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 郭先根
知行合一,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追求的終極目標。探究“知行合一”在高職思政課教改中具體應用,旨在進一步改革創新,挖掘思政理論精髓,拓展思政課堂視野,培養大學生對思政理論認同,以理論知識引導大學生行為實踐,以科學引導方式來培養大學生理性認知。
為了實現思政課大提升、大格局,進一步開拓思政課教學視野、創新課堂形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具體來講,具有以下較強的現實意義:
破解思政課教育教學主要由思政課專職教師實施,思政課教師重理論輕實踐、專業課教師重智育輕德育、管理人員重管理輕服務、輔導員重事務性工作輕思政教育等各管一段、相互分割、彼此孤立、孤軍作戰的問題,要求各部門各環節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破解思政課教學內容主要局限在課本知識和傳統的思政課課堂單向灌輸,存在與高職院校學生思想需求實際結合不緊、學生學習興趣不濃等問題。
破解思政課教育教學主要局限在校園里、思政課堂上,思政課實踐教學與高職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脫節、學生參與熱情不高等問題。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各級黨委、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黨組織都必須緊緊抓在手上”。因此黨委要加強對思政課的全面領導,形成“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員協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1.黨委書記、院長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定期研究分析思政課建設,把課程思政要求融入培養方案、教學大綱、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實現課程思政覆蓋全課程,有效推進課程思政和專業教育同向同行的無縫對接。
2.每學期初黨委書記、院長親自登臺為學生講“開學第一課”,發揮“頭雁效應”;院系二級領導班子全體成員走上講臺講授“形勢與政策”課;建立院系領導隨時推門進課堂聽思政課制度。推動形成“人人講思政課”的育人氛圍。
3.定期開展“書記有約”、“院長面對面”等思政小課堂活動,建立各育人主體間有效對話、協調行動機制,舉全校之力整合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資源,提高系統要素的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協同效應,凝聚系統為國育才提升教育力,推動形成思政課的嶄新運行機制。
思政課教師要有發現好故事的眼睛、收集好故事的習慣、講述好故事的本領,不斷改變和創新教學方式,巧妙運用好故事,實現書本理論與學生的有機融合。
思政課教學如果照本宣科就沒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學生必然不想聽、不愛聽、聽了也不理解。通過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地把“有意義”的“大道理”講得“有意思”,春風化雨才能把道理講得“入腦入心”。
“情”是思政課故事的靈魂,要著眼于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教師巧妙地運用好故事,通過語言、思維、人物、情節、情緒的感召、行為的示范、道理的折射、吸引和教育高職學生,讓故事更具感人至深的“情”味和催人淚下的“情”感,讓學生從故事中感知生動的人物形象,從中學習榜樣力量,引發情感共鳴。
知識傳授不是思政課的最終目標,價值引領才是思政課的責任與使命。因此,在思政課講授的過程中,只要把他們自己“我的夢”和祖國的“中國夢”結合起來去講,用歷史出現的大量實例,學生就能比較容易接受。
開展實踐教學調研活動,將“我的家族史”調研報告及其職業生涯規劃自行錄入“庫”。通過查閱祖訓、家訓、家規、家風、習俗,調研了解自己家族的發源、變遷、興衰、典型的有影響的人或者事,直觀感受“小家、大家與國家”命運與共。
合地方特色、資源就近就地組織開展“紅色文化引領綠色發展”實踐教學和暑假家鄉社情民意社會實踐活動,將“我家與國家”的調研報告及修正后的職業生涯規劃入“庫”。通過延展思政課堂、整合家庭、社會資源,實現實踐項目從流于形式到真正施行的轉變,讓學生直觀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果。
開展英模尋訪活動,并將采集凝練的“一切為了國家與大家”案例入“庫”。通過調研梳理,將英模“大家”制作成微思政課、微宣講,回到思政課堂將所思所學再表達、再呈現,實現了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的有機融合。
開展深入行業企業實踐鍛煉,向能工巧匠、行家里手學習專業技能,并將“我心目中的專家”心得體會及再次修正后的職業生涯規劃入“庫”,實現思政育人與育“職業人”有效融合。
開展家族風云人物事跡調研,并將修正后“我的家族史”入“庫”。學生對于家族“能人”、“能事”樹立“景仰”意識,從精神層面可以起到鼓勵當代大學生立志成才的作用。
通過就業頂崗實習實踐,形成實習報告入“庫”。每學期思政課任課老師將學生學習考核成績入“庫”,作為思政課學時、學分的依據,實現思政課理論考核與實踐考核有效結合。
1.線上大課,“云”見面
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每學期初與全體師生“云”見面,以新年或新學期的工作、重要時間節點、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新時代青年的責任與擔當等主題,上好“開學第一課”。
