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易芬
(中共蕪湖市灣沚區委黨校,安徽 蕪湖 241100)
大力發展農林生態旅游,必須要挖掘農林生態旅游的特色,最大程度地發揮自然資源得天獨厚的優勢,滿足一定范圍內城市人群的休閑需求,成為拉動農民區域經濟的重要抓手。
農林生態旅游是以農林資源為基礎,以放松休閑為主要目的,以城市旅游人群為目標,實現農林業和旅游業相互依托的一種新型產業。
第一,農林生態旅游的區域性。發展農林生態旅游主要是在一定的農林業區域,離不開農林業區域內的相關資源,其分布受一定特定條件的制約。在我國,相當部分的農林業資源集中在鄉村,因而,農林生態旅游很大一部分在鄉村。第二,農林生態旅游的目標性。農林生態旅游的消費目標大多來自農林業的周邊城市,很大一部分人群來自于相對發達的周邊城市。城市人群是農林生態旅游的主要客源腹地,吸引城市人群來鄉村旅游是農林生態旅游的主要任務。第三,農林生態旅游的多功能性。積極發展農林生態旅游,不但可以發展農林業特色產品,還可以維護生態環境,對青少年的教育也有一定的益處。第四,農林生態旅游的季節性。農林景區旅游的受眾大部分選擇的旅游時間為春季或秋季。這兩個季節的氣候相對宜人,是外出旅游的好時節,而夏季和冬季由于氣溫的原因,游客人數相對比較少,是旅游的淡季。第五,農林生態旅游結構的特殊性。農林生態旅游是一種特殊的旅游經濟,其主要關注人群來自城市,農村提供各種休閑服務,主要是為了滿足城市人群的需求,同時必將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以農村提供各種產品、服務的特殊性區域經濟。
農林生態旅游的發展,滿足了城市市民對農林田園生活的向往,對農村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使農民收入增長,從而縮小了城市與農村間的收入差距,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發展,促進了美麗鄉村的高質量發展。同時,農林生態旅游為滿足游客的一系列需求而改造各種鄉村基礎設施,推動了美麗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極大地滿足了農民自身的生活需求,從而推動了美麗鄉村的建設。
1.3.1 拓寬了農民經濟收入的來源
農林生態旅游依托農村環境、產品、人文等資源,優化和調整農村經濟結構,提高了農民的旅游服務意識。農民可以通過培育采摘園、售賣門票等方式獲得收入,從而提高整個鄉村的收入。農林生態旅游還可以提高農村一些基層組織的收益(例如村委會、農民自建的小集體組織),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雄厚的資金支撐與保障。
此外,農林生態旅游推動了城鄉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與進步。以農村的資源環境為基礎,以游客為媒介,既能夠滿足當地農民的就業需求,又能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城市帶動農村發展,使得城鄉的交流得到加強,加深了彼此的交流合作機會,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農村地區,有助于招商引資,學習到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此同時,有助于開發更多鄉村產品的種類和在城市開拓鄉村產品的市場,提高鄉村產品的名氣,增加鄉村產品銷售渠道和銷售量。
1.3.2 改善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環境
發展農林生態旅游業,能夠為廣大的農民提供眾多的就業崗位。該產業不僅綠色環保,相對來說投入的資金較少,同時需要更多的人力資源支撐。發展農林生態就是要依托農業資源優勢,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發展農林生態,必須建立健全服務流程,提供與之相配套的服務設施。農林生態旅游不但需要管理型人才,還需要大量的公共服務人才。農林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必將帶動住宿、餐飲等行業的發展。因此,大力發展農林生態旅游,能夠促進農村地區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根據相關的資料,發展鄉村旅游,每提供1 個就業機會,會有效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并能增加5 個就業機會。一個休閑農莊營業收入過千萬元,每年接待能力在10 萬次,會為300 多名農民提供就業崗位,能夠為上千戶的農民家庭增加收入。由此可見,大力發展農林生態旅游是農村、農民的必然選擇,是當前解決農民就業難的最佳途徑。促進農林生態旅游的發展,能夠帶動餐飲、住宿、購物等一系列行業的發展,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1.3.3 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多元化發展
