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惠 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教育體育局
◆王俐 安徽省合肥市長江路幼兒園教育集團
自2020年11月安徽省教育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勞動教育的幼兒園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立項以來,如何將課程落到實處,避免碎片化,建立健全課程體系,讓課題研究真正能夠促進幼兒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其后繼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是我們課題組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實踐發現,抓住重要的時間節點,開展“三階段三聚焦”的過程性評價,圍繞本課題研究的核心概念、項目特點、主要目標和內容、課程編制等要素,通過收集和分析比較有關資料,及時準確地診斷對標和解決問題,科學地判斷課程的價值和效果,是提高課題研究進度和效度的有效途徑。
本課題是基于勞動教育的園本課程建設,因此,必須貫徹國家關于兒童勞動教育的精神實質,以本園實際的課程傳統與可利用的課程資源為基礎,結合合適的課程配套資源,圍繞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管理與評價等要素進行整體全面的規劃和設計,完成一套平衡、適宜、可操作的課程體系。課程方案反映的是整體的課程構想,也是課程實施、管理與評價的基礎和依據。在課題實施前,針對開題報告和實施方案的評價、審議十分重要,預先進行價值判斷、適時調整和改進方案,使得站位更加高遠,方向更加明確,避免走彎路,可亡羊補牢。
為了使方案更加富有實效,課題組成員首先進行了自我評價,根據專家立項建議,進一步學習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教材〔2020〕4號),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園對家長和教師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情況,圍繞前期課程方案所擬定的相關概念、研究目標、內容、基本框架、基本思路和具體步驟逐一進行自我評議,力求精細和準確。
自評中,大家緊抓兩個核心:一個是要基于幼兒園勞動教育的主要特點;另一個是要聚集園本課程的基本要素。主要價值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認識到幼兒園的勞動教育不能簡單地復制或下移中小學的勞動教育,要立足幼兒的年齡特點,通過勞動教育初步培養幼兒樂于勞動、尊重勞動的意識和習慣,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養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良好品質。基本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學會自我服務,初步具有主動服務他人、愿意服務社會的情懷,從而真正發揮勞動教育在當下獨特的育人價值。在形式上強調幼兒的體驗性和感知性,讓幼兒在勞動中感受到樂趣。
二是進一步認識到在幼兒園進行勞動教育并形成園本課程的意義。勞動是生命的底色。一個國家最好的風景,就是一群又一群力求上進的勞動者,用辛勤的汗水、聰明的智慧不斷創造、不斷創新的熱烈場景。在幼兒園開展基礎的勞動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從小形成良好的勞動精神面貌,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取向,擁有基本的勞動技能,為成為有益于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勞動者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是要抓住園本課程的基本框架,即從課程的緣由、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角度進行課程的設計,同時,及時約請專家進一步審議和核準,從而使園本課程的體系構想更為可行,更具有實踐性。
在課題研究中,經常會出現開題熱火朝天、中間冷冷清清、結題忙亂繁雜等兩頭重中間空的現象,其實,期間的過程管理尤為重要,而及時有效的評價是提高課題管理的重要舉措。
采取研訓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通過提供專著、優秀案例、專家論壇等,幫助和督促課題組成員樹立學習意識,提高學習能力,逐步養成及時自評的好習慣。在學習中自評,在自評中思考,在思考中調整。
避免課題與班級日常活動的脫節,保證課題對促進師幼發展以及提升園所保教品質的作用。積極參與上一級組織的有關課程設置研討會,對照計劃和實施步驟,自我反思、自我診斷,主動亮相,接受檢閱和監督,將匯報發言作為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一環,提高管理的自覺性,以提高課程建設的質量。
一是捕捉課題實施中的典型案例并進行分析總結,根據出現的問題,適時反思、調整研究計劃和步驟。二是針對所設計的各種記錄表運用情況進行評析,了解、分析幼兒在不同勞動教育中情感、態度、習慣、能力等方面的真實情況,及時修訂并逐步完善各年齡段勞動教育目標。三是圍繞不同年齡段幼兒勞動教育目標,結合幼兒園一日生活,開展勞動教育園本課程的內容、形式、評價等實踐探索研究。
為了提高指導的效果,注重約請固定專家,請專家進行跟進式評析指導,全過程、全要素參與,逐步形成螺旋上升的評價環路,及時把脈、及時問診、及時提供藥方,以保證評價的廣度和深度。專家們從各自的角度和認知層面來幫助我們回顧和反思,答疑解惑,通過對話和碰撞,讓課題組成員深度參與、深度學習、深度思考,力求課題實實在在地開展,實實在在地為幼兒的全面發展服務,實實在在地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如根據課程架構要素,進一步完善幼兒園勞動教育園本課程體系,形成較為完整的園本課程。
以前期、中期以及后期階段性成果論證為契機,及時將本階段的研究狀況進行梳理,針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發現問題并積極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召開課題研究中期成果匯報會,將匯報與評價相融合,視匯報為評估,認真對待,認真展開,努力擴大成果分享范圍,為姊妹園所提供有益的借鑒經驗。同時,廣泛吸取意見和建議,從而進一步調整、完善大、中、小班幼兒勞動教育課程內容、形式,進一步挖掘與勞動教育有關的資源,建構完善的立體化課程支持體系,使之更加適宜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發展。
