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瑋
隨著高等教育日趨普及化,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得到全社會更多的關注。本文通過淮陰師范學院物理與電子電氣工程學院(以下簡稱“物電學院”)學生心理問題的表現,由點及面總結了目前理工科學生普遍存在的某些心理現象,并從社會、學校、家庭、個人四個維度探究心理問題的成因,最后以“三全育人”的視角,提出應對當前理工科學生心理問題的建議。
目前,我院在校學生近1800人,來自江蘇、河南、安徽、廣西、甘肅、新疆等全國十多個省份的多個不同民族。物電學院專業設置理工特色明顯,男生比例較大,筆者以為我院學生的心理狀況對于探究高校理工科學生的心理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院作為理工科學院,學生的課程任務重、學業壓力大,除了各類深奧難懂的理論課程外,還有各種實驗、實操課及科技類活動、競賽等占用了學生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可學生在埋頭苦學之余,卻缺少足夠的時間和平臺參與校園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到勞逸結合,取而代之的卻是無休止地宅在宿舍玩游戲、刷視頻。久而久之,一些自我調整能力不強的學生容易產生挫敗感,嚴重者可能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記得上學期筆者對學院部分大一新生做心理訪談時,幾乎每一位同學談到入學后面臨的最大困難,便是繁重的學業和較大的考試壓力。毋庸置疑,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重大問題。
很多來自天南海北的孩子第一次走出家門、離開父母,來到陌生的城市和校園,投入到集體生活的懷抱。所以有些同學并不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短暫的“蜜月期”之后伴隨而來的是因各種瑣事引發的矛盾、沖突。戀愛作為大學生課余時間的重要交往活動在校園內并不少見。然而善表達的“理工男”以及被動接受的“理工女”,在大學校園寬松、自由、浪漫的氛圍中,并不容易擦出愛情的火花。“求之而不得”的情感困擾,似乎縈繞在很多理工科學生的內心深處,特別當部分同學面對戀愛糾紛找不到適當的解決辦法時,容易出現自卑、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棄,嚴重者不乏彼此敵視、相互傷害。
眾所周知,當今時代早已不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也不是僅憑手中幾本證書就可以縱橫馳騁的時代,人才競爭本質上是一場綜合素質的較量,實力、努力、機遇缺一不可。我院專業理論性較強,近年來很多同學走上了考研深造之路。個別同學從大一開始就著手準備,有的班級超過一半學生報名考研,每年都有不少品學兼優的同學考上國內知名985、211高校。可見,讀研已成為我院學生畢業的主要去向之一,考研漸漸演變為另一場“高考”。考研成功者,不僅獲得繼續深造的機會,也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短期內的就業壓力。此外,疫情影響下,有些畢業生開始向往體制內的生活,競相考編。考研和考編的雙向選擇呈逐步抬頭之勢,學生壓力是顯而易見的。
我們不僅要了解理工科大學生在心理方面的某些共性表現,更要嘗試去探究引發這些現象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從而在源頭上抑制可能會出現的心理問題及其帶來的消極影響,幫助理工科學生積極、健康的學習、成長。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實體經濟的逐漸壯大,“重理輕文”的思想日益顯著。無論是中學期間的文理選科還是大學時代的專業設置,理工科總是倍受學生青睞。理科生從中學題海戰術中脫穎而出走進了大學校園,卻還是要面對更多優秀的理工科學生的競爭,他們無論是在學業還是將來的就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更何況,社會上對理工科專業的要求與文科不同,更注重學生的實踐和操作能力,然而政府和高校卻未能充分搭建合適的“就創業”實踐平臺,幫助理工科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工作技能。尤其近些年,個別高校學生在學業、就業方面頻頻出現的心理危機事件,更加說明我們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關注程度遠遠趕不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速度。
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加大改革力度,高校之間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部分高校為追求排名和影響力,在專業設置上盲目地貪大求全,導致部分專業不能迎合市場需求,加大了畢業生的就業難度。高校在追求大師、大樓、優生之余,更應該樹立“以生為本”的管理理念,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德智體”,更要走進他們的“心”,更加注重學生精神品質和良好心態的養成。此外,少數高校心理咨詢機構工作流于形式,專業心理咨詢師資配備不足,難以精準對接學生的心理咨詢需求,亟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95后和00后學生很多出生在獨生子女家庭,從小嬌生慣養,生活在長輩們的庇蔭之下,不少孩子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吃苦耐勞、容人大度的品格,進入大學后短時間內不容易改變。同時,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孩子往往抱有較高的期望值。于是,部分學生在遠離父母后的不適和難以承載家庭期許的雙重壓力下,內心孤獨、無助、脆弱,往往在融入集體生活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擾,久而久之可能導致三觀出現偏差。尤其少數來自單親、離異家庭的學生,家境條件較一般,缺少足夠的溫暖和關愛,性格相對內向,略顯敏感、自卑,心理上也更易“劍走偏鋒”。
