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麗
近代中國聲樂藝術在中國聲樂工作者孜孜不倦地探索與研究之下,從理論、藝術、創作、審美等層面進行了反復整合與創新,最終創造出一種獨特的中國風格,代表人物有張權、姜嘉鏘等知名歌唱家,為人民群眾帶來了豐富的藝術作品。然而,從中國美聲聲部發展來看,大部分歌手的作品以高音為主,缺乏出色的中低音域的中國歌劇。目前,“高音”“民族化”這兩個詞語很常見,通常將“民族化”看作是高聲部的表現,忽視了中低聲部研究,這就使中國美聲唱法出現總體發展不平衡的現狀。所以,在推進中國唱腔流派發展過程中,各聲部如何均衡發展是迫切需要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中國美聲聲樂經過了“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不斷提煉”的過程后,才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中國美聲聲樂民族化、風格化是伴隨社會發展與時代發展而興盛起來的,其“清、薄、甜、脆”的嗓音更能體現民族化的音樂特征,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與欣賞要求,這是中國美聲聲樂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但同時也存在著不足之處,例如,中國美聲聲樂中的聲樂創作形態較為單一化,明顯地感受到女性聲調多于男性聲調,而高聲部高于中低聲部,忽視了對中低聲區的研究與分析,致使中國美聲聲樂中低聲區民族化、風格化發展較為緩慢。從音樂鑒賞觀點來看,盡管大多數群眾喜歡高音域的作品,但中國是多民族國度,接受能力較強,只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能適應中國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如果只發展高聲部而忽視中低聲部的民族藝術性發展,將使中國美聲唱法的發展道路越發狹窄,從而對中國美聲的整體建構與提高產生不利影響。
“土洋之爭”后,又經過歐洲傳統歌劇與中國傳統歌劇互相借鑒、互相彌補、“洋土并存”“洋為中用”的發展過程后,國內音樂學院相繼開設了民族歌劇專業,而王品素、湯雪耕等歌劇工作者也在積極探討怎樣將西方美聲的優勢融入中國歌劇的理論與實踐中。鞠秀芳、胡松華、李雙江、吳雁澤等一些杰出的高音才俊,都是中國優秀的高音歌手。李波、張權等學習西方唱法的歌劇歌唱者,都在努力學習傳統民歌與戲曲唱法,以迎合大眾的審美需要。李同生在其相關文章中指出,爭取中國歌劇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使民族唱法成為一種主流。顯而易見,“美聲唱法”的民族性已經上升到自覺程度,并已初步取得顯著的效果。李同生也表明,國內新涌現的歌劇演唱者大多接受過西方的傳統唱法,但僅熟知西方唱法的基礎練習以及普通的歌唱表演。從一定意義來講,大家都了解這種方式是無法改變的。
李同生認為,要使這種新的歌唱方式更具民族性,僅依靠掌握普通的發音基礎技術,乃至學習一些歌唱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關鍵要素在于:第一,要從源頭提高對民族傳統歌劇的喜愛;第二,要加強對民族歌劇的學術研究,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探究,并在不斷練習中對其特有的規則加以把握;第三,通過舉例說明,從發音(把握發音規律)、行腔(音樂與語言的融合)、板腔與發音內在運動規律之間的聯系等方面提出了清晰、切實可行的建議,中國民族歌劇在一代代聲樂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已有了長足進步;第四,中國歌劇人才的發展仍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是高聲部興盛與中低聲部衰弱的畸形發展狀態,是所謂的“民族高聲部唱腔”。金鐵霖、廖昌永等研究學者也表示了對此問題的關注。在中國傳統歌劇的唱法中,只存在高聲,并沒有中低聲。如今,我國歌劇在音色上要求較高的配樂,以滿足時代特點與角色刻畫的需要,從而使歌劇具有較強的民族感染力。