佳,活動參與效度有待提升。良好的運動功能可有效提升運動參與度,多數特殊兒童存在本體感覺下降、肌張力異常、關節功能不穩等問題,影響了活動參與的有效性進而影響運動技能的學習,因此提升特殊學生運動功能至關重要。如表4所示約77.2%的教師認為制定體育教學目標時身體運動功能增強與活動參與度同等重要;有68.4%的體育老師能夠正確運用評估方法評測學生的身體運動功能,并以此作為體育教學目標設定的依據。74.6%的教師能夠注意集體目標與個別化目標相結合,促進學生共性與個性發展。

表4 特殊學校體育教學目標制定情況(n, %)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實踐轉化載體,滿足學生發展需求是優化教學內容的主要目的。表6顯示71.05%的教師設計體育教學內容時能夠將新課標作為主要依據,一般性體育活動、運行技能、特奧運動是特殊學校體育教學的主要構成部分。50.88%教師基本能夠將所掌握的運動康復訓練內容有效的融入到體育教學中,主要關注學生平衡、協調能力發展,對速度、力量、靈敏度與柔韌性訓練關注度較低,由此可見山東省特殊教育體育教學康復內容缺乏全面性,與成都市特殊學校體育教學中缺乏康復內容的情況相似,特殊體育教師運動康復訓練內容掌握程度是影響體康教學內容優化的關鍵。

表5 特教學校體育教學內容選擇情況

表6 特殊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優化情況
教學方法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中采用的手段,是實現教育目標,實踐教學內容途徑。體康融合教學方法就是根據特殊學生的運動需求將運動康復訓練方法與學校體育教學方法進行有機整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表7數據顯示,體育教師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是演示法、講授法、游戲法、個別指導法、同伴協作法與運動康復訓練中常規的主動活動法、被動活動法。相較于陜西省特殊學校體教學方法單一的調查結果,山東省特殊教育體育教學方法整體較為多元,但康復訓練方法單一。訪談發現體育教師能夠將自己掌握的運動康復訓練方法與體育教學方法相融合,可見特殊體育教師進一步的學習運動康復訓練方法,是促進“體康”教學方法融合的關鍵。

表7 特殊學校體育教師采用教學方法情況
教學組織形式是教學活動過程中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結構與方式,應根據培養要求不斷優化。表8顯示約86.85%的體育教師基本能夠關注到大部分學生并采用集體教學方式組織教學,71.06%的體育教師基本能夠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實施分層教學,58.88%的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差異特點實施個別教學。訪談中發現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多相互配合采用,對于基本的、共性的體育知識與技能多采用集體教學組織形式;特殊學生運動能力不同,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可根據學生運動水平的不同進行分層教學;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配合使用個別教學模式,最終促進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該調查結果與郝傳萍的研究相同。

表8 特殊學校體育教師采用的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情況
體育教學評價是對體育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的目標、內容、方法、組織形式、學生發展等部分效果進行評估。精準的評估是有效教學活動實施的起點與終點,特殊學生障礙差異較大使得教學各構成部分的異質性凸顯出來,增加了教學評價工作的難度。訪談發現當前特殊教育學校尚未形成完整的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但多元評價方式、多渠道合作是實施有效評價的重要路徑。表9顯示約65.79%的體育教師能夠與其他人員合作綜合評價學生的發展情況,62.28%的體育教師能將身體運動功能評估方法融入到體育教學評價中,55.26%的體育教師能夠對學生的發展進行運用診斷性、形成性與終結性評估,并有68.42%的體育教師能夠根據評價結合實施調整體育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

表9 特殊學校體康融合教學評價實施情況
調查顯示當前特殊教育學校中多數配備了籃球場、田徑跑道、乒乓球室、律動教室、感統訓練室、運動康復訓練室等,部分學校還配有體操運動場地與器材,但規格合格率不盡相同,該調查情況與九江市、北京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情況相似。多數新建學校中場地器材基本符合1994年頒布的《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但部分老城區學校由于場地較小無法達標。在現有的體育活動場地、體育器材條件下約72.81%的老師基本能夠充分利用,另外60.52%的體育教師能夠充分利用感統訓練室,約57.9%的體育老師基本能夠利用好運動康復訓練室上好體育課。除常規體育活動場地與器材外,學校其他硬件環境亦可為學生提供體育教學活動資源,如樓梯既能鍛煉學生的下肢力量又可以提升學生的活動適應能力,部分踝關節活動度不良的學生則可以通過走坡道的形式來進行康復等等,然而調查顯示僅有約9.65% 的體育老師能夠利用好其他的校外活動區域上好體育課。

