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海南 文昌 571321)
人際關系敏感是影響人類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個體或群體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1]。人際敏感者認知上被關于自己與他人負面地占據著,認為自己是不可愛的,別人是不喜歡我的,經常陷入緊張、羞怯、壓抑、易激惹的情緒中,在行為上表現為沉默寡言和消極退縮。目前,國內依戀理論的研究對象集中于大中小學生一般群體,對單親家庭的高職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研究存在空缺。本文將從親子依戀的視角探討高職院校單親家庭學生親子依戀的類型特點以及對人際敏感的影響,有助于更深層地理解人際敏感的形成,為豐富依戀理論的研究提供現實依據。
首先選擇2016年9月~2018年6月海南4所高職院校單親家庭學生480名納入研究組,其中男271名,女209名,年齡16~20歲,平均(17.96±1.26)歲;五年一貫制293名,高職三年制187名;父母離婚家庭學生211名,父母一方死亡家庭269名。納入標準:年齡16~20歲;五年一貫制、高職三年制學生;單親家庭學生;知情同意。排除標準:雙親家庭學生;出生前或1歲前父親就去世或離異的學生;無法完成本研究學生。然后選擇同期上述4所高職院校同期雙親家庭學生480名納入對照組,其中男生289名,女生191名,年齡16~20歲,平均(17.90±1.24)歲;五年一貫制學生287名,高職三年制學生193名。兩組性別、年齡、學制差異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本研究均經受調查者知情同意,并經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評估工具
評估工具選擇《親子依戀問卷》和《SCL-90》中的人際敏感因子[2-3]。《親子依戀問卷》排除青少年出生或1歲前父親就去世或離異等情況。
2.研究程序
由研究者逐一發信息與兩組學生聯系、約談和填寫問卷,測試時間為20分鐘,被試者匿名作答后收回。本次共發放問卷960份,回收有效問卷91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5.00%。
3.數據統計分析
采用SPSS13.0和Amos4.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通過描述性統計、多因素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對有效數據進行分析處理[4]。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912份回收有效問卷中,研究組回收444份(92.50%),對照組回收468份(97.50%)。其中,研究組回收問卷學生男324例,女120例;年齡16~20歲,平均(17.94±1.24)歲;一年級34例,二年級24例,三年級134例,四年級140例,五年級112例。對照組回收問卷學生男331例,女137例;年齡16~20歲,平均(17.98±1.28)歲;一年級38例,二年級27例,三年級140例,四年級146例,五年級117例,兩組回收問卷學生年齡及年級分布比較情況均無差異(P>0.05),見表2。
研究組父依戀(44.10±11.59)分、母依戀(43.18±10.80)分,均低于對照組父依戀(83.97±19.64)分、母依戀(81.76±18.59)分,人 際 敏 感 得 分(19.01±5.98)分,高于對照組(7.32±1.64)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跟父母生活年限不同的單親家庭學生父依戀、母依戀得分有顯著差異(P<0.05)。單親年齡不同的單親家庭學生父依戀、母依戀得分有顯著差異(P<0.05)。父、母去世的單親家庭學生的父依戀、母依戀得分高于父母健在的家庭(P<0.05);父母未離異家庭學生的父依戀、母依戀得分高于父母離異的家庭(P<0.05);跟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父親、其他人一起生活的單親家庭學生父依戀、母依戀得分有顯著差異(P<0.05);跟母親一起生活的單親家庭學生父依戀、母依戀得分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續表
人際敏感與親子依戀中父溝通、母溝通、父疏遠、母疏遠、父信任、母信任的皮爾遜相關依次為-0.136、-0.091、-0.021、-0.032、-0.156、-0.115,其 中 人 際敏感與父、母疏遠這兩個維度的負相關達到顯著水平(P<0.05);人際敏感與父溝通、母溝通、父信任、母信任等維度負相關不顯著(P>0.05)。疏遠因素的得分越低,表示被試者與父母之間的依戀的安全性越高,人際敏感水平越低,反之人際敏感水平越高。