大學時期是學生“三觀”逐漸定型的重要階段,比如“愛情觀”。考慮到學生的主業仍是學習,我們對于大學生談戀愛的態度通常是“不提倡也不反對”,然而少數理工科學生出于攀比心理,將愛情作為“必需品”,凌駕于學業之上,本末倒置。在戀愛受挫之后,又缺乏“陽光心態”及時調整,或發揮主觀能動性尋求專業的心理指導,以致于陷入痛苦之中難以自拔。最后往往“破罐子破摔”,荒廢學業,把更多的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事情上。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形成教書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組織育人長效機制”。“三全育人”作為黨對高校提出的教育改革的最新總體目標,其中“全員育人”從范圍上規定了在高校任職的所有工作人員都肩負“育人”之責,“全過程育人”從時間上強調了育人使命貫穿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過程,“全方位育人”從空間上界定了育人內容包含“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構成的“十大”育人體系。下面,筆者嘗試結合物電學院實際情況,談談在“三全育人”視閾下,針對高校理工科學生的心理問題可采取的對策:
1.班主任、輔導員“一馬當先”。班主任作為班級學生的直接管理者,應對本班同學的基本情況了如指掌,尤其需要密切關注入學初有潛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時常和這些同學談心談話。心理輔導員可采取問卷調查等方式,準確摸排全院所有在籍學生,分類管理、動態監控,在心理咨詢中心的專業指導下,及時處理因心理問題引發的突發事件。
2.“學校-學院-班級-宿舍”四級聯動。學校應高度重視學生心理問題,做好頂層設計,由專人聯系各學院心理輔導員,同時在校園內大力營造學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學院需充分發揮班級心理委員和宿舍長的作用,做好上傳下達工作,關鍵時候能協助班主任和輔導員處理緊急狀況。
3.心理咨詢中心、保衛處、醫務室協同發力。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單靠學院的力量遠遠不夠,學校其它職能部門需要適時協同發力。心理咨詢中心作為專業機構,能夠為學生提供最及時、專業的心理輔導,保衛處可在處理緊急、突發事件時提供必要的外部支持,醫務室能夠為因心理原因造成的人身傷害提供及時的醫療救助,并協助學生校外就醫。
1.加強入學心理教育。我們必須精準掌握每一位新生的基本信息,對于有特殊家庭背景、高考失利等情況的新生,要重點關注,并提供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2.做好全程跟蹤監控。多數理工科學生不善言辭,性格較內斂、沉穩,潛在的心理問題相對不容易察覺,尤其是男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貫穿學生在校期間的各個時間段。全程跟蹤、動態監控,并及時建立和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3.疏導就業心理壓力。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就業壓力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誘因之一。特別是疫情期間。我們應適時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預期,先就業再擇業,以一個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走上工作崗位。
1.精準設置心理課程。盡管我校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分類較科學、合理,但考慮到理工科學生和文科生在學習環境、思維方式、氣質性格等方面多有差異,筆者以為可設置專門針對理工科學生的心理課內容和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心理課程對理工科學生潛移默化的引領作用。
2.營造健康公寓文化。公寓是學生學習、生活、娛樂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也是學生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產生矛盾的重要集散地,因此健康的公寓文化對于塑造學生積極、陽光的心理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學院可以橫幅、板報的形式宣傳健康思想,傳遞正能量,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月”等活動,以心感人、以情動人、以行育人。
3.落實家校共育理念。學生的成長、成才從來就不是學校單方面可以勝任的,家庭教育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個別學生心理問題根源來自家庭環境。筆者以為班主任和輔導員應確保與學生家長聯系常態化,在家、校之間架起一座溝通信息的橋梁,從而把“家校共育”理念落到實處。
在“三全育人”視閾下,我們對高校理工科學生心理狀況的關注似乎略顯不足。高校是人才的搖籃,我們不僅需要文采飛揚、才思敏捷的文科生揮斥方遒,也需要勤奮踏實、嚴謹細致的理工科學生兢兢業業。然而只有讓品學兼優、身心健康的大學生走出校園,才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實現個人價值,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