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華
(泗水縣人民醫院 山東 濟寧 273200)
膝關節鏡手術具有創傷性小、直觀精確、康復速度快、價值較低等優勢,主要應用在膝關節病變的診療中。但是,膝關節鏡手術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常伴有各種臨床并發癥,最典型的有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壓瘡等。因此,應當加強膝關節鏡手術并發癥的預防管理,以確保手術治療療效及安全性,并促進恢復速度的提升[1]。而手術護理配合可通過主治醫師、麻醉醫師及護理人員三方的密切配合,以確保手術順利展開與進行,同時還可以確保手術治療療效,對手術預后有較為積極的影響意義。但是術后依然可見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因此還需要一種有效、針對性、標準化的護理模式來輔助手術治療,并提升手術護理配合效果[2]。而我院為了進一步降低膝關節鏡手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并進一步提升手術治療安全性,特將預見性護理應用到手術護理配合中,以期惠及廣大接受膝關節鏡手術治療的患者。現做如下報告:
研究對象60例為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膝關節鏡手術治療的患者,入院后以電腦隨機法分為A(n=30)、B(n=30)兩組。所有患者均術前均經影像學診斷確診為膝關節疾病, 并且具有膝關節鏡手術治療指征,同時對本次研究知情且同意。此次研究在我院倫理委員會核實與批準下展開,并將年齡≤17歲且≥65歲,合并手術禁忌癥、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疾病、手術不耐受、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病例進行排除。其中A組男16/女14例,年齡18-64歲,均值(45.62±3.73)歲;病程1d-17個月,均值(11.09±2.31)個月;體重41-87kg,均值(68.33±7.40)kg;14例關節炎,12例關節損傷,4例關節游離體。B組男15/女15例,年齡18-63歲,均值(45.58±3.71)歲;病程1d-17個月,均值(11.15±2.44)個月;體重43-85kg,均值(68.02±7.31)kg;13例關節炎,13例關節損傷,4例關節游離體。一般資料對比(P>0.05)。
1.2.1 手術室護理配合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術室護理配合干預,詳細護理干預措施內容包括:(1)術前準備,巡回護士應為病人做好圍手術期間整體護理,術前先探望病人,并仔細收集有關病人的各種資料,然后進行心理護理,向其說明手術間的環境及設施、麻醉方法和注意事項等,以讓其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同時做好手術儀器、術中藥品、沖洗液、血庫供給等相關準備及檢查工作;術前0.5h進行手術室空間濕式清掃,并將溫度調整在22-25℃,將相對濕度維持在50-60%;(2)術中準備,三方核實患者信息后,協同麻醉師實施麻醉,并在達到手術麻醉平面標準后將其擺正手術體位,取平躺位,屈膝約90°,雙上軀外展,雙腿下垂90°,膝關節下墊膝枕以對腿部起到支托作用;接好各儀器的電源和線路以及沖水設備、吸引裝置(吸引氣瓶置于患者左側靠近術者,以便于術者使用)等,然后將電視監控系統安裝于病人頭部右側,通過電視的熒光屏面向術者和助手,術者腳墊一踏著腳凳上,將刨削機的腳踏置于其上;將所有線接好后,打開顯示屏、冷光源、刨削機,并調整好電視畫面大小和白平衡;(3)手術配合,將患者大腿抬起約45°并應用已消毒好的氣囊系統與止血帶,對患者大腿根部進行纏繞,并確保松緊適宜,平整無皺褶,然后緩慢充氣,術中壓力維持在53-80kPa,并記錄止血帶使用時間,若超過1h,需告知醫生并撤掉止血帶壓力,10min后再次進行加壓;術時協助待術者,于髕外上側或內上側做一小橫斷口置入進水套針后,立即接通清洗管理系統,向關節腔內注入無菌生理鹽水,使關節腔面積擴大,然后再于髕外下部或內下部做一小橫斷口置入關節鏡鏡鞘,并換插關節鏡,關閉無影燈,以保持電視畫面的清晰;當暫停檢查時應將關節鏡固定在套針上,以免滑脫或損壞鏡體;(4)術后護理配合,巡回護士術中,應嚴密監視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以及輸液和沖洗液體的狀況,適時更換并注意確保無菌;同時按照手術者規定進行錄像工作;在縫合包扎后,配合麻醉醫生和術者將患者轉移至推車上,并護送患者到麻醉觀察室,所有指標恢復正常后送回到普通病房。
1.2.2 預見性護理
