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淑文,黎 歡,黃子茵,黃秋美,黃銘君,李裕海
(韶關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0)
革命老區是革命精神的重要孕育之地。革命老區一般位于邊遠山區,自然條件較差,經濟基礎薄弱,開發度較低,發展緩慢。2021 年發布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2021 年1 月24 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意在解決革命老區貧困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等重大問題。
地處粵北山區的南雄市是廣東省重點革命老區之一,具有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留下了毛澤東四到南雄、水口戰役、三年游擊戰等寶貴的紅色資源。近年來,南雄市發揮革命老區的優勢,持續深挖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大力推進保護和傳承紅色基因的工作,實行“扶貧+產業發展”模式,加快發展新業態和完善公共服務,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而促進革命老區經濟發展。雖然發展勢頭向好,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例如紅色歷史文化的宣傳未能與新媒體結合,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庫還在完善,革命老區紅色資源的經濟潛能和商業效益有待挖掘,未能充分發揮以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助推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作用。
南雄市從1925 年開展工農運動,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因此南雄市革命老區具有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目前,南雄市認定的革命遺址有94 處,其中14 處列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9 處列入文物保護單位,擁有1 條省級紅色旅游精品路線,4 個地市級紅色現場教學點。此外,梅關古道景區和南雄市博物館已開發成紅色旅游景區。
精神文化是紅色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一首“紅軍歌”在南雄市唱響,毛澤東四到南雄、水口戰役、三年游擊戰等革命歷史故事至今廣為流傳,奮斗終身、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南雄市兒女,已經內化成南雄市人民內在的精神氣質,蘇區革命精神成為寶貴的文化基因。
近年來,南雄市加大傳承紅色基因品牌打造的力度,建構革命老區紅色歷史文化傳播高地,加快建設本土“紅色基因庫”。大力開展革命遺址活化保護、紅色文物征集、口述歷史、革命故事的挖掘整理工作,豐富紅色文化傳承的傳播載體,開展了“學黨史·講紅色故事”大賽,完成了水口戰役紀念公園、水口戰役紀念館、瑤坑省委機關舊址等著名紅色遺址項目建設,打造南雄市重走長征路(南雄段)徒步活動等文旅品牌,全面推進紅色革命遺址活化利用。
自2015 年以來,南雄市陸續出版了《廣東中央蘇區南雄革命簡史》《南雄市革命老區發展史》《南雄印象》叢書和《源流》《紅廣角》等實體文化作品。但這些出版物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學術上,而不是大眾傳播。南雄市紅色歷史文化傳播以“南雄發布”“文化韶關”等政府公眾號、本地電視臺相關欄目為主要推廣渠道,面向大眾的傳播形式較單一、傳播力度有限,運用“互聯網+”推廣南雄市紅色文化宣傳的力度和廣度有待加強,急需加快建設南雄市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庫,擴大受眾的接受面,有效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宣傳效果。
革命歷史文化資源是南雄市革命老區經濟發展可以利用的獨有特色資源,但南雄市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的基礎較薄弱,未能充分挖掘老區紅色資源的經濟效益,“以紅帶綠”的產業發展格局仍不完善。缺乏打造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產業品牌的創新性路徑,紅色旅游產品類型缺乏多樣性,配套設施建設不足。
南雄市自古是嶺南通往中原的要道,是粵贛邊境的商品集散地,史稱“居五嶺之首,為江廣之沖”“枕楚跨粵,為南北咽喉”。南雄市林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適合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現代化農業。例如南雄市油山臍橙基地采用“農業現代化+扶貧”模式,建設產學研一體、生態綠色、高科技、領先型的高質量、高標準現代化果園,臍橙基地周圍環境優美,且與油山革命根據地紅色遺址距離較近,具備文旅農一體化的綜合性旅游發展潛力。
2021 年2 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支持中央和地方媒體通過新聞報道、公益廣告等方式宣傳推廣紅色旅游。2019 年3 月,南雄市政府通過了《南雄市紅色革命遺址保護利用建設規劃》,為保護和活化利用南雄市革命舊(遺)址指明方向。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使南雄市擁有良好的紅色旅游市場基礎,成為粵湘贛“紅色旅游金三角”。為了充分培育紅色文化新功能、新效應、新面貌,南雄市政府結合發展實際,因地制宜,立足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按照韶關市“全面修繕保護、加強活化利用、做強教育功能、弘揚革命精神”的整體思路,全力打造“紅色南雄”文化品牌,做強“紅色文化+教育”“紅色文化+旅游”“紅色文化+綠色”等產業,加快南雄市紅色文化旅游經濟帶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南雄市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導致革命歷史遺址的修繕工作較緩慢,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備,沒有充分形成“以紅帶綠”的產業發展格局,未形成鄉村紅色特色產業鏈。在同質化競爭激烈的環境下,與省外的延安、西柏坡等著名紅色旅游景點以及省內韶關市仁化縣紅色景點相比,南雄市的紅色旅游市場開發缺乏競爭力。此外,紅色旅游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緩慢,紅色旅游是一項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事跡和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文化主題旅游活動,要求紅色旅游從業人員具備較高的素質,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和過硬的導游專業技巧。目前,南雄市紅色旅游景點缺乏專業講解員,雖然游客通過運用“荔枝軟件”聽紅色故事的方式參觀,但現場體驗感不佳。擅長紅色旅游產業規劃和開發的專家極其缺乏,影響了紅色旅游資源的有效利用。
