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媛
(中共沁源縣委黨校,山西 長治 0465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國已進入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成為“三農”工作的重心。孕育于鄉村的紅色文化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符合時代發展需要,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定的理想信念,凝聚了廣大基層老百姓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團結奮斗的時代品質。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可以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內涵。
紅色文化的存在形式不同,遍布廣泛的區域,具有多樣的紅色故事,深刻影響著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展。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的重要部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綜合體,具有極強的歷史價值,對于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意義。
紅色文化主要有兩部分內容: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物質文化資源主要包括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革命遺址、革命文獻和文物。非物質文化資源主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積淀的革命精神。在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驚天動地的建設史、披荊斬棘的改革史中孕育而生的紅色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進程中勇往直前、不懈奮斗。
紅色文化的主要功能是通過重溫中國浴血奮戰的革命歷史和紅色記憶,將中國百年革命艱辛歷程展現給人們,促使紅色文化與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時代發展和人民需要同步,進一步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釋放紅色文化魅力,鼓舞中華兒女堅強自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勇向前。
發揮紅色文化的紀念功能。紅色文化承載著黨領導人民的奮斗足跡,記錄了革命先輩的英勇事跡,是有形或無形的紅色豐碑,可視、可聽、可歌、可誦。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文化紅色的基因。參觀革命遺址,瞻仰烈士陵園,觀看紅色展覽,聆聽紅色故事,不僅是對革命歷史和革命先人的紀念,也是對偉大建黨精神的陶冶。
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造精品展陳,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用史實說話,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紅色文化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的錘煉,已遍布中華大地,革命先輩以其可歌可泣的奮斗歷程、革命事跡、戰斗精神留下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生動教材,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也照亮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紅色文化以特有的方式闡述了紅色政權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依托。因此,要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用紅色文化滋養初心,不斷提升黨性修養,鞏固和升華理想信念。
發揮紅色文化的社會功能。紅色文化是紅色旅游強大生命力的源泉。要進一步打造紅色旅游景點,創建紅色旅游品牌,發揮好紅色文化的獨特作用,讓游客在游覽紅色景點時感受偉大建黨精神,深刻認識我國今天的大好形勢和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發游客真心熱愛黨、永遠聽黨話跟黨走的內在自覺,讓紅色旅游真正成為黨史學習的實踐課堂,使紅色文化更加貼近群眾、深入人心。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鄉村振興關乎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更加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的首位,彰顯出產業興旺在解決鄉村振興問題中的基礎和保障作用。推動產業興旺能使農業有奔頭,使從業者有體面、百姓生活更幸福、社會更加和諧穩定。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關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只有良好生態環境,才能激發廣大農民建設的積極性,吸引農民投身于鄉村建設中,讓鄉村美景成為鄉村振興的亮點。鄉風文明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就是讓濃郁和諧的文明氛圍、文明鄉風、淳樸民風、良好家風在鄉村落地生根。因此推動鄉風文明既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更要發揮好先進文化的引領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是根基,更是抓手。實現鄉村治理有助于鞏固黨執政基礎,有利于促進農業興旺、農村發展,更加有利于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生活富裕則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是農村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是黨和國家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紅色文化作為鄉村地區的重要資源,對其充分利用挖掘顯得尤為重要。
紅色文化的物質文化資源能夠形成極富特色的產業資源,有利于推動產業發展,加快產業現代化多元化發展,進一步助推第三產業發展。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開發挖掘紅色文化,把紅色文化轉變為具備地方特色的優勢產業。在發展產業的過程中,把紅色文化逐漸融入到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激活經濟發展的動力。在產業發展中把弘揚傳承地方優秀紅色文化與經濟發展有機融合、相互促進。通過發展鄉村紅色文化產業,既促進了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全面改善,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又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文化是鄉村振興的軟實力。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是激發廣大村民主動性、積極性的重要動力之源。挖掘紅色文化,有助于涵養文明鄉風。通過深入挖掘和系統闡釋,把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跡講出來,把革命遺址的厚重歷史說出來,把人的精神品質和精神譜系呈現出來,在加強紅色文化保護開發的基礎上,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擁有紅色文化的鄉村,能激勵人心,鼓勵優秀人才投身于鄉村振興建設。挖掘和利用紅色文化能創造多元化就業崗位,有利于促進農民工返鄉創業,促進農村穩定發展。
