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王華
江蘇省南通中學 226001
深度學習是當前數學教學的一個熱詞,它建立在學生深層次理解的基礎上,其既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又關注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通過體驗和深入思考掌握數學的本質,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觀和價值觀.筆者以 “橢圓的標準方程”一課為例,淺談自己對深度學習的理解與實踐,僅供參考!
課前教師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學情設計了導學單,以便學生在明確的問題的引導下進行有效預習.
導學單的內容如下:
(1)回顧探究圓的標準方程這一節內容,說一說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步驟.圓上的點與方程滿足什么條件后,才說明這個方程是圓的方程呢?
(2)你認為可以如何研究橢圓?特別地,已知一個橢圓上的點M以及焦點F1,F2滿足0(a,c為實數),試著求出它的方程.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舊知回顧獲得新知的探究方法,并將新知內容納入原有的認知體系中,逐漸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另外,在預習內容中,借助實例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方程的過程,這樣不僅可為課堂教學提供教學素材,而且有利于引發深度學習.
學生獨立完成課前導學單內容,教師結合學生反饋制作成課件,以便通過有效交流讓學生獲得深刻的理解.
環節1:為什么這樣算?
師:觀察圖1,你認為這樣化簡好不好?(教師用PPT展示學生的化簡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思考等過程找到問題的癥結)

圖1
生1:該過程涉及的字母太多,很難計算.
師:你認為出現以上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1:設得過于復雜,沒有認識到橢圓的兩個焦點是對稱的,可直接設F1(-c,0),F2(c,0).
師:很好,合理建系往往可以達到簡化運算的效果.在解決問題時不要急于求成,應該注意觀察、認真分析.
師:觀察圖2,誰來說一說這步想要做什么?為什么要抹去部分等式呢?(教師繼續展示學生的化簡過程)

圖2
生2:這步想通過兩邊平方去掉根式,可能發現直接平方比較復雜,所以放棄了.
師:觀察圖3,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你認可這一做法嗎?(教師繼續出示圖3)

圖3
生3:圖3最終的目的也是為了去掉根式,但在平方前先移項了,這樣等式的左右各有一個根式,平方后左側根式可以直接消除,然后整理,再移項,再平方,通過兩次平方實現了化簡.
師:說得非常好,這一運算過程與教材不謀而合,可見大家有著超強的分析和運算能力.
師:在檢閱大家的預習成果時,發現有的同學是這樣算的.(教師出示圖4)

圖4
師:對于以上過程該如何理解呢?(教師預留時間讓學生觀察、交流)
師:現在請當事人說一說,當時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4:通過觀察發現,無論是直接平方,還是移項后平方,都需要兩次平方才能去除根式,于是我就想試一試通過構造對稱結構的方式去抵消根式,然后我就將2a進行了拆分,再平方就出現了根式相減的現象,聯想到開始的兩根式之和,利用加減相消表達出了一個根式.
師:能想到利用對稱創造相消項,非常有創意.
師:觀察圖2后部分學生預測直接平方計算比較煩瑣,所以更改了運算策略.但也有部分學生直面挑戰,給出了這樣的運算過程.(教師展示圖5,并預留時間讓學生觀察)

圖5
師:請利用以上方法化簡的同學說一說,當時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5:起初也沒有多想,直接就平方了,但是在整理時發現運算過程比較復雜,也想過通過先移項再平方的思路求解,不過我又想到即使通過移項還是需要兩次平方,所以我就嘗試將這個過程進行到底.仔細觀察式子的結構特征發現,若將根號下的式子進行變形可以構成平方差公式,這也是一種對稱.就這樣一邊做,一邊觀察,后來聯想到了換元,于是得到了以上運算過程.
師:非常好,看似無心插柳,卻離不開知識、經驗和方法的支撐,可見大家有著扎實的基本功.
設計意圖:為了改變師講生聽的低效教學模式,教師沒有直接展示課本運算過程,而是根據預習單提取一些典型案例,這樣有效拉近了學生與課堂的距離,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同時,通過觀察、分析、交流,喚起了學生的深思,既讓學生明晰了算理,又掌握了運算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節2:什么是曲線方程?
師:在導學單上有學生給出了這樣一個運算過程,你知道這段文字要表達的是什么嗎?(教師出示圖6)