南雄市在革命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紅色文化資源、地方特色元素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涵,有助于愛國情懷的培養與政治素養的提高,從而促進革命老區建設,夯實鄉村振興的政治基礎。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吸引力低,學生獲得感差,教學實效性不強。南雄市的紅色文化蘊含了極具地方特色的思政教育素材,應在校園中開展思政教育培訓課程,打破單一、傳統的理論教學形式,將紅色文化精神融入其中,有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南雄市老區建設促進會聯合市教育局、共青團南雄市委等部門,在全市部分中小學校開展了“追尋紅色足跡、傳承紅色基因——百場紅色文化講座進課堂”活動,充分利用在南雄市發生的革命故事和革命先輩先烈英勇事跡教育廣大青少年,取得喜人的成效。從南雄市紅色革命故事中習得新思想,鑄就愛國情,讓南雄市紅色文化發揮教化育人作用,為建設老區和鄉村振興注入年輕“血液”。
黨的基層組織是鄉村振興的“領頭羊”與先行者,政府應充分利用紅色歷史資源開展黨史教育活動。一方面,可以利用油山革命根據地歷史資源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舉辦紅色微故事比賽、追尋紅色足跡;打造水口戰役紀念館黨史學習智能化平臺,以沉浸式紅色教育模式生動講述革命歷史,使紀念館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橋梁;通過舉辦“重走長征路”文旅活動,活化利用紅色資源,加強黨員黨性教育,不斷強化人民群眾對南雄市紅色文化的心理認同感。
南雄市密集的紅色資源、革命人文氣息與瑰麗的自然風光深度融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魅力。革命老區可以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生態文化振興鄉村經濟,讓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成為引領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增長點。
3.2.1 積極發展特色農業,推動鄉村振興
南雄市林地資源豐富,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探索“紅色黨建+綠色發展”振興之路。例如,南雄市水口村以“廣東省紅色村黨建工程示范點”建設為契機,重點建設水口戰役紀念園項目,打造紅色旅游路線,吸引各地游客。同時,采取“村委會+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大力開展大棚蔬菜基地建設和三華李、草莓等種植項目,由村集體經濟合作聯社與種植管理經驗豐富的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共同經營管理,農戶參與入股分紅,優先聘用貧困戶勞動力務工,有效帶動了當地村集體經濟發展。
3.2.2 盤活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注重文旅品牌建設
要讓紅色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必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貼合實際環境,打造本地特色產業品牌,讓現代化特色的文旅農產業成為南雄市革命老區鄉村振興的新動力。促進“精準扶貧+旅游產業”快速融合,形成連片開發、產業帶動效應。例如,南雄市坪田鎮以銀杏特色小鎮建設為契機,將精準扶貧納入旅游產業發展,引導景區貧困戶參與旅游扶貧產業,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3.2.3 優化產業結構,激活紅色旅游市場
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需要實行“以熱帶冷”戰略,與粵東、粵西地區旅游市場合作,開發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例如,與陽江海陵島國家5A 級景區聯合,打造山水一體的旅游線路;將丹霞山、云門山等旅游熱點與革命老區的紅色旅游景觀有機交織成一個旅游網絡,彰顯粵北旅游品牌特色,增強旅游景點的吸引力。結合云服務、數字媒體等新興科技,成立文創作品工作室,創新性打造具有南雄市革命老區的紅色旅游形象,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品優勢、經濟優勢,提高旅游資源利用率;在產品結構上,將觀光旅游與紅色文化教育、度假休閑、禪宗文化、健康療養等緊密結合,建立本地區特有的現代綜合型旅游項目;在消費結構上,將形式多樣的文創產品、地方特色的非遺民俗表演作為有效提高南雄市旅游經濟效益的重要推手。
3.2.4 培育旅游專業人才,推動旅游業長足發展
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的發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包括優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文物管理人才、歷史研究人才、導游和講解員等。對于人才隊伍的建設,一是“引”,要創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出臺人才優待政策,吸引優秀的旅游人才到南雄市從事旅游工作。二是“升”,要不斷提高各區縣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通過服務技能培訓,提高服務水平。同時,注重多語種導游人才的培養,提高英語、日語等語種的導游比例。三是“借”,要利用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資源,聘請專家為南雄市紅色旅游業作好規劃,建立紅色旅游人才庫。
新媒體技術逐漸成為活化紅色文化的重要手段。利用數字技術,結合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網、數字電視等渠道,打破以往現場展館的單一維度模式,助推紅色文化傳承走上新的發展之路。首先,充分運用新媒體的機制與革新技術,拓寬“媒體+”影響路徑。借助影像化方式對紅色歷史資源加以記錄、傳播,打造并革新鄉村精神文化,將鄉村文化振興與新媒體傳播運用緊密結合,使村民可以跨時空獲得沉浸式、交互式的體驗,從而將南雄市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成廣東省文化的一張新“名片”。其次,深度挖掘南雄市紅色文化獨特的地域特色與人文底蘊。運用新媒體手段制作喜聞樂見的內容,結合現代審美特點,重組南雄市紅色歷史文化,使南雄市紅色歷史文化“立起來”“走出去”。同時,重視“藝術化”包裝,進一步實現南雄市紅色文化傳承平臺的全方位與多領域。再次,利用新媒體短視頻平臺為紅色歷史文化開源引流。搭建數字文化宣傳推廣平臺,加強紅色旅游文化產品的數字化開發與呈現。發揮新媒體作用,建設以服務農民、傳承紅色文化為主要矩陣,打造“互聯網+文章+短視頻+直播”的全媒體、全方位的傳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