因此,必須采用中低聲部歌唱,使充滿柔和、清脆、響亮民族風格的男女高音中穿插挺直、渾厚的中低聲。“美聲唱法”引入中低聲部,在充實嗓音美感的同時,也帶來一些矛盾。因歌劇聲部結構不平衡與美聲唱法的矛盾,使中國歌劇在人物聲部分配、人物唱法等方面難以協調,成為影響中國歌劇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大部分音樂機構在民族、美聲唱法的區分方面涇渭分明,特別是中低聲的發展。因中低聲音樂培養被認為是早期的美聲體系,從理念、內容與方式等方面都以西方方式進行培養。受這種培養手段影響,中低聲的發展必然會趨向西方美聲唱法,加之目前大多音樂機構較少設立曲藝、戲曲、民族聲樂項目,這就使其難以切實與傳統民族聲樂知識互相融合,在思想觀念上逐漸脫離自身的民族文化。某些聲樂工作者已樹立起中低聲必須向美聲靠攏才有前途的思想,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其思維受到局限,缺乏自主探究。而部分聲樂工作者卻較少顧及現實社會對人才的渴求,喜歡獨斷專行,這就造成中低聲專業的“千兵萬馬”邁向美聲唱法“獨木橋”的狀況更加突出,這表明目前的聲樂培養方法對中低聲民族化發展產生了很大的束縛。
通過翻閱中國歌劇發展史,就會明顯發現,選取的歌劇多是高聲曲目,而在少數中低聲部曲目中,許多歌劇內容、形式老舊,缺少明顯的民族特征與時代氣息,多數歌劇藝術品質較低或難以符合當前中低聲部的學習要求。因忽視發展中低音部的民族化,其本土化佳作數量驟減,從而對發展中低音部的民族化造成一定的阻礙,同時也對其歌劇課程規劃產生了一定的阻礙。因此急需創作大量優秀的中低音精品。目前中國美聲唱法中低聲部的歌劇創作呈現出日漸枯竭的現象。中國作曲家為女性譜寫的曲目大多為女高聲而創,致使女中低聲在歌唱、相關素材等方面出現選擇領域較窄的情況。應盡力施展女中低聲深厚、開放、內斂、清澈、穩重的特質,以激發聽眾的感情碰撞,豐富中國美聲精品的解讀領域,為女中低音提供許多演唱資源,這是中國當前作曲家、聲樂工作者、歌唱家都要面臨的狀況。這一現象對中國美聲的發展產生了很大沖擊,同時也給中國歌劇發展帶來了一些障礙。
宣傳工作包含電視廣播、音像發行、文藝匯演、演出場地等,相關部門較長時期內注重民族歌唱的高聲人才、曲目宣傳,而忽略對中低聲演唱人才、精品曲目的挖掘與宣傳。這種片面的做法阻礙了中低聲部優秀人才、優秀曲目的傳播,也降低了其大眾知名度,影響教師、演員、創作者的工作積極性,限制中低聲部的民族化發展。目前,中國許多美聲演唱的藝術活動,大多注重高聲區的聲樂作品,并對高音演唱家進行較大程度的宣揚,忽略了對中低聲歌曲的發掘與推廣。相關部門宣傳工作不到位,未能將中低聲部的民族曲目與音樂帶給民眾,降低民眾對中低聲部民族化發展的期望,進而制約中低聲部的中國歌劇的發展。
針對當前中國歌劇中低音聲部的民族音樂發展現狀,要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發展中低音聲部民族歌唱藝術,必須注重聲樂基本功的培養,使其在實際中的運用最大化。在音樂培訓機構中,對滿足聲部要求的相關人才實施中低聲部的合理培養,強化民族藝術影響,改變中低聲部美聲唱法的固定思想。在培養實踐中,聲樂工作者要充分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如戲曲、曲藝等,使其具有較強的民族藝術認知;同時,加強中低聲部音樂的民族性訓練,引入國內較早時期優秀的中低聲部民族音樂曲目。與大家交流中低聲部歌唱者的生平事跡,并指導其自覺學習中低聲部的音樂,為中國歌劇與美聲中低聲民族化發展打下良好的人才根基,培養時要重視中低聲部人才,尋找擁有民族特質發展前景的優秀苗子,正視人才職業發展抱負,對中低聲部人才培養方式不能以偏概全(將其納入美聲唱法中),培養人才應根據具體現實狀況特點。從性別、人格角度,以科學方式探尋民族風格、提升歌唱技巧、激發歌唱熱情。為逐漸發展中低聲部的民族藝術,各培訓機構應繼續設置曲藝、戲曲民族聲樂等項目,加強對中國歌劇的了解;聲樂工作者、學習者要從“中低聲部只能納入美聲體系”這一固有思維中走出來,培養“應多元化發展”的自由思想,打破“中低聲部難以發展民族化”的觀念誤區,并大膽發展民族化。聲樂工作者在規劃人才發展目標中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應充分利用自身力量推動中國聲樂民族化發展,尤其是青年工作者應該持續強化對中國民族聲樂文化的探究,提升此層面的素養,在借鑒傳統經驗的前提下,自主探究中低聲部民族化培養新模式與新思維,勇敢實戰、大膽創新。聲樂相關人員均是民族聲樂的接班人與宣傳者,應增強自身責任感,不能盲目崇洋媚外。