鄉村振興離不開美麗鄉村建設。建設美麗鄉村就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這既是美麗鄉村村民幸福生活的體現,又是提升農村文明的重要標志。美麗鄉村建設需要具備生態宜居的良好環境。鄉村生態宜居不僅包括天藍、水綠、空氣清的自然生態環境,還包括安全、便利、和諧的社會人文環境,讓鄉村真正成為兼具文化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宜居之地。為此,營造文化生態環境需要積極挖掘紅色文化,對紅色文化的教育功能進行合理利用,將紅色文化融入到農民群眾生活當中,激發廣大群眾的思想共鳴,形成農民群眾爭做生態環境保護者、移風易俗倡導者、文明新風推動者的局面。
實現鄉村振興離不開有效治理。只有有效的鄉村治理,才能為鄉村振興打好基礎,才能使鄉村和平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紅色文化是鄉村振興中有效治理的重要支撐。充分挖掘紅色文化中的社會功能,開展紅色文化實踐活動,將紅色文化中蘊含的理想信仰、價值追求轉化為精神動力,樹立起黨員與廣大農村群眾同甘共苦、建設美麗鄉村、共創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切實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成堅強的戰斗堡壘。從紅色文化中挖掘出精髓之處,吸取其中的寶貴經驗,可以夯實鄉村治理的文化基礎,奠定鄉村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礎,引導人們追求和諧美好的生活。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應當深入挖掘特色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融入鄉村振興發展中,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添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借助紅色文化發展產業,可助力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強化紅色產業。結合本地區紅色資源的現實情況,打造紅色產業,在“紅色+”上下工夫,積極打造“紅色文化+特色農業+美食+休閑旅游+民宿”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紅色資源轉變為火紅產業,奮力建設成為農業強、鄉村美、農民富的美麗新鄉村。
發展紅色旅游。充分運用紅色教育功能,發揮紅色旅游景區、黨性教育基地等優勢,推出極具紅色教育及黨性教育內容的旅游線路,有效推動文化旅游產業和鄉村經濟發展。
做好紅色文化融合。促進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的深度融合,帶動紅色文化發展,開展紅色文化創意產品大賽,舉辦紅色文創產品集市,依靠市場力量甄選出一批有市場、有創意的紅色文創產品,帶動旅游消費,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文化振興,紅色文化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資源。要強化鄉村的文化記憶,讓廣大農村更好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成為有文化、有靈魂的鄉村。
講好紅色故事,增強紅色文化感召力。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將紅色文化的物質資源與非物質資源融合,形成主題鮮明、導向正確、內涵豐富的紅色教育范本。通過講述紅色故事,著力增強廣大民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讓廣大人民群眾不忘歷史、激發出為實現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斗志,實現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賡續紅色血脈,凝聚發展合力。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發展的形式,講好鄉村紅色歷史,增強民眾對紅色文化的敬畏意識、保護意識,動員群眾傳承紅色精神。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物質資源,積極促進紅色文化融入鄉風文明治理,讓群眾自己動手繪制紅色文化宣傳墻、紅色故事展覽等,以創建文明村鎮、文明人家為切入點,引導鄉村群眾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移風易俗,弘揚紅色文化和科學精神。
推動紅色文化創新,激發紅色文化活力。立足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迥異多彩的紅色文化資源,強化文創產業發展。推動紅色文化產品開發、紅色文藝作品創作,推出更多有特色、有新意的消費產品,著力打造紅色文化品牌,為文化振興提供新的助力。
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要把鄉村紅色資源優勢融入鄉村生態聚落。發展紅色旅游,應與美麗鄉村建設同頻共振,以當地紅色文化遺跡遺址保護和配套設施建設為契機,在帶動鄉村建設的同時,提升鄉村宜居新風貌。
豐富美麗鄉村圖景。按照關于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加快規劃美麗鄉村建設圖景。把保護紅色資源、傳承紅色文化與建設美麗鄉村有機結合起來,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旅游發展規劃等對接,建設一批紅色文化史跡和農業生態園,形成紅色文化與自然生態相結合的旅游景區。
留住紅色鄉愁情結。深挖紅色資源,堅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原汁原味的原則,以記錄村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風情為重要載體,建立主題突出、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紅色村史館,打造富有永恒時代魅力的精神家園,傳承紅色精神,留住鄉愁記憶。
建設紅色美麗鄉村。充分依托現有的紅色資源,圍繞項目建設,厘清產業發展思路,規范村莊風格,科學布局,提升鄉村風貌。制訂村規民約,設立“紅黑榜”,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環境衛生治理,確保村莊干凈整潔,為紅色美麗鄉村建設添彩,打造出“家園美、田園美、生態美、生活美、宜居宜業”的美麗新農村景象。
完善基層治理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而紅色資源和紅色基因是鄉村的政治優勢。通過將紅色資源優勢融入基層組織建設的方方面面,激發基層黨員不忘初心跟黨走,為鄉村組織建設凝神聚氣。
傳承紅色文化基因,提升鄉村組織凝聚力。把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納入村級黨群活動中心,促進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使黨建與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為基層社會治理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凸顯紅色文化功能,提升鄉村組織感召力。用紅色基因喚醒黨員意識,提升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和實踐本領。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契機,把群眾事情辦好,把好事辦實,切實樹牢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推動黨員在鄉村治理中示范在前、行動在先,創造基層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新格局。
弘揚紅色文化價值,提升鄉村組織戰斗力。創新開辟紅色文化微課堂、紅色鄉村大講堂等平臺,傳遞黨的聲音。弘揚紅色文化中蘊含的使命擔當精神,發揮鄉村各類組織和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收集村民的意見建議,回應和解決熱點難點問題,以紅色文化價值凝聚鄉村奮進力量,創造鄉村持續發展的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