圖6
生6:驗證方程的解為橢圓上點的坐標.
師:哦!得到橢圓方程經歷了復雜的計算,一定要驗證嗎?
生6:需要,從剛剛求解過程可以看出橢圓上點的坐標是方程的解,但并沒有說明方程的解是橢圓上點的坐標,所以需要進一步驗證.
設計意圖:在導學單上,教師已經明確要求學生對結果進行驗證,不過效果并不明顯,大多數學生將精力放在研究“橢圓上點的坐標是方程的解”上,忽視了對“方程的解是曲線上點的坐標”的驗證,可見他們對曲線方程的理解不夠深刻.教師展示學生的成果,其目的是引起學生注意.不過,由于教材對驗證過程沒有太高的要求,所以教師也沒有繼續開展探究,而是點到為止,讓學生理解數學的嚴謹性,培養其正確的數學觀即可.
環節3:如何求曲線方程?
師:對于最后一個問題,有同學給出了圖7所示的解答過程,這樣的做法對嗎?求曲線方程的步驟是什么呢?

圖7
生7:圖7的解答步驟存在問題,這里面沒有顯示建系的過程.求曲線方程的第一步是建系,沒有坐標系又何來點的坐標呢?
師:說得很好,誰來總結歸納一下,求曲線方程要有哪幾個步驟呢?
生8:分為5步:①建系設點;②尋找條件;③列出方程;④化簡;⑤證明.
師:說得很好,語言簡潔精煉.對于以上問題,你們認為如何建系運算更簡潔呢?
生9:構建對稱圖形,這樣式子中會出現對稱結構,更易于化簡.基于以上分析,解題時可以F1,F2兩點所在直線為橫軸,以線段F1F2的中垂線為縱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
師:還可以怎樣建系?得到的對應的方程又是什么呢?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繼續探究,學生找到了不同的建系方法,有的學生認為可以其中的一個焦點為坐標原點建系,雖然通過該方法能列出方程,但是因為運算煩瑣并沒有得到結果;有的學生利用中垂線構造對稱形式,但把焦點放在了縱軸,使得化簡時犯難了.為了幫助學生掌握問題的本質,教師放慢了腳步,通過引導和啟發讓學生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
師:現在誰來說一說,你是如何建系的呢?(教師點名讓學生回答)
生10:我的建系思路與生9相同,也是用中垂線構造對稱形式,但我將焦點放在了縱軸.
師:你化簡的方程是什么?
生10:過程有些復雜,目前我還沒有化簡出來.
生11:這個不需要化簡,可以直接寫出方程.(生11搶答道)
師:為什么呢?
生11:兩種建系方法的唯一區別就是x軸與y軸進行了互換,這樣在化簡時無非就是將x換成了y,y換成了x,因此不需要再化簡,只要將x和y互換即可.
師:非常完美的表述,這樣由幾何圖形中的對稱聯想到了代數中的對稱,可見同學們已經掌握解析幾何問題的解決方法了.
設計意圖:根據導學單發現,不少學生給出的解題過程并不規范,缺失建系的過程.由此教師刻意展示不規范的解題過程,讓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進行深度思考,通過對不同建系方法的探究,不僅深化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有效地發展了新課,得到了橢圓標準方程的另外一種情況.
本節課的重點為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推導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的算法為主線,發現了不同的解法,并通過對不同解法的分析,讓學生在理解他人解題思路的過程中深刻地理解知識,優化算法,提升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
在本節課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的自主探究為主線,為深度學習提供了前提.要知道,機械模仿、死記硬背難以誘發學生深度思考,不利于深度學習達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依據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創設問題,從而讓學生在問題的啟發和引導下去思考、去探索、去交流,以此讓學生掌握數學研究方法,理解數學的本質,從而使“學”變得既有深度又有意義.
總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切勿因追求“速度”而大包大攬,那樣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學會放慢節奏,為學生提供機會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以此豐富學生的認知,提高學生的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