B組患者在手術室護理配合基礎上聯合預見性護理干預,詳細護理干預措施內容包括:(1)術前護理,與病人溝通,理解病人心理,適時告訴成功的患者,緩解病人心理壓力,增加患者積極性;同時,對病人還要給予血液、尿常規、X線檢查和心電圖的監測等,針對合并其他基礎性病變的患者可給予針對性治療措施,以確保手術治療的順利展開與進行;同時告知患者治療前10h內需禁飲、禁食等;巡回護士對所有醫療器械進行檢測,若器械頭部松動、破損要及時更換,以避免手術時的醫療器械殘留在病人關節腔里;(2)術中護理,由于病人在入術房前心理負荷過大,此時巡回護士應當密切關注、安撫病人情緒,可開啟背景音樂,可有效疏散病人注意力;手術治療開展前約30min靜脈點滴抗生素,以預防術后感染事件的發生;補液、沖洗液均需要進行術前升溫,并放置在保溫箱內;將呼吸器(呼吸機頻率調至氧流量1-2L/min,潮氣量8-10ml/kg,呼吸頻率12次/min)進行加溫,以減少呼吸道散熱量,確保身體局部溫度的維持;使用保溫毯,以起到保溫的作用;術中持續監測患者腋溫,若體溫〈36℃,需使紅外線燈進行體溫控制,以減少低體溫及寒戰的發生;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應用彈力或氣壓治療儀,以促進血液流動,預防下肢靜脈血栓;術中巡回護士注意周圍環境的亮度,并關閉影響監視器屏幕的照明燈光,主機光源亮度也要適當;術中使用沖洗液時應將水流速設置為0.25 L/min,水壓70mmHg;并且巡回護士須按時更新生理鹽水,并在吸收器袋內盛滿后盡快更新,以免吸入中央吸引管道內,進而造成手術風險;術中也要做好導管護理工作,以無菌操作為準則,嚴格規范實施,以防止下肢穿刺后產生的并發癥,如涉及靜脈炎等。
對比以下兩組指標[3]:(1)術中SBP——收縮壓、DBP——舒張他、HR——心率及體溫指標水平均值;(2)并發癥發生種類及例數;(3)護理滿意度以NSNS—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評估,滿意4-5分、基本滿意2-3分、不滿意≤1分,滿意與基本滿意之和為總滿意度。

B組患者術中SBP、DBP及體溫指標水平均較A組更高,HR較A組更低,且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相關生命體征指標水平對比
B組并發癥發生率較A組更少,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B組護理滿意度較A組更高,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n(%)]
膝關節疾病會加快膝關節損傷,同時影響患者運動功能,因此需要及時展開有效治療,以恢復膝關節功能[4]。而膝關節鏡手術可對多種膝關節疾病進行治療,同時其具有臨床效果佳,對患者的損傷小的特點,且其穩定性較高,能夠加速術后康復速度[5]。此外,膝關節鏡手術可能恢復關節接觸壓力,同時緩解疼痛,并恢復并延長膝關節功能與使用壽命,故其在膝關節疾病的治療中有著較為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與意義[6]。但是膝關節鏡手術在治療操作的同時,有些環節,如大量輸液、深度麻醉、低溫麻醉等過程可能造成患者熱量散失,進而導致應激反應的發生,并且增加多種并發癥發生概率[7]。同時患者緊張、恐懼、害怕等情緒波動,術前禁飲、禁食,嚴重創傷、虛弱等因素也是導致術中風險事件溫發生的主要誘因,進而不利于手術安全性的確保與提升。因此,就需要在展開膝關節鏡手術治療的同時,在輔以患者相應的手術護理干預,以確保手術順利展開、進行及安全性。
手術室護理配合作為現階段針對接受手術治療患者的特有護理干預措施,其可以結合手術醫師、麻醉師、護理人員,對患者展開高質量的手術室護理服務,進而對手術的順利展開與進行有確保作用,并減少術中不良事件的發生,同時確保及提升手術療效,對患者術后快速康復有著促進的作用[8]。但是在手術室護理配合后也有相關并發癥的報道[9],因此還需要展開預見性的護理干預,以預防、規避并發癥的發生。預見性護理富有科學化、合理化,主要是根據患者狀況制定預見性干預舉措,可以及早做出針對不良表現的預防,還可以增強患者健康感。由于大部分患者對術后伴有害怕感,積極和病人溝通,掌握患者狀況,給予有效的心理引導,可以緩解患者心情,提高患者積極性。手術中嚴密協助醫生,觀察患者狀況,針對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保證手術可以順利完成,從而有效避免并發癥的產生。同時還可以穩定患者術中生命體征,進而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確保手術治療安全性[10]。而本次研究結果亦可以證實,預見性護理干預在膝關節鏡手術護理配合中的顯著應用價值與效果,即:在預見性護理干預下的B組患者其術中SBP、DBP及體溫指標水平均較僅展開手術室護理配合干預的A組更高,HR較A組更低,發癥發生率較A組更少,護理滿意度較A組更多,且兩組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應用到膝關節鏡手術患者的手術室護理配合中,其不僅兼具較高臨床應用價值,同時還可以提升手術治療安全性,值得被廣泛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