表10 體康融合教學環境資源利用情況
職后培訓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調查結果顯示約66.7%的老師參加過職后培訓,培訓內容中特殊教育類相關知識占74.56%,教育學類相關知識占53.51%,心理學類相關知識占45.61%,體育教育類相關知識占42.98%,運動康復類相關知識占35.09%,其他11.4%。由此可見,特殊教育類與教育學類相關知識仍是當前特殊學校體育教師培訓內容的主要構成部分。賴雪硯的研究同樣揭示了這一現狀。如表11所示,約67.55%的體育教師認為參加過的職后培訓缺乏體育學科專業的針對性與系統性,約73.69%的體育教師認為職后培訓應注重體育專業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提升, 71.05%的體育教師提出培訓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約63.16%的體育教師覺得職后培訓中應加入運動康復類相關知識與技能。由此可見,專業性、精準性是山東省特殊教育體育教師職后培訓主要訴求。

表11 特殊學校體育教師對職后培訓評價
山東省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男女比例均衡,中青年教師居多;學歷多為本科及以上,全部符合基礎教育教師學歷要求;所學專業多為特殊教育專業。授課對象以智力障礙學生為主,學生的安置呈現多模態化,同一班級中有兩到三類障礙學生居多。體育教師制定教學目標主要依據新課標,多數體育教師認為提升身體運動功能能夠有效提升體育活動參與效度,并能夠正確運用運動評估方法評測學生運動功能水平,作為體育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一般性體育活動、運動技能與特奧運動是體育教學內容的主要構成部分,大部分教師能夠將平衡與協調訓練融入體育教學中,但缺乏全面性。體育教學方法較為多元化,運動康復訓練方法融入較為單一,主要涉獵主動活動與被動活動。集體教學、分層教學與個別教學是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所采用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多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實施分層教學,并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采用個別教學。大部分體育教師能夠與他人合作,將身體運動功能評估方法融入到體育教學評價中,采用診斷性、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形式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并能根據評價結果反饋調整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學校體育活動場地、感覺統合訓練與運動康復訓練室利用效用較高,但學校其它環境資源尚未開發。體育教師職后培訓效果不佳,培訓中體育教育類、運動康復類知識較少,且缺乏針對性與系統性。
(1)科學地認識提升特殊兒童運動功能的重要性
基于《國際功能、殘疾與健康分類》(ICF)理念,當前針對運動障礙的康復從著力改善運動功能向提升活動參與度進行轉變。但個體運動功能水平與活動參與度有一定的相關關系,如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平衡、協調以及步態等方面發展情況對個體活動參與的質量效用有一定正向影響作用。因此應該科學認識提升個體運動功能的重要性,明確良好的運動功能對提高活動參與,增進運動技能學習的重要意義。
(2)加強“康教融合”體育課程研發
加強“康教融合”體育課程的研發,就是要深度挖掘運動康復訓練與常規體育活動之間的內在聯動機制,以特殊兒童需求為導向,在目標、內容、方法、組織形式以及資源整合方面進行充分融合。一方面為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厘清體育課程體系,促進體育課程的有效開展;另一方面滿足了特殊兒童運動功能提升與有效活動參與的雙重需要。
(3)多維度構建智力資源支持體系
特殊兒童因致病因素不同,其障礙表現與程度不一,導致其生理、心理、認知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一方面,不同特殊兒童之間障礙表現不同;另一方面,特殊兒童個體自身的障礙也呈現多元化的特點。不同障礙之間的交互影響增加了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學的有效開展的難度。多維度構建智力資源支持體系,就是要充分發揮相關領域智力資源的流動性、整合性、增值性、商品性等特點,采用“會診”的模式,對特殊兒童學校體育教學的目的、內容、方法、評價、環境資源開發以及教師專業化提升等方面提供長期、穩定、科學、有效的支持。
(4)提升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的專業化
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是學校體育教學有效開展的前提條件,提升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的專業化主要有兩種途徑,一是注意引入特殊教育(體育)、運動康復等相關專業人才,促進特殊教育學校體育教師專業結構科學化、合理化;二是有針對性加強職后培訓,注意加強不同類別特殊兒童身體運動障礙特點、不同類別特殊兒童體育教學、運動康復訓練、運動功能評估等內容的培訓進修;三是提升特殊學校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