各幼兒園都在不同程度地進行過園本課程的建設,但是很多時候,往往不成體系,充其量只能稱作是一個活動集錦,缺乏關聯性、平衡性和系統性。為此,我們在研究過程中,依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圍繞課程體系基本要求,根據研究目標,結合幼兒年齡特點,不斷豐富和調整,努力打通活動間的關系,努力編制較為完整的園本課程。
集體教學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課題組十分注重將勞動教育和五大領域教學活動有機融合,首先有針對性地梳理、選取《安徽省幼兒園教師指導用書》中在語言、藝術、健康、社會、科學等領域與勞動相關的課程資源,如音樂《剪羊毛》《螞蟻搬豆》《我是能干的小寶貝》、體育《挑水樂》、語言《三只小豬蓋房子》《拔蘿卜》《您別說我小》、社會《幸福快遞》《小小文具盒》《親親小書包》《吉祥端午節》《我們的安全衛士》、健康《我會漱口》《我會扣扣子》、社會《大家來植樹》《我是媽媽小幫手》《擇菜》、科學《植物栽培實驗室》《我的一天》等實踐活動,在完成各個活動本身的活動目標之外,課題組成員還結合教材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增設了勞動教育的元素,將單體活動系列化、網絡化,有機地滲透和體現勞動教育的價值。
同時,課題組老師還從其他兒童文學作品中、互聯網信息中找尋適合幼兒學習的兒歌,分別作為大、中、小班幼兒勞動教育的課程資源,使勞動教育的課程內容更加豐富,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幼兒勞動意識,強化勞動教育成效。
一是結合四季和二十四節氣;二是結合學雷鋒紀念日、植樹節、勞動節、世界衛生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清潔地球日等有意義的紀念日;三是結合元宵節、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開展一系列勞動教育。尤其注重引導孩子在實踐中參與勞動體驗,進一步擴展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勞動經驗,升華熱愛勞動的情感,幫助孩子養成主動勞動的好習慣,使幼兒園教育內容更加多元化。
為了幫助小班幼兒積極參與勞動,增強中、大班幼兒勞動責任,使幼兒樂意主動幫助他人,使勞動活動更加有趣,每周在固定時間開展“大帶小”勞動實踐活動,打破班級界限,從周一到周四,每天由大、中、小各一個班級混合組成“勞動大軍”,分別參與幼兒園種植區勞動、戶外環境衛生清掃及戶外游戲玩具整理等勞動,各年齡班師幼相互合作、相互幫助,人人有事做,不同程度地滿足每個幼兒的勞動需求,使幼兒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責任進一步加強,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初步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技能。在勞動中養成相互照顧、關心他人的好品質,同時使勞動教育趨于常規化、制度化。
每周五的上午,根據小、中、大不同年齡班幼兒勞動教育主題及幼兒實際勞動能力,分別圍繞“為自己服務我快樂”“為他人服務我驕傲”“為社會服務我自豪”等主題內容,開展班級或年級創造性勞動體驗活動。如小班年級組以“小鬼當家(生活自理)”為月勞動主題,同步開展“送玩具寶寶回家”“小兔之家”“小衣服理理好”“圖書收納有辦法”等勞動習慣和技能活動,帶領幼兒認識自己的衣物、柜子、抽屜等物品,通過整理和收納的養成教育,實現自我服務的勞動體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引導幼兒生活自理或參與勞動,讓勞動成為幼兒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參與一定量的家庭勞動,能鍛煉孩子們的自理能力,體會到爸爸媽媽日常勞動的辛苦,更能激發孩子們做家庭小主人的自我責任感、自我認同感!結合日常、節假日等幼兒與家人團圓的機會,教師為孩子們提供豐富合理的活動建議,幫助幼兒在有趣的活動中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同時有效黏合親子關系。如2022年春節,我們在順應孩子們“愛動”天性的同時,讓他們在家里“動”得更快樂、更幸福、更有意義,我們特向寶貝們以及所有家長朋友發出“快樂勞動讓假期更有意義”的倡議。積極倡導幼兒在“我會‘剝’”“晾曬整理小衣物”“喂養小動物”“熱情的小主人”“節能小達人”“衣服我會疊”“辦年貨”“我是小記者”“保護蛋寶寶”“我來收拾桌椅、玩具、書包、衣服、鞋襪”“貼對聯”“剪窗花”“貼窗花”“我的小獎章”等活動中,感受和家人一起勞動,一起過新年的幸福與快樂。
做好結題工作是課題研究的重要一環,不僅僅是回過頭全面復盤和總結的過程,更是自我提升和突圍拔節的機會。為此,我們以結題為動力,運用近半年的時間,有計劃地開展結題工作。
各課題組成員對自己具體的研究項目情況進行一個回顧和總結,及時揚長補短,努力讓自己成為集體中的一塊長板。
以勞動教育的總目標為依據,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活動方式,進一步挖掘、梳理、匯總課程資源,創設并不斷優化勞動教育環境,使勞動教育更具綜合化、情境化、生動化、有趣化,有效提升基于勞動教育的園本課程的品質。
分工合作,整理相關資料,匯集研究成果(文本和音像)。防止課程設置中碎片化的簡單堆積,加強課程之間的關聯性,使課程鏈條更豐滿、更緊密。
通過實踐,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幼兒園課程評價是整個課程編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不是課程實施的“終點”,而是持續發展的“起點”,伴隨著整個課程建設和課程實施的全過程。通過過程性評價,可以幫助我們及時檢閱課程目標是否實現,哪些課程內容需要予以調整,以滿足幼兒的興趣,更好地適應幼兒的發展需要,真正構建以幼兒的生活環境為背景,立足幼兒的一日生活,通過主動感知和體驗獲取勞動的愉悅感,體現內容、形式的多樣性和選擇性,幫助幼兒聯系、運用和提升生活經驗,讓課題的實施過程、課程的建設過程真正成為“五育并舉”的有力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