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錦堅 吳海源 陳曉文 張思敏 盧曉紅
腈綸纖維具有蓬松柔軟、質輕、保暖、染色鮮艷等優點,棉和粘纖等纖維素纖維則具有親膚舒適、良好的吸濕性、透氣性等優點。諸佩菊[1]等通過分析吸濕發熱內衣的影響因素發現面料所含親水性纖維成分(如粘纖、棉、莫代爾纖維)越多越厚重,吸濕發熱性能越好。因此棉/粘纖/腈綸/氨綸混紡織物常被用于生產保暖內衣等針織面料。目前,纖維含量化學定量方法中,N,N-二甲基甲酰胺法和N,N-二甲基乙酰胺法都能同時溶解腈綸和氨綸,因此,在日常測試中,一般會通過手工拆分法分解腈綸和氨綸以得到各自的質量百分率。但在測試過程中,我們常常遇到氨綸難以拆分的情況,例如網狀氨綸針織面料或面料經過磨毛處理,短紗容易被扯斷,造成測試的難度增大、測試耗時長的問題。
針對以上棉/粘纖/腈綸/氨綸混紡織物在測試中遇到的問題,結合日常的測試經驗,本文設計了一種棉/粘纖/腈綸/氨綸混紡織物的化學定量分析方案:同一樣品取兩個試樣,試樣A先用N,N-二甲基乙酰胺做預處理,將腈綸和氨綸溶解去除,余樣烘干后拆散剪短,烘干稱重后以甲酸/氯化鋅溶解粘纖得到棉和粘纖的質量百分率;試樣B先用20%鹽酸將棉和粘纖溶解,得到棉和粘纖的混合質量百分率,烘干后繼續用65%硫氰酸鉀溶液溶解腈綸。整個測試避開了手工拆分氨綸的繁瑣過程,從而提高測試效率;與傳統的手工拆分和三組分纖維混合物溶解法做方法比對,進一步論證了該方案的可行性。
2.1.1 試樣A
(1)N,N-二甲基乙酰胺法預處理:用N,N-二甲基乙酰胺(60℃,30min)把腈綸和氨綸從棉/粘纖/腈綸/氨綸混紡織物中溶解去除,從預處理過的試樣中取樣,烘干和稱重;吳杏梅[2]等探討二甲基乙酰胺定量分析腈綸混紡產品,二甲基乙酰胺在60℃下30min即可將腈綸纖維完全溶解。
(2)甲酸/氯化鋅法:依據標準GB/T 2910.6—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方法 第6部分:粘膠纖維、某些銅銨纖維、莫代爾纖維或萊賽爾纖維與棉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鋅法)》[3],用甲酸/氯化鋅(70℃,20min)把粘纖從已知干燥重量的棉/粘纖混合物中溶解去除,收集殘留物,清洗、烘干和稱重,計算質量百分率。
2.1.2 試樣B
(1)20%鹽酸法:依據標準GB/T 38015—201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氨綸與某些其他纖維的混合物》[4]條款5,用20%鹽酸(70℃,30min)把棉和粘纖從已知干燥重量的棉/粘纖/腈綸/氨綸混紡物中溶解去除,收集殘留物,清洗、烘干和稱重,計算棉和粘纖的混合質量百分率。張春輝[5]等對腈綸在20%鹽酸(70℃,30min)下的d值進行探討,得出20%鹽酸在70℃水浴振蕩30min對腈綸的損傷可忽略不計。
(2)65%硫氰酸鉀法:依據標準GB/T 38015—2019條款9,用65%硫氰酸鉀溶液(72℃,10min)把腈綸從已知干燥重量的腈綸/氨綸混紡物中溶解去除,收集殘留物,清洗、烘干和稱重,計算質量百分率。
本次試驗從實驗室日常測試樣品中隨機收集10塊不同的棉/粘纖/腈綸/氨綸混紡織物,每塊織物均進行平行試驗。
分析天平(精度:0.0001g),振蕩試色機,烘箱,真空抽濾裝置,具塞三角燒瓶(250mL),砂芯坩堝,濾網(150目,直徑10cm,高度6cm),干燥器。
N,N-二甲基乙酰胺,甲酸/氯化鋅溶液,20%鹽酸,65%硫氰酸鉀溶液,氨水。
將試樣A進行預處理,把試樣放入具塞三角燒瓶中,每克試樣加入150mL N,N-二甲基乙酰胺并振蕩將試樣浸濕,在60℃的水浴中振蕩30min,并依次用同溫度的N,N-二甲基乙酰胺、水沖洗殘留物,烘干、冷卻;從預處理過的試樣中取樣,烘干和稱重。將得到的試樣,按照2.1.1(2)進行試驗。
取試樣B,烘干、稱重,按照2.1.2進行試驗。
分別將100%棉織物和100%粘纖織物按2.4的A試樣進行預處理,處理后的d值見表1和表2。

表1 經二甲基乙酰胺法處理后棉的d值測定

表2 經二甲基乙酰胺法處理后粘纖的d值測定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棉和粘纖分別按二甲基乙酰胺法預處理后的質量修正系數d值都為1.01,對棉和粘纖的損傷較小。而且試樣A在二甲基乙酰胺處理時不進行稱重,不計算腈綸和氨綸的含量,因此在本試驗方案中,二甲基乙酰胺法對棉和粘纖的損傷可忽略不算。
試樣A按照標準GB/T 2910.1—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1部分:試驗通則》[6]條款10,計算混合織物中棉和粘纖的凈干比例。
試樣B按照標準GB/T 2910.2—2009《紡織品 定量化學分析 第2部分:三組分纖維混合物》[7]中方案4的計算方式,計算混合織物中腈綸、氨綸、棉/粘纖的凈干質量百分率。
通過將試樣A的棉和粘纖凈干比例代入試樣B的棉/粘纖混合凈干質量百分率中,可得到混合織物中各種纖維的凈干質量百分率。
取10塊不同的棉/粘纖/腈綸/氨綸混紡織物試樣,分別用傳統方法(手工拆分與三組分纖維混合物溶解法)與本試驗方案進行對比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傳統方法與本試驗方案處理織物所得的凈干含量 %
從表3可看出,兩個方案得出的結果接近,氨綸的結果最為穩定,絕對偏差范圍為0~0.2%,其他纖維的絕對偏差范圍為0.2%~1.1%,均符合標準GB/T 29862—2013《紡織品 纖維含量的標識》中規定的纖維含量允差范圍,證明了棉/粘纖/腈綸/氨綸混紡織物采用本試驗方案的可行性。
測試效率比較,傳統方法的測試耗時為手工拆分工時加三組分溶解工時,本試驗方案則是試樣A與試樣B同時進行測試,所需工時僅與三組分溶解相同。以面料5為例,此面料同時為網狀氨綸和磨毛面料,按標準GB/T 2910.1—2009要求取樣,拆分氨綸耗時約1.5h,采用本試驗方案可節省拆分時間,提高測試效率。
通過本文的試驗可知,在棉/粘纖/腈綸/氨綸混紡織物的纖維含量測試中,20%鹽酸和65%硫氰酸鉀溶液對剩余纖維的損傷小,試驗中平行試樣數據穩定,驗證了該類織物采用本試驗方案的可行性。與傳統的手工拆分結合三組分纖維混合物溶解法相比,遇到混紡織物為網狀氨綸或織物經磨毛處理時,可避免手工拆分過程中因纖維斷開、丟失而造成試樣質量損失,提高測試結果的準確性;同時,解決了手工拆分測試耗時長的問題,提高測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