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旻昊,何 凡
(四川輕化工大學,四川 自貢 643000)
“十四五”時期,“三農”問題依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時期,經濟發展模式已經由追求高速發展轉向追求高質量發展,我國“三農”工作重心由全面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轉移。2019 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因地制宜培育鄉村產業,突出比較優勢,推進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強調要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工作,特別是要在尊重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注重產業后續長期培育。山西省是我國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一環。在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后,做好持續幫扶脫貧人口、持續鞏固脫貧地區取得的成果、將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一系列工作,對鄉村振興戰略在山西省順利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決定山西省能否開好局、起好步的關鍵。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概念。同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特色產業增收工作被列為10 項重點工作之一。山西省隨即開始全面推進精準扶貧工作,多個扶貧工程落地實施。發展特色產業要突出一個“特”字,由于山西省地理環境與條件比較特殊,市、縣、區、鄉鎮各級政府均對本地資源條件、市場條件、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產業發展現狀開展了詳細的調查與研究,以立足自身比較優勢為原則,精確研判未來發展方向,促使當地產業向特色化與多樣性發展。例如黃花種植歷史悠久的大同市云州區,近年來通過專項扶持資金、政策傾斜、打造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等方式,大力扶持黃花產業發展。云州區作為全國四大黃花產區之一,根據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擴大黃花種植規模,種植面積從2011 年的不足0.13 萬hm拓展到目前的1.13 萬hm。此外,貧困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展貧困農戶就業渠道、提升農村參與市場的層級、實現貧困農戶順利脫貧的重要途徑。例如陽泉市平定縣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產業。2020 年7 月,娘子關第三屆河燈文化節開幕,吸引游客2 萬余人次,帶動群眾增收超20 萬元。從電子商務扶貧角度來看,截至2020 年7 月,山西省共有52 個縣被列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在我國扶貧事業當中一直處于核心領導地位,發揮著引領作用。在我國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一個又一個階段性成果的同時,大量難度較低的扶貧開發任務已經完成。脫貧攻堅進入深水區后,僅憑政府的努力,扶貧開發工作難免會后勁不足、減緩扶貧效率。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資金投入有限,政府的扶貧資金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國家財政統籌劃撥,一旦上級計劃資金減少,就可能導致扶貧資金的持續投入中斷。如果扶貧工程在建設初期或在達到自主良性運營之前得不到持續的資金輸入,就可能導致項目建設停滯、無法達到既定設計目標、參與項目的貧困戶無法脫貧或者返貧等種種情況。二是政府作為行政機關,工作范圍較廣。扶貧開發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但缺乏相應的扶貧專業人才隊伍。在此背景下,山西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工作。成立了以山西省太原市扶貧基金會和山西省孝義市扶貧基金會為代表的慈善機構,為扶貧開發提供了新的資金來源。同時,廣大社會成員以捐贈和提供志愿服務的形式積極參與扶貧。以山西省武鄉縣為例,文化工作者結合當地特色文化,深入挖掘當地民間文化風情,于2018 年組織各類文藝人才業務培訓15 期,完成巡演104 場。山西農業大學充分發揮了高校的技術優勢和學科優勢,組織滲水地膜有機旱作技術創新團隊,創立了易推廣的滲水地膜旱作技術模式,大面積應用于太行、呂梁和六盤山三大貧困片區,面積超過33.3 萬hm,助力數十萬人脫貧。
2018 年,在政府引領下,有實力的企業爭相進入扶貧產業,扶貧產業相關企業達到2 600 家,對山西省產業扶貧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例如,朔州市右玉縣具有日照時間長的優勢,右玉縣對光伏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仔細調查后,結合自身比較優勢,對當地產業扶貧的方向進行了精確研判,積極引導光伏企業落地。右玉縣于2016 年建立了財政資金帶頭、接受社會良性投資、吸納貧困戶自籌款項的融資模式,扶持貧困戶參與光伏扶貧項目,光伏扶貧總裝機容量達到913 kW,2018 年上半年總裝機容量增至1.49 MW,數月后右玉縣宣布全縣脫貧摘帽。大同市渾源縣以“合作社+黃花基地+貧困戶”模式在當地大力發展黃花種植產業。渾源縣寶峰寨村第一書記孫盛到任伊始帶領村民種植黃花,村委干部帶頭種,貧困戶和非貧困戶踴躍參與,扶貧合作社發揮了關鍵作用。該村籌集資金開辦了黃花加工廠,為當地黃花產業的深加工、高效運輸、訂單式銷售奠定了基礎。同時,當地建立了公開透明、全民參與的監督機制,確保合作組織以規范、公平、高效的方式管理集中的土地和資金,保障每一戶貧困戶的權益,實現戶戶有增收。
山西省部分地區在產業開發過程中對項目的規劃缺乏合理性和可行性,增加了產業發展的難度,為后期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埋下了隱患。在全面脫貧攻堅階段,部分地區在缺乏實地調查和整體規劃的情況下,違背因地制宜和綠色發展的原則建設產業,獲取了上級政府在扶貧資金和扶貧政策方面的支持。這類扶貧產業建成之后,由于先天發育不良以及后期缺乏合理安排等原因,導致前期埋下的隱患在后期產業持續扶貧過程中集中暴發,造成部分扶貧產業發展后勁不足、脫貧成果難以鞏固。
