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附屬中學(215006)王 亮
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地圖,對培養學生時空觀念、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意義重大。本文先將部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歷史地圖進行歸納,然后對照2004 年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2016 年人教版初中歷史教科書世界史部分中的歷史地圖,簡要分析《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歷史地圖的特點。
《中外歷史綱要(下)》中共有歷史地圖36 幅,其中世界古代史部分有12幅,世界近代史部分有8幅,世界現代史部分有16幅(見表1)。

表1 《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歷史地圖統計

續表
歷史地圖是歷史教材中的重要內容,既服務于教材的敘述表達,又能輔助教學。將部編版高中教材與舊版高中教材進行比較,有利于發現沿革所在,從側面領會新版教材的編寫思想;將初高中教材進行比較,歸納其中的異同,有利于了解初中階段對學生歷史空間觀念發展的要求,使教學工作更有針對性。
將《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歷史地圖與2004年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以下簡稱舊教材)世界史部分中的歷史地圖進行對比分析,可以發現:一是新教材歷史地圖數量大幅增加。舊教材世界史部分共有歷史地圖8 幅,而新教材增至36 幅,這一變化集中體現了時空觀念核心素養對新教材的影響。其中,世界古代史部分,歷史地圖由2 幅增至12 幅;世界近代史部分,歷史地圖由4 幅增至8 幅;世界現代史部分,歷史地圖由2幅增至16幅。古代史部分歷史地圖增加的原因,在于亞歐非美各洲古文明、古帝國歷史等內容的加入。近代史部分歷史地圖增加相對較少,新增地圖仍以展現近代列強殖民擴張的歷史為主。現代史部分歷史地圖增加最多,新增地圖多與兩次世界大戰有關。
二是舊教材歷史地圖多半延用。舊教材中的8 幅歷史地圖,除“1750 年英法在北美的殖民地”和“19世紀后期英國海外貿易示意圖”外,其余6幅(“古代希臘”“羅馬擴張示意圖”“新航路開辟示意圖”“黑奴貿易路線圖”“‘北約’和‘華約’對峙示意圖”“歐盟成員國示意圖”)均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下來。
《中外歷史綱要(下)》與2016 年人教版初中歷史教科書世界史部分相比較,表現出在世界歷史敘事主線上地圖選用的一致性,以及在區域歷史部分地圖選用的差異性和互補性。
一方面,初高中教材世界史部分有16 幅歷史地圖的內容一致或相近,具體包含:古希臘文明、亞歷山大帝國、古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新航路開辟、三角貿易、拉美獨立、一戰歐洲戰場、蘇聯疆域、二戰歐洲北非戰場、二戰亞太戰場、“北約”和“華約”對峙、分區占領德國、歐洲一體化進程、非洲獨立進程。上述內容涉及古代對世界影響深遠的帝國、近代世界聯系的建立、現代牽動全球的兩次大戰和冷戰等,是世界史敘事的核心主線。相關歷史地圖在初高中教材中重復出現,這是教學中需要特別關注的。
另一方面,在亞歐非美各大洲的區域歷史部分,初高中教材歷史地圖的選用呈現出差異性和互補性。以亞洲為例,初中教材選用了與“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印度”“印度民族大起義”“明治維新前的日本”等相關的歷史地圖,而高中教材則選用了與“德里蘇丹國”“列強在亞洲的殖民”等相關的歷史地圖。再如歐洲,初中教材選用了與“法蘭克王國”“中世紀歐洲大學分布”“拿破侖帝國”“一戰前后歐洲各國領土變化”等相關的歷史地圖,而高中教材未再呈現上述內容,重點選用了與“二戰后歐洲領土變遷”等相關的歷史地圖。這種差異和互補應是有意為之的。
對《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歷史地圖的特點進行分析,不僅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其內容和導向,還有助于學生從中汲取學習營養,領會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
“時間不能完全脫離空間而獨立存在,時間與空間向來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們對立統一,相互依存,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時空共同體。”[1]只有將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緊密結合,才能讓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的時空觀念。世界史時空跨度大,因此學生在學習時需要有清晰的時間錨點才能形成空間觀念。基于此,《中外歷史綱要(下)》的36 幅歷史地圖中,有13 幅直接在名稱中標注了年代,其余大部分在圖內標注了年代或時期。這些歷史地圖與正文內容的結合,有利于學生時空觀念的形成,從而減少時空錯位和混淆問題的產生。另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歐洲和中東領土變遷示意圖”“1945 年5 月以后歐洲領土變遷示意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蘭領土變遷示意圖”三幅圖,均以不同年份的國界直觀呈現了領土的變遷。《中外歷史綱要(下)》用歷史地圖呈現出時間推移下空間的變化,這促進了空間觀念與時間觀念的深度融合。