農林生態旅游有一定的特殊性,該產業與其他產業聯系強、帶動大。農林生態旅游的快速發展,能夠有效推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有助于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并且改變三大產業比重不合理的現狀。發展旅游業,能夠帶動三大產業協調發展,能夠促進農業向非農產業的轉移,進一步擴大農業產業鏈,解決鄉村經濟以單一農業為主的發展難題,有利于實現農業發展的多元化。此外,農林生態旅游的開發能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發展農林生態旅游,能夠帶領廣大農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能夠較好地保護生態環境,保持生態的良性循環,所以農林生態旅游是發展農村經濟的最佳選擇。作為游客,通過參與各類特色的農業生產項目,在體驗生活的同時,也學習到了很多與農業相關的知識,特別是讓城市的孩子感受到生活的艱辛與不易,既感受了農村獨具特色的鄉土文化,又放松了身心,以輕松的心態面對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在扶貧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農林生態旅游具有明顯的社會效益。青少年通過農技、農俗、農事得來的全身心教育,更能使他們了解到當前生活的來之不易,使其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這就充分發揮了農林生態旅游教育功能這一屬性。
蕪湖市灣沚區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占地667 km,下轄灣沚、六郎等5 鎮,人口約34.5 萬人。蕪湖市灣沚區處于東南部沿江水網化平圩區和山丘過渡地帶,農林景觀資源十分豐富,生態旅游絢麗多姿,人文景觀底蘊風厚,環境風光清新怡人,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灣沚區豐富多彩的生物多樣性與得天獨厚地理位置,為農林生態旅游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近年來,隨著灣沚區旅游業的快速推進,農林生態旅游蓬勃發展,成為灣沚區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目前全區擁有特色旅游景區5 處,星級農家樂10 家,省、市旅游商品定點生產企業10 家,并在實踐中探索出5 種特色經營模式。第一,休閑娛樂型。即以鄉村山水自然風貌為基礎,通過對原有設施再利用和花園式的規劃設計建設,成為休閑觀光的最佳去處,作為體驗為主的公園,突出觀光農業這一大主題。例如,2021 年六郎生態農業旅游區六郎花海周末平均客流量超過了1 萬人次,并且被中央電視臺作為生態旅游的典型進行報道,這不僅帶動了周邊的餐飲業與交通業的發展,而且大大提高了整個區域的知名度,為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貢獻。第二,采摘園。就是依托果園等農業特色資源生產基地,通過種植各種植物作物,開辟觀光、采摘等休閑旅游等項目建成的農業觀光園。例如蕪湖陶辛水韻休閑觀光旅游區、蕪湖和平生態旅游區等。和平生態農業園的葡萄采摘、桃子采摘吸引了周邊城市的很多游客。第三,依托當地的風土人情,發展民俗民樂型。就是充分利用當地特有的民族習俗,結合特色景點,挖掘鄉村文化,建設農業觀光園,既有風土人情,又有民俗娛樂等,例如蕪湖縣紅紅火火農莊、大港農莊、紅楊湖底撈農莊等。第四,主營經濟型。該類型主要依托大規模的土地,進行生產經營,對農業進行專業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同時鼓勵投資,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建設成為規模化,專業化的農業基地,比如苗木園林等。第五,旅游觀光型。即以特有的山水風光資源為依托,發揮其旅游業的輻射作用,推動農業休閑觀光項目的建設,使旅游設施不斷完善,吸引游客。
2.2.1 自然環境、旅游資源特色
灣沚區處于亞熱帶,有著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雨水充足,年平均光照時間長,氣候相對舒適宜人。農林景觀十分豐富,動植物資源種類眾多,具有大量礦石資源,非金屬礦產資源例如黃沙資源也比較多。農業方面,當地發展名優水產特色經濟,例如六郎鎮的水產等,灣沚區的糧食基地也已經發展成為國家級糧食基地。
2.2.2 交通區位優勢
蕪湖市灣沚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該區不但有皖贛鐵路,而且還有104 省道和205 國道,并具有全面覆蓋的高速公路網。灣沚區到達江浙地區僅要3 h。灣沚高鐵站于2020 年已經通車,高鐵的加持使灣沚區的交通更加便利。此外,蕪宣機場于2021 年順利通航,航線輻射地更加寬廣。
2.2.3 位于經濟腹地
