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嬌蓉 實習生 陶園琦
今年,一位58歲的大媽走上《脫口秀大會》的舞臺,讓大家看到大媽不止會跳廣場舞或是舉著絲巾在花海中拍照,還能擁有跟年輕人一樣的活力和幽默感。
在蘇州,也有大批退休的大爺大媽,他們用自己的雙腳、學識、鏡頭丈量著蘇州、記錄著蘇州,也用自己的親身實踐打破了大眾對于退休生活單一、枯燥的刻板印象。
從年輕時開始,陸小嫻就愛上了爬山運動,由于跟丈夫有共同的愛好,夫妻兩人經常結伴去爬山。大約2010年開始,陸小嫻加入了“8264蘇州戶外”等自發性民間登山組織,每次組織活動前,群主會在幾百人的群里發布本次活動信息,群成員可以根據群主發布的信息,自發去集合點集合參加登山活動。
“‘8264蘇州戶外’登山群每個周末都有活動。入群以后,我們去登山的次數也大大增加了。”陸小嫻說,找到組織后,她常常參加每個月一兩次的外線登山活動,幾年下來不僅把蘇州周邊的名山探訪了個遍,還跟丈夫一起走外線,欣賞浙江、安徽春季的梯田油菜花、高山杜鵑花和秋天當地農戶曬秋的美景,可謂收獲頗豐。
近三年,由于受疫情的影響,登山俱樂部只能在疫情防控允許的前提下,在本市組織內線登山活動。這看似讓登山愛好者們的活動范圍受到了限制,可事實上,也讓這些立足于蘇州本地的俱樂部得到了更多深入了解蘇州、探尋蘇州的契機。“穹窿山、東西山、光福、高新區全部的山……這幾年,蘇州西部的山我們基本上都爬過了。”細數自己爬山的經歷,陸小嫻首推的還是穹窿山,“夏天的時候爬穹窿山比較舒服,曬不到太陽,像木瀆靈巖山那種常規線路,因為山頂沙石風化,夏天沒有植被覆蓋,肯定吃不消的。”
除了鍛煉身體、探訪自然風景,對于陸小嫻來說,登山還讓她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們每次活動,最多的時候參加人數能達百人,成員以五六十歲的人為主,也有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帶孩子參加。其中年齡最大的成員八十多歲了,每天早飯后就去爬山,還沿途拍攝照片,整理后發抖音分享到群里。”
找到屬于自己的圈子,維持一種充滿活力的健康生活方式,對于陸小嫻來說,退休不僅是美好生活的延續,更是一種找到多種生活方式的可能。加入“蘇州戶外”,與好友們一同登山,用手機記錄每一次旅程,不僅讓她能用雙腳丈量蘇州的每一座山,也讓她多了一個守護蘇州的途徑。“每次爬山,我們都會順便進行‘凈山行動’,帶著垃圾袋把山上的垃圾清理了,為保護蘇州的自然環境盡自己的一份力。”陸小嫻說,“我們的宗旨就是‘人來過、只留下腳印’。”相信她和朋友們的身體力行也會將這份美景與美德傳播給更多的人。
年輕時候起,陳加勇就接觸并愛好攝影,并于上個世紀70年代,省吃儉用購買了攝影設備。在那個膠片機的年代,自己改裝暗房,沖印、放大相片,修整底片……成了他最大的樂趣,一直到進入工廠工會工作,攝影成了他工作的附帶任務。“后來由于工作調動,沒時間拍照了,這個愛好不得不擱置了。”陳加勇不無感慨地說。
退休后,陳加勇得以重拾攝影這一愛好,也為了延續自己的愛好,他開始學習數碼相機的使用,并四處去挖掘蘇州的美。
