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王明璜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華南城幼兒園
自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更為重視。節慶活動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含的文化魅力、藝術價值和精神寄托是個體發展所需要的。因此,在幼兒園教育中滲透特色節慶活動,可使幼兒了解傳統文化,體會民族文化的魅力,產生民族歸屬感,使其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能踐行民族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本身蘊含一定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外顯。不同民族的節日活動都彰顯著本民族的追求和信仰。中國傳統節日以及現代重要節慶日、紀念日活動作為民族精神的支撐,不僅對幼兒德育、社會性等方面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在幼兒園開展基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節慶活動主題教育,能充分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創造力和主動性,對培養幼兒的愛國情懷、民族自信、文化歸屬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幼兒正確認識傳統節日,了解傳統節日中所蘊含的禮儀文化、民風民俗和道德信念,促進幼兒的認知、情感和社會交往能力的全面發展。
當前的幼兒園傳統節日教育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現為重視度不夠、教育教學形式單一、教育內容的深度挖掘不足;缺乏充分挖掘節日教育的內涵和深度開發節日教育課程資源的持續動力;也較少從兒童視角考察節日文化教育活動開展的整體效果,致使節日教育效果有限。
當前幼兒園對于節慶活動的開展仍停留在表面,活動形式單一,活動缺乏深度和新意。如何讓活動更豐富精彩,有創新?如何運用幼兒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節慶活動?這些都是值得教育者深究的問題。幼兒園課程是實現幼兒園教育目的的手段,以節慶活動為抓手,立足于園本課程開發,以節慶活動的實施推動課程建設。依據這一核心點,幼兒園在進行節慶活動組織和實施時可以有目的地進行活動研討,從而進行主題活動的預設。在活動開始前,根據班級情況和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預設。教師們可以廣泛收集相關資料,根據節慶活動本身的風俗、來源、慶祝形式、蘊含的科學及人文價值等,挖掘出適合幼兒教育活動開展的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多樣化、多領域的集體教育活動。
環境是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內涵。幼兒園環境對幼兒園課程的生成、滲透和延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節慶活動的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節日和課程相結合,對幼兒園走廊、活動室、公共區域、主體墻、作品墻等進行布置,營造節日氛圍。在活動創設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兒在環境創設中的主體地位,讓幼兒參與到環境創設中,以兒童視角裝扮幼兒園和活動室,讓幼兒在布置和創設中,認知節慶習俗,思考傳統文化,在環境中萌發對傳統節慶文化的創新意識,使節慶活動在傳承中得以創新發展。幼兒園通過環境浸染的方式,讓節慶活動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從而提高幼兒對傳統節慶活動的認識,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
在探索傳統節慶活動在幼兒園的組織情況與實施活動的同時,我們有目的地對現代節日進行篩選,讓幼兒過有意義、有價值的節日。如婦女節、父親節、母親節、兒童節等,針對這些節日運用傳統活動的經驗探討多樣的實施方式。在婦女節和母親節時,幼兒園邀請家長進園,組織家長和幼兒共同制作水果拼盤,開設家長課堂等,展現女性的社會角色和魅力,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角色意識和價值觀。在父親節時,幼兒園可以開展多領域教育活動,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自己父親的喜好、工作,感受父親深沉的愛。活動中,幼兒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父親的愛,也增加親子感情,讓父親們認識到自己在家庭教育和幼兒成長中的重要性,推動良好的家庭教養結構的形成。
傳統節日,是人們在長期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節慶活動在族群認同中發揮的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在進行幼兒園節慶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整合幼兒園附近可利用的資源,發掘社區的作用,并將社區與活動、幼兒園教育、幼兒發展相融合,做到既不影響社區的正常功能,又能以節慶活動為契機提高幼兒的社會性,加大節慶活動開展的影響范圍。重陽節時,教師帶領幼兒走進社區、走近老人,為附近的爺爺、奶奶送菊花茶。通過活動,幼兒表達了對老人的關心和尊重,同時也對節日本身有了更深的感悟,老人們也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同時也擴大了活動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重陽節,關注重陽節。
父母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是幼兒接觸到的第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環境,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對節慶活動的影響。在節慶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中,幼兒園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力量,結合家園活動、教育宣傳、節日提醒、文案推送等形式和方法使節慶活動走進家庭,提高了家長對傳統節慶活動傳承的重視,增加了家庭中節慶活動的氛圍感和儀式感,推動了不同地區節慶風俗的交融、碰撞和延續,為幼兒園節慶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提供助力。
開展節慶活動前,幼兒園組織教師開展研討活動,在研討活動中確定活動的基本思路和開展形式,形成活動方案并落實。活動結束后,教師進行資料的收集和整合,并對活動實施過程進行反思,便于下次活動的開展。在此過程中,教師從教研活動的被動者變成了參與者,她們積極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想法,并在活動中落實,形成了以節慶活動促教研,以教研推動園本課程建設的優質循環。
園本節慶課程的建設,還促進了與節慶活動相關的優秀課例的出現。教師們對平時節慶活動中的教育設計進行打磨,經過錄制,形成優秀活動課例,通過評選活動上傳官方教育平臺,進而轉化為區域內節慶活動相關教育資源。這不僅促進了教師的教研信心,更為區域內節慶活動的實施提供借鑒,促進節慶活動在不同幼兒園的個性化實施,對區域內節慶活動的相關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教育“留痕”的本意是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時必須做好記錄,留下痕跡,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節慶活動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外顯,其中蘊含著無窮無盡的人文、社科知識,而受幼兒有意注意時長的影響,幼兒園節慶活動開展的時長是有限的,幼兒在活動中的興趣點和探索點均不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設計簡單的觀察記錄表,供幼兒記錄和探索。幼兒通過記錄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記錄自己的節慶感悟、收獲,也可以進行個性化地探索。通過“留痕”,教師不僅了解幼兒對活動的掌握情況和興趣點,還可以為下次同種節慶活動的開展提供依據和思路。
幼兒園開展的傳統節慶活動,讓幼兒了解了節慶活動的來源、習俗、蘊含的文化,感受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多彩,使孩子們更愛祖國、愛家鄉。這些樸素的情感在開展節慶活動的過程中根植在幼兒的思想和意識中,有利于幼兒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助力了“中國娃”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