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曉麗 劉靜
“雙減”政策的頒布給義務教育各方面的工作帶來了積極變化,本文從智慧教育的角度分析,助力“雙減”政策落地,其中智慧校園中的“智管理”助力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慧發現”增進“家校社”協同育人、“行服務”幫助學生減少作業負擔。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這是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對學生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宏觀調整的決心,著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優化學校教育水平,著力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的體現。未來的人才關乎一個國家的興衰,當今世界對于創新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雙減”政策以立德樹人為基本任務,以“以身為本”為核心,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為主要目標,培養善于學習、善于協作、善于創造、善于解決復雜問題的創新型(智慧型)人才。因此“雙減”政策對健全課后服務、課堂提質增效、減輕作業負擔、增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等方面提出挑戰,如何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成為教育界和社會亟需解決的難題。
智慧校園是數字化校園發展的新形態,是構成智慧教育的重要內容。智慧校園是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為基礎,依托各類智能設備及網絡,推動新技術支持下的教育模式變革。在智慧學習環境中,利用智慧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進行精準、個性化的學習,培養出善于學習、協作、創造、解決復雜問題的智慧型人才。智慧學習環境和智慧教學法、智慧人才、智慧評價共同構成智慧教育,其中智慧學習環境、智慧教學法、智慧評價都為“雙減”政策的落地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助力作用,本文主要從智慧學習環境中的智慧校園方面探究助力“雙減”政策落地。
從學習者“智”的角度看,“雙減”政策是黨中央從戰略高度對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提出的要求,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并不意味著不重視學生“智”的發展,相反是對學習者“智”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習者學的“少”的前提下學的“深”。智慧教育利用新的技術、高效的教學方法、精準化的學習服務提高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習者進行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掌握知識整體結構和原理的深度學習。
從學習者“體”的角度看,“雙減”政策明確提出課后服務活動,打造課后社團活動,開設勞動課程,促進學習者體育的發展,將“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智慧教育運用智慧體育監測系統可以跟蹤學生心跳、速度、力度等數據,助力學習者體育教學情況的科學分析,使得教學指導更具有科學性和針對性。可以看出,無論是智慧教育還是“雙減”政策,兩者的最終理念都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符合當今世界所需的創新型(智慧型)人才。智慧教育如何助力“雙減”政策的落地成為教育界以及社會界的熱點話題,文章從智慧學習環境中的智慧校園進行分析。
學習環境是實施教學的根本,而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智慧學習環境成為必然。智慧學習環境是指通過恰當的信息技術,對學習環境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挖掘,從而認識到學習者的特點和學習情況,并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靈活地產生適合的學習任務和活動,從而指導和幫助學生做出正確的決定。智慧學習環境包括不同的學習空間,例如智慧教室、智慧辦公室、智慧校園等等。因為本文主要討論智慧教育助力“雙減”政策的落實,而學校是“雙減”政策落實的主陣地,因此著重討論智慧校園的特征和作用。
學校信息化的建設主要由“引設施打基礎”到教育軟件“始應用”再到學校間教育資源的“致融合”最后到當今智慧計算技術的創智慧,其發展速度之快、普及程度之廣、作用效果之大都是不可否認的。智慧校園的技術支撐包括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大數據技術等。對于智慧校園的特點不同專家有不同的看法,黃懷榮等人認為“智慧校園是一種以面向師生個性化服務為理念,能全面感知物理環境,識別學習者個體特征和學習情景,提供無縫互通的網絡通信,有效支持教學過程分析、評價和智能決策的開放教學環境和便利舒適的生活環境”。筆者從“雙減”的角度為智慧校園進行了解釋,即通過運用多種技術,為師生提供精準化、舒適化服務,幫助教師及管理者科學高效完成工作并促進學習者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生活環境。筆者從智慧校園“智管理”、“慧發現”、“行服務”三個角度解析智慧校園為“雙減”政策的落地助力。