優質歌曲與歌唱者的關系如同“糧食”和“巧婦”,缺少優秀嗓音,再好的歌唱者也不能將天賦發揮到極致。同理,若缺乏優質歌曲作為教材,聲樂課堂就難以成功。中國現在所達到的民族化,是在中國故事基礎上、在音樂創作上追求民族與地方特色,從戲曲、曲藝等方面的根源吸取精髓,盡可能采用民族唱法,將民族音樂與民族樂器有效融合。但這種融合多種民族特色的“雞尾酒”,終究會被“歌劇”這種“洋瓶子”打敗。不可否認,歌劇源于意大利,并在歐洲發展起來。所以,不論怎樣開展民族化改革,“洋為中用”“中西聯合”是大勢所趨,關鍵問題是如何取舍、取而代之,中國的歌劇要擺脫“標簽”化,要走兼容并包、百花齊放的發展之路。正如當代更加“國際化”的柴可夫斯基與俄羅斯“民族樂派”的旗幟一樣,五大勁旅樂隊的音樂創造也在全球音樂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全球聲樂發展史給中國帶來的啟示是,不要在邁入世界音樂舞臺時,披著中國民族歌曲的旌旗,卻將“緊箍”套在自己身上。本文認為,脫掉“標簽”,不但能使其脫離“作繭自縛”的困境,還能使其演唱形式去掉“緊箍”。在中國,大型歌劇的創作與演出都要遵循美聲唱法原則,便于將每個角色都完美地詮釋出來。對此,《原野》是對西方正派歌劇創作的一種敬意。在抒情結構中,作曲者尤其注重宣敘調的銜接,適當地融入戲劇的道白與對話,適當吸收中國戲劇因素及當代音樂特點。歌劇中統一采用美聲唱法,在塑造唱功與人物特征上步調一致,極具特色。用“洋”唱的方式訴說中國平民的感情糾葛,但又不會顯得唐突、勉強。歌劇中有六個角色:男高音仇虎、女高音金子、男高音焦大星、女中音焦母、男低音常五、男高音白傻子,角色形象突出、性格飽滿、聲部分配精準。《人民音樂》于1992 年第7 期出版了喬玲翻譯的兩篇由美國人寫的樂評《來自中國的普契尼的回聲》(杰姆斯·奧斯特雷查)和《歌劇〈原野〉怨恨的旋律——金湘的杰作在美首演大獲成功》。文中介紹了美國首播《原野》并以中文演唱、英文字幕的形式傳達相關劇情,對金湘將西洋歌劇傳統與東方音樂風格相結合的藝術表現形式予以了充分肯定,同時也對《原野》中幾位主角進行的“西化”演唱方式、對《原野》在國際上的影響以及歐美歌劇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積極的評估與預測。
推廣美聲唱法中低聲部的民族音樂,是推動中國中低聲區民族音樂發展的重要途徑,要達到宣傳目的,必須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各級文藝宣傳部門、學校宣傳部門都要積極宣傳中低聲部的優秀民族音樂,提高大眾欣賞水平,重新認識中低聲區和“民族聲樂”的聯系。另外,要充分發揮時代作用,通過廣播、微信、手機App、音樂軟件、網絡等多元化渠道進行宣傳,增強影響力。宣傳機關是藝術與群眾交流的紐帶。優秀作品、歌唱者必須通過宣傳才會被廣泛熟知。鑒于目前我國美聲唱法中低聲部民族化發展較慢的情況,要求宣傳工作人員予以更多的重視,主動發現新方法并在宣傳方面給予關照,通過自覺幫扶、增強影響,協助這些中低聲部脫離困境、重現輝煌。在促進中低聲部邁向民族化的過程中,要求創作、宣傳等相關部門人員施展自身才華、互相協調、努力工作,如此才能使這項工作盡早見效。民族美聲各聲種像一條生物鏈,假如國家聲樂僅依賴高聲并以其為主導,會對整個國家民族歌唱事業產生不利影響。所以,要實現民族聲樂的整體發展,就必須有各種聲部的配合,這是中低聲部的發展前景。我國民族唱法有多種不同聲音共存、互相補充、共同發展的優秀傳統,在民族唱法上成就了輝煌歷史。多元化政策指導下,已累積成功實踐,并獲得令人鼓舞的成果。所以,如果能夠充分關注中低聲部的發展、傳承與發揚,就會出現中國民族聲樂各聲部共同發展的新形勢。
綜上所述,通過加快中低聲部的民族化建設,可使中國歌劇行業發展更加多元化,極大豐富人們對藝術文化的感悟。美聲唱法的民族發展是具有創新性與復雜性的藝術。中國歷代歌唱家在對美學聲學研究中努力推進中低聲部的歌唱藝術發展,以便于更好地為大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