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露露
(浙江農林大學,浙江 杭州 311300)
當前,我國農村垃圾量大、成分復雜、分類手段落后等問題導致農村垃圾分類進程遠遠滯后于城市,并面臨比城市更大的壓力和困難。村級組織作為治理農村垃圾分類最關鍵的一環,是距離村民最近的基層組織之一,也是促進農村實行垃圾分類政策的第一執行者。因此,解決村級組織推進垃圾分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改善農村垃圾分類狀況。對杭州市Y 村的垃圾分類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其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面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Y 村通過實施“二分法”、運用“一戶一碼”智慧收運垃圾、推行積分獎勵制度、帶動黨員包片宣傳、督促網格員交叉檢查、協同第三方公司處理垃圾等措施全面進行垃圾分類治理,取得良好的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了Y 村的垃圾分類進程。
自2018 年起,Y 村積極響應垃圾分類號召,按照街道辦事處的任務安排,開始進行垃圾分類入戶宣傳工作。隨著垃圾分類的前期宣傳工作陸續推進,垃圾分類設施不斷完善。2019 年7 月1 日,Y 村正式在全村范圍內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在垃圾分類政策實施初期,有許多村民不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不配合工作?,F在總體情況已經好轉,但仍有部分農戶將玉米秸稈直接堆放在土地上作為第二年種莊稼的肥料或直接焚燒。這兩種方法都不是最佳的方案,前者會占用較多土地,影響村容村貌,后者會破壞環境。較多農戶不愿意將玉米秸稈由村里統一收集轉化為牛羊青貯飼料和土地有機肥料的原因是,農戶對秸稈的后續處理過程不了解,誤認為這樣的做法會損害自己的利益,可見Y 村缺乏對垃圾收集后如何處理的宣傳。
Y 村在垃圾分類工作上投入的資金較多,收益較少。除了購買設備、裝置花費了較多資金外,垃圾分類管理人員全部是聘用的,需要大筆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經濟支出壓力。在收入上,一方面,村委會負責將農戶家中的易腐垃圾收集起來,并運送至第三方生物能源公司,由該公司承擔后續處理工作,并按易腐垃圾的重量和可處理質量給予村委會一定費用。另一方面,由于目前Y 村實行的“二分法”并沒有強制要求村民將可回收垃圾分類,大部分村民仍把可回收垃圾(紙板箱、報紙等)留在家中自行置賣,因此在可回收物收入方面較少。另外,由于垃圾焚燒發電廠還在建造中,垃圾焚燒后沒有帶來絲毫經濟效益,沒有發電收入,未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總的來說,Y 村在垃圾分類工作上的經濟收入與支出存在嚴重失衡現象。
Y 村已實行的機制仍不完善,并且還有較多機制未建立。第一,垃圾分類收運機制不完善,“二分法”使農戶發現垃圾芯片的識別和網格檢查系統都只關注綠色桶內,即易腐垃圾桶內的分類、收集是否準確,于是村民產生了“只要保證綠桶內放的都是易腐垃圾就可以了,灰桶內殘留點廚余垃圾、有害垃圾也沒關系”的錯誤意識。第二,垃圾運行監管機制不完善,農戶上述行為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監管機制存在的漏洞而導致的。第三,保潔機制不完善,垃圾回收員從各農戶家回收垃圾后還要經過二次處理,將垃圾再一次進行分類,整理出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延長了垃圾后續處理時間并對環境造成影響。第四,對垃圾分類工作做得好的農戶有積分獎勵機制,但對多次警告都不按要求放置垃圾的農戶沒有懲罰機制。第五,沒有建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者付費機制,Y 村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者無需支付處理費,這就縱容了Y 村內企業肆意堆放固體廢棄物。
從前期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到培養村民垃圾分類的意識和養成習慣,再到對屢次不按規定分類垃圾的農戶進行勸導等,這一切工作的責任都由村委會承擔,調動人員、安排工作任務都由村委會完成。雖然使全村人口參與垃圾分類是村委會的工作義務,但顯然只有一個社會主體參與到垃圾分類的治理環節是不夠的,不僅因為村委會的工作人員有限,還因為村委會在治理效果上成效不明顯。如果能聯合城管或其他社會主體,經過多方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在垃圾分類的治理上一定會有更大的起色。