“以前我們拍照用膠片機,按一下快門多少錢都得算好,時間、光圈、速度也都要計算好,然后還要靠各種沖印技術去展現想要的畫面,現在換了數碼相機就太方便了,而且拍的不行還能通過電腦后期調整。”
掌握了便捷的數碼攝影和后期技術,陳加勇的攝影創作得以更加自由隨性。他最喜歡的游玩和拍攝方式就是說走就走,退休后,他總是帶著攝影器材、開著車,隨心所欲地在姑蘇城里城外漫游,看到漂亮的地方,他就會停下車來進行拍攝,也由此收獲了不少滿意的作品。
“蘇州的美在于她的精致。”陳加勇說。習慣于通過鏡頭觀察蘇州之美的他,特別喜歡那些娟秀的山水和精致的園林,透過每一扇不同的花格窗,總能通過各種光影變化捕捉到園林的細節之美。
陳加勇認為,蘇州最美的畫面總在不期而遇間,一次,他為了拍攝西山日出,特地挑選了一個天氣預報是晴天的日子,趕在早上三點多開車出發前往西山,誰知到達目的地后卻下起了大雨,不過他也沒有敗興而歸,索性拍了一組西山雨景。
無論退休前后,人生總歸有舍有得,無論分離或是重逢,只要享受當下所有,就能擁有美好的風景。
退休前,張振雄曾參與《吳縣志》《蘇州地方志》《蘇州山水志》《蘇州老橋志》《蘇州老街志》等書的編寫,可以說是蘇州地理、人文方面的專家,特別是《蘇州山水志》,里面收錄了蘇州所有的山、兩百畝以上的湖泊和長的、跨區域的河道。
在編寫地方志書的過程中,張振雄掌握了很多資料,并且跑了很多地方,他介紹道,蘇州有很多自己獨有的地質奇觀和人文景觀,比如靈巖山上的醉僧石、東山雕花樓的孩兒蓮、西山的“小黃龍”等等,他最擔心的,就是這些景觀會因為人為和自然的因素被破壞,然而一個人的力量要做到保護這些景觀是遠遠不夠的。編寫《蘇州地方志》時,張振雄曾于文獻中查到堯峰山上留有明末清初的弘儲和尚墓,后來去尋找未果,當他以為古墓已經被破壞掉時,有書迷向他提供了墓碑的線索,終于在再一次尋訪時,張振雄找到了由著名書畫家徐枋題寫的弘儲和尚墓碑,并聯系有關部門對其進行了保護。
為了讓更多人深入了解蘇州山水,退休后,張振雄在蘇州老年大學開了一門課叫蘇州山水探秘,閑暇時他會帶人去爬山游玩,并且順便做講座,講一講太湖的形成、蘇州山水詩歌和氣候、地理環境的關系,以期起到宣傳作用。在多次探秘蘇州山水的旅程中,最讓他難忘的就是尋找光福的“真假山”,“真假山”的形成條件非常苛刻,被其他巖層掩埋的石灰巖受雨水和土壤侵蝕,變成了埋在土石下的太湖石。明洪武年間一場大雨引發泥石流,讓它在鄧尉山上顯現,于是有人將其記錄了下來,后來“真假山”又被掩埋,直到清代重現,康有為還去尋訪并在上面題了字。如今再尋“真假山”仿佛是按文獻尋寶,一次次尋找與古人靈魂重逢的契機。用張振雄的話說,這“不僅是山中游,也是在山中學,并在游覽和學習后留下記錄。”
作為溫婉精致的水城,蘇州地貌不同于十萬大山那種雄壯,而是自然秀麗的。文化中心南移后,蘇杭一帶文化底蘊日益深厚,在張振雄看來,蘇州的山雖算不上高,但有文化有名人有故事有奇景,因此蘇州的山特別靈秀,蘇州的山上匯聚了文人活動留下的游記、詩歌、摩崖石刻、題碑等等,這也是蘇州能被稱之為“天堂”的重要原因。
“我希望蘇州的山水人文遺跡能再留個幾千年幾萬年,能留給我們的子孫后代。這是一件時不我待的事,希望有更多的人去了解、保護它們,特別是呼吁更多的年輕人去了解和保護蘇州的自然人文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