部分基層政府工作不力主要涉及以下3 個方面。一是消極怠工。主要表現為對脫貧攻堅工作有松懈思想、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情況不清楚、幫扶措施不到位等。個別政府工作人員在脫貧攻堅任務中敷衍塞責、得過且過,以消極態度對待重任。二是本末倒置。部分人花心思應對上級的考核驗收,對因地制宜搞好當地開發、增加農民群眾實際經濟收入的實務不感興趣。個別扶貧責任主體將考核過關作為工作重心,加劇了各項扶貧資源的浪費,降低了脫貧攻堅的整體質量。三是玩忽職守。部分地區缺乏健全的權力監督機制,對山西省脫貧攻堅的整體形勢造成了不利影響,這些不利影響一旦延續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過渡期,將嚴重影響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以龍頭企業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脫貧,是多數地區采用的產業扶貧模式,但在山西省存在帶動效果不佳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3 個方面。一是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有限。當前,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不再以速度作為衡量發展水平的唯一目標。二是更加注重高質量發展。隨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觀念深入人心,煤炭產業發展增速逐步放緩,傳統以煤炭為基礎的能源企業發展規模逐步被限制,山西省以煤炭、鋼鐵等傳統產業為支柱的老舊工業體系必將面臨轉型升級。在此背景下,山西省眾多龍頭企業無法在產業扶貧領域發揮較好的帶動能力。三是貧困人口自身存在問題。貧困農村地區空心化問題嚴重,青壯年大多進城務工,留在農村的人群對國家的持續脫貧政策不了解,且長期居住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與外界接觸較少,具有安于現狀的心態,競爭意識不強,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
山西省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期,要總結上一階段的工作經驗,調查當地實際情況,包括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市場條件、產業分布情況和產業發展前景等。在掌握當地實際情況后,以國家政策為導向,以各項數據為依托,把握自身比較優勢,做出精確研判,從整體布局出發,量身打造適合山西省自身發展情況的產業扶貧項目。一是產業扶貧項目的立項要以綠色發展為中心,杜絕先天不足的畸形項目上馬,避免急功近利式的扶貧項目盲目擴張,開展嚴格的環境影響評估,叫停整頓已經造成環境污染的產業項目,依法打擊造假、瞞報、偷建的違規違法項目。二是打通產業鏈。以山西省渾源縣黃花產業為例,渾源縣黃花產業以“村干部帶頭+貧困戶積極參與”的模式,取得了顯著成果,近年來黃花種植面積逐步擴大,產量不斷提高,但是由于技術支持缺乏、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深加工缺乏等問題,產值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針對這種情況,應引進先進技術、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組織統一的管理和銷售,打造規范種植、初級加工與深加工相結合、高效運輸、打響自身品牌、結合線上線下銷售的“一條龍”黃花產業發展路徑,提升黃花產業產值,增加村民和脫貧戶的經濟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實現鄉村振興。
針對在脫貧攻堅階段工作中存在問題,政府及政府工作人員一定要及時處置,不能讓個別地區存在的問題蔓延,最終影響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整體質量。一是要端正思想,定期組織相關政府工作人員學習鄉村振興領域的最新政策,了解最新形勢,掌握當地各項工作的最新進展情況。確保基層政策執行者在熟悉工作內容的同時扶正思想,從被動應付考核轉變為主動真抓實干,全身心參與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工作中。二是對于在脫貧攻堅階段存在的敷衍塞責、弄虛造假、瀆職腐敗等現象,一定要依法嚴懲責任主體,在鄉村振興工作隊伍中起到警示作用。三是要在保持緊張的工作狀態下,適時為鄉村振興工作隊伍減輕上級檢查、考核、評估的壓力。基層政府及工作人員減少用于應付上級檢查的精力,才能專注于鞏固產業持續扶貧工作。同時,要引導社會各界力量規范參與監管,賦予社會大眾監督的權利,合力健全權力監督機制。
為了實現山西省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目標,可以將高校、科研院所及行業協會等多股力量融合起來,助推產業扶貧項目持續健康發展。在探索新的合作機制方面,山西省已擁有一定的基礎。以山西農業大學為例,2019 年10 月,山西省將山西農業大學與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并,新的山西農業大學以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技術推廣處、“三農”服務中心和農谷科創城辦公室等機構合署成立社會服務部,并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在呂梁市、朔州市、臨汾市、運城市等地通過“農民活動日”等各類平臺,開展了技術培訓觀摩25 次,參與人數4 000 余人。山西省農業大學社會服務部為山西省脫貧攻堅階段的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榮獲“山西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現階段,山西省老舊工業體系中的煤炭、鋼鐵龍頭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發展停滯期,難以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作用,創新合作機制成為主導產業持續扶貧的發展新方向。應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合作機制中的地位,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技術與人才隊伍優勢,通過廣泛的社會影響力帶動企業、行業協會、集體經濟、農民群眾等更好地合作,為山西省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事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