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鵬慧
(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2021 年以來,襄垣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黨代會精神,積極融入省、市戰略布局謀劃部署,圍繞“湖畔鄉村生活旅居地,鄉村振興示范樣板帶”總體思路,深入挖掘本縣鄉村生態旅游資源,建立綜合交通網絡,打造旅游精品項目,推動縣域鄉村生態旅游實現“3+X”融合發展?!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意見》指出,“鼓勵各地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
發展鄉村生態旅游為當地村民就地就近就業提供了不少崗位。襄垣縣主要依托仙堂山、東湖公園、環寶峰湖三大特色生態旅游資源,在推動觀光采摘、公社記憶、親子樂園等一系列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發展的同時,為周邊村民提供了餐飲服務、保潔、安保、導游以及建筑工等就業崗位,拓寬了農民的就業渠道。另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虒亭鎮司馬村利用自身緊鄰寶峰湖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等良好條件,大力發展特色草莓種植業,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通過吸引游客前來品味農家樂、欣賞自然風光等,走出了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致富之路。此外,該村草莓大棚種植基地有30 余名產業工人,附近的村民成了基地的主力軍,特色草莓種植業的發展很好地實現了鄉村生態旅游與脫貧攻堅的深度融合。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有效的鄉村治理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條件。鄉村生態旅游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相關部門協調合作和各方面統籌推進,才能實現其高質量發展。第一,強化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是發展生態旅游的保障。選拔高素質人才擔任村干部,能夠加強對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統籌規劃與建設,增強鄉村治理的骨干力量,有利于實現鄉村治理的有效落實。第二,農村環境治理是生態旅游發展的前提。治垃圾、治污水、治廁所、治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環境,美化了村莊環境,能夠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和體驗。第三,農村人文治理是生態旅游發展的推動力。摒棄陋習、移風易俗以及對鄉村生態旅游業從業農民進行文化知識普及和相關技能培訓,能夠提升農民精神面貌,提高其綜合素質與服務水平,從而推動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為游客帶來更高質量的服務和更好的旅游體驗。鄉村治理與鄉村生態旅游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鄉村治理能夠有效推動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而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則能夠進一步提高鄉村綜合治理水平。
近年來,襄垣縣著力打造環寶峰湖鄉村旅游特色產業帶,開發了很多具有特色的旅游精品項目。其中,襄緣花海項目位于襄垣縣寶峰湖西岸。襄緣花海立足生態發展優勢,通過種植馬鞭草、百日菊、波斯菊等形成美麗的花海景觀,并針對不同人群設置了5 個林盤區,用小火車“振興號”和“夢想號”作為交通工具串聯整個花海,從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
針對在花期空檔期沒有經濟效益的問題,該項目嘗試進行產品加工,把種植的花加工成藥材、干花等,從而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依托萬畝花海的景觀優勢,打造了集田園觀光、生態采摘、農家樂、民宿為一體的特色生態旅游產業帶,從而實現了三產融合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走出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近年來,襄垣縣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保護原則,充分發揮仙堂山的生態以及區位優勢,著力將仙堂山打造成為“設施完備、生態良好、管理規范、宜居宜游、陽光康養的重要生態文化旅游精品景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但是由于仙堂山目前仍處于觀光型旅游向文化休閑度假型旅游的轉型期,在旅游娛樂、深度游等衍生產品方面開發滯后,單一追求經濟利益,缺乏對于景區資源的深度挖掘,導致仙堂山景區可供游客娛樂、休閑的旅游項目較少,從而造成了長期依賴“門票經濟”的局面。“門票經濟”對于仙堂山旅游景區的發展會造成不利的影響,會阻礙景區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單一的“門票經濟”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害游客的消費利益,降低游客的旅游體驗感。另一方面,如果長期只顧“門票經濟”,而不對景區進行科學設計與管理,不著力提升旅游服務水平,會使得景區的美譽度、誠信度受到損害,難以實現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襄垣縣鄉村生態旅游已經初具規模,正在努力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邁進。鄉村生態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人才。襄垣縣鄉村生態旅游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就必須要引進懂技術、能搞策劃、會管理且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才,為襄垣的鄉村生態旅游業提供相應的智力支持。但是由于農村經濟不發達、待遇不高、缺乏政策支持等原因,鄉村生態旅游業大部分從業人員都是綜合素質較為低下的周邊農民,鄉村對于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吸引力較弱。這也就導致了鄉村生態旅游業人才欠缺、結構不合理、分配不均、人才流失等問題。
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制約鄉村生態旅游業的重要因素之一。實現鄉村生態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引進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才能在保護生態環境與當地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推進旅游產品的深度開發和精品項目的建設,從而推動鄉村生態旅游業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第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由于襄垣縣的鄉村生態旅游業主要分布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再加上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相對不足,導致農村道路、停車場、洗手間等公共設施相對滯后、農村衛生設施不完善。停車不便、交通不暢、環境污染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體驗感。第二,服務意識淡薄,經營理念落后。從事鄉村生態旅游業的大部分是農民,缺少相關的旅游業理論支撐,綜合素質不高,經營管理能力不足,缺乏經營經驗,不能夠很好地滿足游客的需求。第三,缺乏對消費者個性化及多樣化需求的考慮。旅游產品單一,生態旅游資源開發不夠,沒有很好地形成系列的旅游產品,缺少對旅游產品的深度加工,不能為游客提供多種選擇從而滿足游客多樣化的消費需求。