蕪湖市灣沚區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處于長江經濟發展帶。長江經濟發展帶的總人口占全國的21%,其收入為全國的40%。長江經濟發展帶的城市居民大部分都受過良好的教育,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參與觀光休閑旅游活動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蕪湖市灣沚區很多以農業為主經營的鄉鎮級財政收入相對較低,增長比較緩慢,僅僅依靠當地財政資金來發展農林生態旅游遠遠不夠,資金不足嚴重制約著農林生態旅游的發展步伐。
農林生態旅游的環境、資源、歷史人文積淀是其核心生命力。當前,全國農林生態旅游現狀是鄉村旅游多、古鎮多。灣沚區的農林生態旅游要在這種大背景下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農林生態旅游不是單一性的旅游,應該與特色產業相結合,不僅做好第一、第二產業的轉化和延伸,同時也要帶動第一、第二產業的轉型升級,順應市場需求,最大幅度創造經濟與社會價值,帶動人民群眾的就業,增加人民群眾的滿意度。
農林生態旅游是灣沚區的朝陽產業,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的有效結合。把農林生態旅游打造成支柱產業,帶動灣沚區農村經濟發展,讓灣沚區的農民成為有社會尊嚴的群體。
4.1.1 引入金融各項業務
根據2016 年安徽省文化旅游局的文件《關于進一步促進全省鄉村旅游提升發展意見》,發展旅游產業資金應不低于50%用于重點鄉村旅游項目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各市各縣必須有相應的專項資金,確保上述旅游發展專項資金的到位,以解決鄉村基礎設施、環境綜合整治等重大問題。
4.1.2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從政策上給予企業一定的傾斜,制定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地企業來灣沚區發展。積極支持具備條件的本地農林企業,依托果林、水產、苗木花卉等基地資源,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林旅游產品,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來灣沚區旅游消費。
4.1.3 完善農林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灣沚區大力發展農林生態旅游產業,重點在于壯大規模和提升質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公交線路,同時,積極推動大項目的引入和落實,推進各景區的發展,大力提升旅游的服務水平。要發展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服務餐飲業,發展具有特色的街區,改善購物環境,完善配套設施,進一步提升文化品位。
4.2.1 打造精品農林生態旅游項目
把農林生態旅游納入全區服務業重點工作來抓。“十四五”期間,立足灣沚區的優勢資源,農林生態旅游和灣沚區相關產業結合,積極打造農林生態旅游產業集聚區,努力構筑休閑度假旅游、運動養生旅游、人文景觀旅游相互發展的農林生態旅游格局。
4.2.2 加強相關人員的服務意識
目前,灣沚區的旅游服務人員以家庭作坊式為主,服務人員多為農村村民。在當今社會,服務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服務業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已經成為了農林生態旅游的關鍵,和提升農林生態旅游的重要手段之一,服務質量的高低對當前農林生態旅游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農林生態旅游服務人員開展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就必不可少,在標準化服務的基礎上追求差異化,使他們的專業素養得到提高,為灣沚區的農林生態旅游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帶動農林生態旅游的發展。
4.3.1 創新農林生態旅游產品
發掘灣沚區的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文化產品、旅游工藝品及名優土特產品、綠色有機食品。利用灣沚區當前的農林資源,發揮品牌效應,積極注冊與維護一系列農林產品的品牌。例如,灣沚區開發生產的木榨油、蜂蜜,加強宣傳,把產品推向全國,從品牌到名牌,奠定文化底蘊,帶動灣沚區的經濟發展。
4.3.2 加強農林生態旅游的文化建設
整合資源,培育和包裝現有資源,使灣沚區文化旅游品牌更具鮮明特色。第一,積極對灣沚區景區資源進行維護,加快創建3A 級以上旅游景區的步伐,增加知名度,使灣沚區更被人所了解。第二,提升旅游服務水平,積極創建全國農林生態旅游示范縣,創建一批省級優秀特色小鎮和旅游示范點,為灣沚區又好又快發展帶來助力,讓灣沚區經濟在“十四五”期間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