Y 村雖然已經實施了智慧垃圾分類政策,但并沒有充分發揮“互聯網+”模式的優勢,沒有充分利用大數據。在分類之家APP 上,有兩個不同的進入端口,村委會垃圾分類的負責人可以進入屬于管理者的賬號端口查看每日整體垃圾分類情況和具體某一個農戶家垃圾分類狀況。但由于村委會工作人員并沒有利用這種“云監管”的方法,仍然委派網格員、各小組婦女隊長挨家挨戶檢查,降低工作效率的同時,垃圾分類檢查的準確率也不及“云監管”。
此外,Y 村所在街道范圍內就有一個垃圾分類示范村,Y 村可以學習該示范村的具體做法,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完善各項機制與設施。但目前Y 村委員會并未意識到這一點。
垃圾分類收集是一個地方文明程度和發展水平的直接體現。倘若無法很好地解決垃圾分類治理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可能引發新的社會矛盾,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更不利于美麗鄉村建設。因此,解決這些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從5 個方面提出一些建議,以期為Y村村委會在垃圾分類工作上提供新的思路。
垃圾分類需要靠外部力量不斷刺激、強化與監督,才能將垃圾分類知識內化于行,因此基層工作者應深入群眾,宣揚垃圾分類的知識和價值。第一,村級組織可以通過廣播、微信、微博、網站等平臺,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工作。在各種社交平臺上多推送垃圾分類的相關內容,獲得人們的關注。第二,深入百姓家中發放倡議書和各類宣傳資料,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并協調發動廣大黨員做好垃圾分類的宣傳工作。第三,進企業、進租戶家中宣傳,做好培育外來人員垃圾分類意識的工作,完成對每戶家庭的宣傳工作。第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讓更多志愿者投入垃圾分類宣傳、監管工作中,充分利用文化禮堂、老年活動室等場所開展垃圾分類學習以及垃圾分類知識競賽等活動。
在不斷創新、探索更加有效的新方法的同時,應對已取得成效的方法繼續加強推進。例如,積分兌換獎勵制度對調動村民積極性有十分明顯的作用,本來村民對于分類之家APP 上的積分滿不在乎,對每日準確分類垃圾后可以積累50 個積分也不以為然,但實施這一制度后,村民普遍意識到自己每天只要力所能及地將垃圾分類就可以獲得積分,這個積分可以去超市抵生活用品,所做出的行為就與先前不一樣了,積分兌換獎勵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激勵作用。
一個好的隊伍一定是工作有序、分配合理的,一個好的隊伍一定能幫助組織節約與工作相關的時間和成本等。為了使Y 村在垃圾分類工作上的收支差距縮小,要從隊伍建設和分類設施的提升兩方面著手。第一,村級組織應成立一個專門的領導小組,小組成員由村委領導班子負責人、個別小組婦女隊長、優秀共產黨員和普通村民構成。領導小組的工作處在垃圾分類工作的“一線”,及時在村莊查找問題、反饋問題、討論問題并解決問題,就某些比較普遍和復雜的問題開展專題討論,并且領導小組應該明確本村的年度目標,提出具體的要求加以落實。第二,完成垃圾收集隊伍組建,完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崗位的隊伍建設,該隊伍應由村委領導班子中的主要負責人、村垃圾分類管理員、村垃圾分類收集員、村垃圾分類監督員、督導等組成,形成一支完整的隊伍,隊伍成員要盡可能精簡,成員各司其職并相互配合。第三,規范垃圾分類桶。現在不但要保證全村范圍內沒有雜色垃圾桶,更應保證垃圾分類桶配置完全。村級組織要按標準配置分類桶,保證每個農戶家中都配有可回收垃圾桶、易腐垃圾桶、有害垃圾桶、其他垃圾桶,通過收集可回收物提高全村垃圾分類收入。第四,盡快完成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建造,連同資源化處置站點和餐廚廠統一處置點,形成“垃圾不落地,桶車對接清潔直運”的固定模式,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良好的環境整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可以激勵村民自愿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因此地方政府應完善各項機制,積極引導村民參與。