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里/宿遷學院
袁 帥/宿遷市政府辦公室
王雅倩/宿遷市農業農村局
鄉村振興靠人才,人才振興靠教育。長期以來,江蘇省宿遷市鄉村技能型人才匱乏、優質人才持續外流等問題較為突出,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宿遷市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深入實施一系列培育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全市將繼續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育質量,激發農民生產力和創造力,發揮農民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的重要作用,為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宿遷堅持以農民需求和能力提升為導向,緊緊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細化培訓方案、創新培訓方式,按需精準開展農業農村人才培育工作,營造創優創業氛圍,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一是加強工作考核。全市始終高度重視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每年均納入農業農村工作考核和為民辦實事項目加以推動,確保工作有力。二是加強目標引領。宿遷市農業農村局結合實際,制定下發多項政策文件,明確高素質農民培育任務目標、主要工作和工作要求。三是加強工作督導。實行農民培訓月報告制度,同時加大督促檢查力度,開展不定期巡查,確保培訓質量和進度。四是加大資金投入。在確保部省資金及時足額撥付的同時,2021年,市財政專項撥付130萬元用于江蘇農民培訓學院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全年共培育高素質農民17037人,使用資金1022.22萬元。
一是做好摸底調查。全市各培訓單位積極組織人員走村入戶開展調研,了解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多個部門共同協商制定年度培訓計劃,遴選高素質農民培育對象。宿豫區下發《高素質農民培訓需求調查表》,了解調查各鄉鎮培訓需求,收到較好效果;宿城區通過調研按照不同標準建立鄉土人才庫,為開展不同類型的培訓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優化師資結構。及時調整、更新、補充培訓師資,加大對外來師資和鄉土人才的選用力度,有意識地引入創業典型走入課堂,不斷優化師資隊伍結構。三是建設實訓基地。全市各培訓單位建有各類實訓基地(田間學校)58個,其中有6個被認定為省級基地。在根據培育需求充實和建設本地實訓基地的同時,加強地區交流,積極將實訓基地拓展到安徽、山東及蘇南等農業發達地區,引入先進技術和發展理念,開闊了學員眼界。四是做好疫情防控。疫情暴發以來,為確保培訓安全,各培訓基地認真編制疫情防控方案和制定疫情防控管理制度,積極采購口罩、酒精、額溫槍、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加強對培訓場所消毒、管控,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
效。一是辦班上區分層次。為切實滿足廣大農民的不同需求,針對不同群體特點,實行分層次培訓。優選一批能力突出農民參加省級農業院校承擔的部級班,在江蘇農民培訓學院開設市級重點班、在縣區開設特色班、在鄉鎮組織開展以實用生產技術為主的普通班。二是專業上立足產業。結合各地有特色的規模化產業,有針對性設置專業,為打造特色農業夯實基礎。泗洪縣發布“培訓菜單”供各鄉鎮按需選擇,開設了糧食穩產高效、設施園藝、水產養殖和特色林果等培訓班,較好地滿足了當地主導產業發展需要;沭陽縣圍繞盆景產業,開展針對性培訓,幫助農民轉換思路,促進花木產業提檔升級。三是內容上不斷拓展。緊跟新時代農業的發展趨勢和農民現代化的要求,由傳統的農業生產,向加工、銷售等方面拓展,由培養農民專業能力向提升農民綜合素養上拓展。同時將黨史學習教育與高素質農民培訓相結合,開設黨史理論和教育實踐課程,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主題教育活動。四是方式上堅持創新。開展“菜單式”“小班化”培訓,積極推動“參與式、互動式”教學;開展跟蹤服務,對學員后期的生產經營及創業活動開展指導和定期電話回訪,建立微信群,為學員提供互動交流平臺和答疑解惑。沭陽縣在組織盆景創作培訓中,方武盆景技能大師工作室采用“師帶徒”形式開展盆景制作技能培訓,受到學員歡迎。泗陽縣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和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建設農民“講習所”,將具有一定產業規模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入課堂講知識、講經驗、講操作方法,突出實踐教學,注重培養農民動手操作能力,取得良好實效。
宿遷市堅持以農民需求和能力提升為導向,緊緊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細化培訓方案、創新培訓方式,按需精準開展農業農村人才培育工作,營造創優創業氛圍,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緊緊圍繞產業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堅持需求導向,不斷提升培訓的針對性。在加大對小農戶培訓力度的同時,重點突出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骨干等培訓。內容上重點突出當地主導產業生產技術、農產品經營管理、農產品互聯網營銷、農產品電子商務等知識。
。一是培育內容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鄉土民情和特色產業,合理制定培育內容。將培育內容與當地的實際需求能夠精準對接。二是培育內容要“因時制宜”。根據不同氣候特點、種植時節,設定特色培訓內容,實現“面對面”“手把手”教授農民科學培育之法;培育內容要靈活更新和升級,將國內外先進培育技術引入課堂,幫助農民早日發家致富。三是培育內容要“因人制宜”。根據不同類型的農民特點和痛點,將培育內容精細化和精確化。對于土生土長的農民,培育內容應多融入科技、經濟、法律、人文等知識,加強對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另外,需要重點培養農民對接市場的能力,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對于返鄉人群,應該重點培訓農業基礎知識,培養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創業成功率。
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在傳統固定課堂、田間課堂基礎上,運用社交和短視頻平臺等網絡資源開展線上培訓,形成“虛擬課堂”“實體課堂”與“田間課堂”三位一體的教學格局。二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根據淡旺季靈活設置培訓方式,農閑時加強高素質農民的理論水平培育,農忙時通過農業技術專家對其實踐技能進行專項指導。三是“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一方面將農業專家、技術骨干、產業帶頭人和先進創業者等專業人員“請進來”進行現場指導教學;另一方面鼓勵農民“走出去”,通過參觀現代農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強鎮、科技小院等示范基地,開拓農民眼界,更新農民認知,促使農民將科技知識、產業思維、創新創業思維運用到實際農業生產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