襄垣縣仙堂山風景區是集自然風景、人文景觀以及佛教文化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勝地。政府相關部門以及企業應當秉持“科學規劃,生態保護”的原則,對仙堂山景區的仙堂寺、觀音洞等佛教古跡和奇松等生態資源進行整合開發。
擺脫“門票經濟”能夠倒逼鄉村生態旅游實現高質量發展,所以要采取多種措施促進“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仙堂山景區可以依托其獨有的佛教文化以及豐富的生態資源,促進文旅融合,推出有關法顯文化的大講堂、文創產品等,舉辦相關的文藝演出活動,打造研學實踐活動基地,繼續開展“紅葉節”攝影大賽,為游客提供野營、探險、野餐等休閑旅游項目,從而拓展旅游消費領域,豐富游客的體驗感,增加仙堂山景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從單一的“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另外,持續舉辦“一帶一路”法顯文化國際交流高峰論壇,通過論壇擴大仙堂山景區的影響力,增加知名度,從而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前來觀光體驗。
實現鄉村生態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有人才支持。襄垣縣應當多措并舉引進知識豐富、理念先進、技術過硬、管理科學的旅游專業人才。
第一,可以與高校旅游專業的教授或專家建立長期合作,開展本土化生態旅游業相關課題研究,讓他們為鄉村生態旅游業發展建言獻策,并在政府的引導下協作編制本土生態旅游業規劃綱要,促進襄垣縣鄉村生態旅游業發展更加科學、合理。第二,要在政策上給予返鄉的高層次人才強有力的支持,提高他們在薪水、住房、交通等方面的補貼和待遇,并對在鄉村生態旅游業領域創業的返鄉人才給予行政審批、稅費減免等方面的支持。第三,推進各項人才引進計劃,通過“梧桐計劃”“興襄英才計劃”“頭雁項目”等,創新人才發展機制體制,打造人才“洼地”,以市場和用人單位為主體,精準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夯實人才隊伍基礎,讓人才的智慧反哺縣域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第四,長期開展與鄉村生態旅游業相關的職業培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邀請專業人士對相關從業人員開展旅游服務、旅游法、問題處理等方面的知識普及和業務培訓,從而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與服務水平。
第一,要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力度,對鄉村公路、供水、電網、農房等進行統籌規劃,扎實開展重點領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村基礎設施維護長效機制。扎實開展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推進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改造,配套完善凈化消毒設施設備,深入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推進農村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建設,實施農房質量安全提升工程,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完善農村房屋建設標準規范。持續提供免費旅游公交,在此基礎上開通襄垣到武鄉、黎城、沁縣、長子等周邊縣城的免費旅游公交,加快建設到周邊縣城的快速路,為周邊縣城游客提供便利的交通環境。第二,要增強服務意識,提升游客滿意度。以標準化提升服務品質,完善服務標準,加強涉旅行業從業人員培訓,規范服務禮儀與服務流程,增強服務意識與服務能力,塑造規范專業、熱情主動的旅游服務形象。要加強對于從事鄉村生態旅游業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定期開展技能與業務考核,為游客提供專業化、精準化、精細化的服務。第三,豐富生態旅游產品供給,滿足游客多樣化和多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
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六亂”整治工作,既是鄉村生態旅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要按照省、市要求,對照《山西省農村人居環境“六亂”整治標準(試行)》,繼續加大對于農村人居環境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逐步實現垃圾發電廠、垃圾中轉站、建筑垃圾再利用、污水處理站全覆蓋,從根本上實現農村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另外,要著重解決好基礎設施短板問題,增加農村垃圾站點,全面提升農村垃圾處理水平和能力,繼續推進農村供水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對農村電網實行徹底改造,加大對于農村公路的建設力度以及保養力度,從而確保農村人居環境持續向好,為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環境。鄉村生態旅游對于襄垣縣實現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鄉村生態旅游發展的必要條件。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必須要兼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發展應當以保護為前提。
襄垣縣鄉村生態旅游業的發展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生態旅游資源,不搞大開發、過度開發,科學規劃與統籌,規范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或規避生態旅游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
第一,相關部門要與縣融媒體中心建立合作關系,根據本縣域鄉村生態旅游業的實際發展狀況,制定具有針對性、時代性、時效性和覆蓋性的旅游宣傳方案。第二,縣融媒體中心應該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快手等各大網絡平臺,精心經營官方宣傳賬號,推出系列旅游推薦短視頻,開展線上話題互動,合理利用“網紅效應”,從而擴大旅游宣傳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繼續推廣“融媒直播+鄉村旅游”的宣傳模式,通過直播向游客推薦和介紹景區,開展直播抽獎等實時互動,在線回答網友的疑問,使網友可以“云參與”,讓游客線上暢游襄緣花海、仙堂山景區、東湖公園,足不出戶游覽各大景點,帶來全新的旅游體驗。第三,要在宣傳內容與宣傳技術上下功夫。打造強大的旅游宣傳團隊,善于運用5G+VR、景區慢直播等新技術、新手段,制作和推出系列旅游紀錄片,以獨特視野和新穎方式,融合襄垣人文資源,宣傳具有襄垣特色的鄉村生態旅游。第四,要與各級融媒體、官方宣傳平臺建立合作,在各大媒體平臺進行旅游宣傳,從而擴大宣傳范圍,提升知名度。
鄉村生態旅游業發展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鄉村生態旅游業在解決農民就業創業問題、提升鄉村綜合治理水平、實現鄉村三產融合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應不斷探索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