2.線上教學,“云”輔導
以信息化教學手段為載體,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新穎性,推動思政課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改革創新,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
3.線上備課,“云”互動
持續推進思政課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制度,組織思政課教師分課程集中研討教學共性問題,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將防控疫情及時轉換成鮮活的“教材”內容融入到網絡思政課程中,通過線上教學和線下互動增強思政課育人效果,實現傳統課堂與網絡課堂的統一、網上交流與網下互動的統一,形成課程、教師、學生、督導四方“云上”互聯互通。
4.線上實踐,“云”體驗
從“供給端”搭建由紅色專題網站、課程網絡資源、掌上校園文化、群策群力平臺組成的網絡思政教學內容體系。利用VR技術,指導學生制作云參觀、云講解,讓思政課更加“立體化”。
由單一走向多元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發展的重要特征,也是當代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有效的重要保障。堅持“四堂”協同共創的系統育人觀,形成立德樹人“森”嚴所有課程全覆蓋、教書育人“林”立課程教學全過程、樹“木”樹人貫穿于教學各環節、終極價值塑造新“人”的全面發展,具有現代職業教育特點課程思政“森林木人”全新機制。
1.立德樹人“森”嚴所有課程全覆蓋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在政策導向、項目驅動、業務考核層面激勵專業教師轉化為以育人為導向的工作實踐,各專業課程建設需融入具體、細致的育人元素,發揮專業課程育人與思政育人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形成思政教育由思政課堂向德智體美勞所有課程課堂全覆蓋。
2.教書育人“林”立課程教學全過程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性要素在于教師。教師身體力行將個人的學習、工作的成長經歷、學科發展中的艱苦創業故事以及他們身邊的校友、專家資源用于落實落細課程于教育教學全過程,這對學生的影響很大。因此,要將課程思政全過程推向深入,必須要全體老師主動參與,充分發揮教師創新創造性的工作,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去真正感悟課程思政育人的核心要義,將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實現有機的結合與融合,讓學生感受專業教師教學藝術的同時,也接受了專業教師傳導的育人價值導向。
3.樹“木”樹人貫穿于教學各環節
思政課應著眼于培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樹木樹人”內在使命要求,從個體生命視角出發,將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各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生成長發展全過程。專業課程在課程思政理念的指導下,細化課程目標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思政目標。在教學計劃的每一個任務中應具體描述對應的三個目標,明確教學內容的要求,闡明教學方法和手段,從國家戰略、文學修養、個人品質、勞動教育等等各方面全方位明確重點培養的思政教育內容。
4.終極價值塑造新“人”的全面發展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終極目標價值追求。思政課要求強調立德樹人的首位重要性,運用思政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通過工作力量的大調動、資源要素的大調配、體系結構的大調整,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效整合、體系機制優化完善,激發每位教師、每門課程、每個崗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志趣與創造性,促進學生“人人皆可出彩”。
聚焦立德樹人課題,從現代職業教育特點入手,運用“系統學協同論”原理,創新“四步四因”教法、社會大課堂“六段六家”育人內容、網絡云課堂“四個線上”平臺、課程思政全課堂“森林木人”機制融為一體的“四堂四創”全新大思政課建設集成,有效破解“教”與“學”的矛盾。
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切實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切近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突破傳統的機械性、單一性僵局,在“變”中求實效、在“變”中謀發展,使思政課堂有意思、有意義。
突出課堂教學主渠道,推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下線上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校內校外相結合的立體式多元育人渠道改革,突破了傳統單一的育人渠道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