“智管理”是指對校園內各種工作、生活的各種信息進行全方位地持續感知與獲取。
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個部門頒布《關于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明確把開展課后服務作為減輕中小學負擔的一條重要措施,為響應國家號召,各個學校開設“課后服務”,幫助解決困擾廣大家長的“三點半難題”。這一服務的推行雖然解決了家長的難題,但對于教師課后服務的排班、勞動量的計算來說卻是一項不小的挑戰。通過“智管理”“智慧排班”,將老師的課后工作安排在了工作時間內,積累到一定的時間后,可以轉換為休息時間,使繁雜的考勤和整理工作變得更加簡單。萬千家長關心的是課后服務中學生的人身安全問題,“智慧校安”“智管理”系統,可以根據不同的學生參與課外活動,提前設定學生離開學校的時間,在離開學校的時候,只要在學校門口刷卡,就能自動進行身份驗證,滿足要求的,就會被放行,既保證了學生的人身安全,又簡化了學校的管理。“智慧班牌”的使用將校園德育文化建設班級管理、學生管理結合,可以幫助家長、學校管理者更加方便快速的了解不同班級情況,實現校園智能化管理。同時,“智管理”中的“智慧型生活服務”可以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對學校中的建筑樓、校園環境進行監控,通過“家校通系統”給家長發送平安短信以及各類的通知提醒,這樣家長可以及時了解學生動態、老師及時向家長反饋課后服務期間學生表現情況,促進家長對學校多方面了解以及對學校工作的支持,有利于家校合作協同育人。
“慧發現”是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和解釋,并對其意義進行界定。
“雙減”政策要求學校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實踐化的課后服務,學習者利用手機、電腦、教育穿戴設備等智能終端根據自身興趣在網上選擇社團活動,然后通過“智能排課”系統在復雜的條件下智能的、合理的、盡可能滿足教師、學生、班級的要求排出授課表,也可以避免選課人數過多、重復選課現象的發生,這既可以為學生的興趣保駕護航也可以提高學校管理的效率。教師、學校管理者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及時觀測學習情況和效果,并通過教育資源平臺、教育云平臺等資源庫學習各地區學校的成功經驗,合理地運用到自身教學活動中,從而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智慧云課堂、MOOC、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平臺,可以將不同區域的優質教學資源實現不同學校之間的跨校共享,這對于中西部一些教育資源緊缺的學校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同時,這些平臺的發展也讓教育環境不再局限于學校“圍墻”,比如可以通過互聯網咨詢社會上的資深專家,也可以借助當地的社會資源進行學習,即家庭、學校、社會都可以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從而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綠色教育生態。
“行服務”是指利用智能計算技術對各個階段的活動進行分析,對以往的事件進行記錄分析。
“雙減”政策明確提出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作業設計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則,對學習者學習進行“減量提質”。教師利用智慧校園中的“智能教學系統”進行教案編制、課件制作、作業布置,“智能教學系統”整合過去優秀教學成果、教學經驗,通過數據分析篩選為教師推送最優備課方案,最大程度提高作業布置質量,之后教師將作業發布到智慧校園平臺上,接受家長和教師組長的監督,這樣的方式可以保證作業的數量與質量,切實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例如,臨沂市開發的“臨沂市智慧教育云平臺”運用“網上作業”管理作業,為老師提供了網上發布作業的通道,通過系統自動實現作業批改,老師可以很方便的進行查詢作業完成情況;閔行區教育學院附屬友愛實驗中學配備了“智能作業機器人”和“智能學習倉”,幫助老師布置個性化作業,學生們可以用機器人打印出自己的專業作業,并根據自己的弱點進行強化練習,完成后由學生將作業掃描上傳,老師可以在后臺看到自己的修改。“智能學習倉”能夠根據學情診斷,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錯題集、舉一反三的拓展訓練資源,使有能力的同學在單獨的艙室里進行自主操作。運用校園公眾號向社會、家長推送國家關于教育的最新政策,通過教育云平臺共享優質家庭教育課程、思政課程等資源,有助于父母更好地掌握家庭教育的方法,從而更好地促進家庭教育的質量,使得家庭教育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征。
智慧校園的發展、“雙減”政策的提出是教育發展規律的自然選擇,是提高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智慧校園在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但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因為各地學校間教育基礎設施設備環境的建設各具特點、互不兼容,限制了數據的共享,使得“數據孤島”成為了限制教育數據共享的瓶頸;同時我國的智慧校園建設尚處于萌芽階段,智慧校園助力“雙減”政策的落實情況也僅存在于一些發達地區和學校,落實情況還需要依靠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家長等大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