第一,村級組織應積極建立與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處置系統相配套的制度,建立健全生活垃圾管理、運行監督、保潔和分類收運、獎勵懲罰等各項機制。第二,在原有各項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創新,與國家出臺的政策要求相適應,健全本村垃圾分類機制,以制度引導和規范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第三,努力打造一整套完整、高效的體系,使垃圾能夠在這一體系中被準確投放、集中收集,建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者付費機制,實現其資源利用最大化、經濟效益最大化。第四,建立考核機制以達到及時反饋結果、衡量垃圾分類工作效果的目的。完善政府督查、單位自查、社會評價多維考核體系,細化垃圾分類處置的監管考核內容及各類檢查標準,加強問題跟蹤。第五,村級組織一定要保證所有與垃圾分類相關的政策公開透明,及時傳達給村民。公開透明的政策可以消除村委會與村民之間的隔閡,村級組織作為最接近村民的組織,其出臺政策的透明性更被公眾所關注。
政府主導生活垃圾分類并不是事無巨細地參與其中,而是制定相應規則,通過制度培育、規范、支持市場和社會主體,激勵和強制公眾參與垃圾分類的各個環節,提高垃圾分類的推進效率。在垃圾分類分辨準確率和垃圾回收處理環節都可以與企業合作,由專門的企業負責各自擅長的事務,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在治理問題上,應融入多主體共同參與垃圾分類的治理。尤其是對屢次勸導都不服從管理的農戶,在沒有出臺任何強制垃圾分類的措施下,如果僅靠村級組織的力量很難奏效,這時就需要城管或其他社會組織合理介入,采取一定措施使他們服從管理。多元主體共治的模式往往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各主體都有自己的職責和職能,切實履行自身義務,強化主體責任意識。只有這樣,村級組織才能提高推動垃圾分類管理的政策效度。
在推行“互聯網+治理”模式的同時,村級組織應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運用平臺提供的大數據進行智能監管。通過大數據提供的信息,準確監管分類狀況不好的農戶,并每日匯總,再派專門的垃圾分類監督員、督導上門指導、勸說,實現“專人對一戶”的“點對點”模式,更加精準有效地展開工作。運用大數據在后臺監管,可以省去村級組織統計、調查等煩瑣的工作,這種委托第三方開展智能監管平臺的方法,能夠實時掌握易腐垃圾投放動態,實現精準計量,簡化工作流程的同時,使政策效度有所提高。
此外,隨著示范村各項制度措施和基礎設施的完善,垃圾清理量、分類準確率等一系列指標明顯上升,達到示范村的標準。與示范村有差距的村,村級組織應結合本村實際情況適度仿效示范村的制度體系,或在示范村措施上有所創新,汲取并借鑒有利于自身完成政策目標的經驗。
垃圾分類是關乎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事情,也是實現美麗家園、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在垃圾分類政策實施過程中很容易忽略一些重要情況,導致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相比城市來說,農村出現這些問題的概率更高,而村級組織作為與村民直接接觸、直接管理村民的基層組織,是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源頭。因此,研究村級組織推進垃圾分類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是為了從垃圾分類的第一個政策執行環節中找到影響垃圾分類效果的因素,并提出實際對策予以解決。希望通過村級組織、企業、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公眾的共同努力,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逐步提升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水平,努力將垃圾分類工作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催化劑”,從而實現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