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鄒孝聽 通訊員 錢懿
究竟怎樣才能讓古老的街道煥發新的可能,值得每個人好好思考。
我是誰?我在哪?我來自何方?在蘇州的東升里,來往的路人紛紛在一幅巨大的海報前駐足。原來這里在舉辦一場有趣的建筑藝術展覽,由西交利物浦大學設計學院建筑系雜志《歸格》團隊策劃和設計的“在何方·去故鄉”展,通過建筑藝術裝置,與蘇州古城及其居民和游客進行有趣的互動和對話,讓這些古老的街道產生新的可能性、煥發新的活力。
“發呆亭”是西浦團隊在東升里搭建的第一個裝置。西浦建筑系副教授韓佳紋是此次展覽的發起人,她在2022年初第一次來到東升里時就發現了一個問題:東升里文化藝術長廊有很多人來打卡,但無論對于游客還是周邊居民來說,卻似乎缺少合適的室外停留場所。
在她眼里,東升里其實是一個藝術街區。“我希望在街道中找到特定的‘穴位’進行進一步的空間性‘針灸’,讓整個街區形成更強的互動體系,而在這個體系中,應該有個地方讓人能坐下來欣賞這條充滿藝術氣息的街巷。”
負責亭子設計深化和施工的建筑系大四學生王翌旸說:“這個亭子的設計初衷是從人的尺度出發,誘發各種各樣的人類活動。我們的設計深化和材料處理都圍繞著人的需求,我希望它能夠給東升里附近的居民和游客一個聊天、放松的空間。”
為了減少現場施工對于周圍鄰居的打擾,西浦團隊首先在土木工程系的實驗室里搭建起了亭子,完成打磨、刷漆,再把亭子全部拆卸裝車,運送到東升里文化藝術長廊進行重新拼裝。
除了“發呆亭”之外,現場還搭建了五處有趣的互動裝置。頗有意思的是,這些裝置由西浦團隊在2022年期間所撰寫和發表的文本內容轉化而來,包含了團隊對于城市更新策略的深度思考。他們希望喚起人們對于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反思:誰將對我們城市的未來做出選擇?建筑師?規劃師?或者我們自己?
“通過這個展覽,我們希望以自己建筑學的背景,讓一種新的空間類型隨著展覽而介入城市,但不會在蘇州古城的街道中顯得突兀。希望這些裝置成為社區生活的新容器,也讓前來打卡的人們能夠有片刻的時間脫離周圍快速流動的人群。”從今年夏天開始全程參與策展、設計、施工的建筑系四年級同學廖梓汀說:“這個展覽對于我們所有人而言,都是非常有趣和具有挑戰的嘗試。在策展與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與東升里的連接逐漸緊密,團隊成員之間的聯系也不斷加強。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相互牽絆、合作、創造。于我而言,策展的過程或許也是一場自我的展覽。”
西浦設計學院院長康斯坦丁諾斯·帕帕迪基斯(Konstantinos Papadikis)表示,設計學院一直在嘗試和蘇州當地的社區進行交流,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他說:“我們希望培養出具有全球化視角的未來設計師,為社會和社區創造更加可持續的未來,這次展覽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