《中外歷史綱要(下)》全部23 課中,標題含有“世界”“國際”“全球”等字眼的占到課總數的一半以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全球視野的打開使世界史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與之相應的是,《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歷史地圖也呈現出視角寬廣的特點。在這36 幅歷史地圖中,展現世界全貌的有10 幅左右,展現的內容跨越洲際的約有19幅,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寬廣視角下,《中外歷史綱要(下)》中也并不缺乏相對微觀的歷史地圖。例如,“美、蘇、英、法分區占領德國和柏林示意圖”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波蘭領土變遷示意圖”,體現了對一國乃至一城的局勢或命運的關注,以點帶面,見微知著。
何茲全曾指出“在我們的歷史知識中,中國史和外國史掛不上鉤的情況是比較普遍的”[2],他疾呼“我們需要包括中國史的世界史”[2]。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歷史地圖可以看作是對這一呼吁的回應。
《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漢朝與羅馬帝國交往的主要路線示意圖”“阿拉伯人商業活動示意圖”“列強在亞洲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19世紀末20世紀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亞太戰場示意圖”,均把中國置于世界全局之中,站在世界角度,對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或碰撞給予足夠的關注。學生可以從歷史地圖入手,進行中西交流與中外文化的比較,并從中找尋中西文明交流與互動的蛛絲馬跡。從羅馬帝國的盛衰與中國對西域的經營和關系,到中國四大發明對西方近代化的影響;從西方近代殖民給中國帶來的苦難,到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的貢獻;等等。中國歷史深深嵌入世界歷史之中。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運用全球史的理念與視角學習認識中國史,已經成為新時代青少年成長中一個不容回避的話題。上述歷史地圖以及部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中的相關內容,有利于引導學生“在全球史中重新思考中國”[3],進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時期中國歷史進程和世界其他地區歷史進程的聯系和區別,更準確地理解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成長為學貫中西、胸懷世界的通識型人才[4]。
教科書的內容不僅會影響學生的世界史知識體系,而且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如果世界史的編寫以歐洲史為主線,甚至完全忽略亞非拉的歷史,不僅不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世界史知識體系,而且會使學生將西方歷史當作世界歷史,甚至形成“歐洲優越”的錯誤觀念。
在舊教材世界史部分的8 幅歷史地圖中,歐洲北美地圖有4幅。《中外歷史綱要(下)》的36幅歷史地圖中,歐洲地圖僅有7 幅,全部集中于現代史部分,主要用于說明兩次世界大戰及其影響。同時歷史地圖占比發生改變的,還有亞非拉部分。除了用19幅地圖展現多個大洲的歷史,還用9幅地圖專門呈現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歷史。三大洲各有相對應的歷史地圖3 幅,主要呈現其古代文明以及近代遭受殖民侵略和爭取民族解放的歷史。其中,古埃及以外的古代非洲文明、美洲文明是學生初中時期未全面了解過的,也是舊教材必修部分未涉及過的,其有力地填補了學生知識的空白,有助于學生全面了解各大洲的歷史進程,形成全面的人類歷史觀念。
部編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必修部分的編寫,可以看作是通史體例的回歸,其內容敘述圍繞政治主線展開,兼顧經濟、文化。服務于歷史敘事的歷史地圖,也主要圍繞政治主題選取。在《中外歷史綱要(下)》中,除了少量貿易路線圖、商人活動示意圖、文明分布圖,絕大部分地圖為疆域圖、戰爭形勢圖等,它們不僅政治主題鮮明,而且格外凸顯“一戰”“二戰”等戰爭主題。在舊教材中,兩次世界大戰未在必修部分出現,而是集中放在了選修部分。作為影響人類歷史進程和當今世界格局的重大歷史事件,兩次世界大戰在部編版教材必修部分強勢回歸,內容全面豐富,還搭配有大量相關的歷史地圖。
《中外歷史綱要(下)》中的歷史地圖的另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對蘇聯歷史、社會主義運動歷史和民族解放歷史格外關注。與蘇聯史有關的歷史地圖有“帝國主義武裝干涉和蘇俄內戰形勢圖(1918—1922年)”“蘇聯地圖(1940年)”和“蘇聯境內各獨立國家(1990年3月11日—1991年12月16日)”,完整呈現了蘇聯(俄)從建立之初,到走向強盛,再到最終解體的全過程。與社會主義運動史有關的歷史地圖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陣營示意圖”和“‘北約’與‘華約’對峙示意圖”,表現了社會主義運動興盛時期的歷史面貌。民族解放史方面,選編有反映亞、非、拉美三大洲遭受殖民侵略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地圖,有助于學生了解西方建立世界殖民體系的過程,以及亞非拉人民的不屈抗爭。這些內容和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內容結合在一起,展現了世界人民為爭取自身解放和全人類解放而不懈奮斗的壯麗圖景,必將對青少年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