以人際敏感為因變量,分別以父溝通、母溝通、父疏遠、母疏遠、父信任、母信任、生活的時間段、生活年限、父親健在、母親健在、父母離異和跟誰生活在一起等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建立回歸模型。結果發現,以父疏遠、父信任、父母離異、跟誰生活在一起、生活年限作為自變量,排除了父溝通、母溝通、母疏遠、母信任、生活時間段、父健在、母健在等自變量,人際敏感進入回歸模型(F=18.640,P<0.01),可最大化地解釋因變量的總變異量。該回歸方程為Y=16.314+0.565X1-0.159X2+1.793X3-0.828X4-0.576X5。回歸分析表明父疏遠、父母離異對人際敏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父信任、跟誰生活在一起、生活年限對人際敏感有負向預測作用,見表2。

表 2 高職院校單親家庭學生親子依戀對人際敏感的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單親家庭學生親子依戀水平比雙親家庭親子依戀安全性低,單親家庭的結構與功能殘缺不全,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所能享受的家庭教育是殘缺的,他們在父母離異后的家庭溝通與交往就是不健全的[5],導致親子依戀關系安全性低。高職院校單親家庭學生人際敏感度屬于中等程度,已影響他們正常的人際交往活動,進而引發情緒與行為的異常,妨礙他們日常的生活和學習。單親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愛或母愛的缺失,比起雙親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趨向敏感、自卑、多疑、難以建立依戀感與安全感,再加上缺少父母的關心指導,也更容易趨向內向與孤僻,他們的人際交往很容易出現一些嚴重的問題[5]。根據依戀理論的觀點認為,對于主要撫養者的安全型依戀與更高的社交能力、同齡人接納和受歡迎程度相關。相反的,不安全型依戀似乎會導致同齡人排斥、消極互動情緒,以及敵意、憤怒、攻擊性、主動性缺乏、低自尊和易受挫等問題[6]。高職生更是因為一直以來在學習上遭受的挫折打擊,高考的失利,學歷的偏低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其情感較為脆弱和敏感,容易陷入自責中,影響他們與他人人際關系的發展[4]。
研究發現,父親去世的單親家庭父親依戀的得分顯著高于父親健在的家庭,父親去世的單親家庭母親依戀的得分顯著高于父親健在的家庭[5]。根據依戀理論觀點認為,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具備一定程度的心理復原力,他們會選用靈活適用性較強的方式應對生活危機事件。不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可能會沿用最早期由父母塑造而成的原始模式調節其情感及行為[6]。面對父親去世,家庭支柱轟然倒塌,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性打擊會讓他們感到無助、恐懼、不知所措。有的孩子會認為是他們不好、不懂事、不聽話,父親才會離開他們。為了抵抗巨大的喪失感,不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可能會使用分裂(全好或全壞)、理想化或貶低的防御機制,孩子似乎會使用理想化父親的形象來保持在內心世界與父親的情感連接。研究發現,跟父母生活的時間越長,對父母依戀水平的得分越高。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其成長。特別是在孩子成長的早期,孩子內心最大的恐懼就是父母的離開。在孩子的內心是因為自己不好,父母才不要我的。這種被拋棄的感覺是嚴重影響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原因。研究發現,喪偶式家庭父親依戀與母親依戀的分數顯著高于父母離異的家庭。對于孩子來說,最恐怖的事件不是父母離異這個結果,而是父母離異前無休止地爭吵冷戰甚至暴力的過程。有研究發現矛盾沖突激烈的家庭85%是由兩個不安全型依戀的對象組成的,依戀模式具有很強的代際傳遞的特點,父母身上僵化的行為模式,會讓孩子激發和內化類似的僵化模式。在喪偶家庭,或許在孩子生命早期得到父母的善待,已經形成安全型的親子依戀關系。因此,喪偶家庭的親子依戀水平顯著高于離異家庭。
結果分析顯示,人際敏感與父、母疏遠這兩個維度的負相關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回歸方程分析顯示父疏遠、父母離異對人際敏感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父信任、跟誰生活在一起、生活年限對人際敏感有負向預測作用。根據Bowlby的說法,依戀水平最主要是由生命初期即嬰幼兒期(0~3歲)的關系塑造而成。在這個年齡階段,主要撫養和照顧嬰兒的承擔者是母親與父親。嬰兒需要從照顧者獲得身體上的可接觸性和情緒上的反應性。一個冷漠型的母親或一個疏遠的父親,對嬰兒的痛苦反應是忽視或壓抑的,這個嬰兒可能會發展出一種回避的對策,用以應對自己痛苦的情感。在安全型依戀的關系中,個體可以自由地表達情感和需要,在與人相處中比較輕松自在。不安全型依戀關系中,個人過分壓抑或過度夸張地被情感淹沒,造成人際關系中緊張敏感等諸多不適應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