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蓓紅

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夏秋之交,暑熱有所收斂,天氣逐漸轉涼,晝夜溫差大,應注意防止夜間著涼和感冒;九月開學季,返校師生短時間內大量聚集,為傳染病的流行和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注意預防結核病和腸道傳染病;蚊蟲活動頻繁,繼續做好防蚊滅蚊措施,預防蟲媒傳染病;預防新冠肺炎,個人防護不松懈。
“煩暑郁未退,涼飆潛已起”,夏秋之交,預防感冒和秋燥。九月天氣依然炎熱,一些讀者習慣于在家赤膊睡覺,再加上空調溫度設定太低,夜晚睡眠時寒氣侵體,易誘發感冒、肩頸疼痛等疾病。立秋過后,天氣逐漸轉涼,建議在居家環境中不宜24小時空調全開,尤其是夜間,盡量少用空調,室內的空調溫度不要過低,一般在25℃~27℃為佳。可趁早晚清涼時分勤開窗戶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有些地區晝夜溫差可達10多度,要根據氣溫的變化適當地增減衣服,晚上要蓋好被子,不要貪涼。一旦感冒,注意休息并及時就醫。
蟲媒傳染病是指由蚊、螨、蜱、虱、蚤等節肢動物傳播的疾病,常見的有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瘧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
乙腦是經蚊子等吸血昆蟲傳播,流行于夏秋之季的一種蟲媒傳染病。一般來說,10歲以下的兒童最易感染乙腦。但近年來發現,免疫力低下的幼兒和成人,尤其是老年人也會患乙腦。乙腦患者大多突然發病,主要癥狀有發高燒,伴有劇烈的頭痛、惡心、嘔吐、精神萎靡、嗜睡等癥狀,有些患者還有頸項強直和陣發性抽搐的表現。
瘧疾又叫“打擺子”,被有感染性的按蚊叮咬后即會得病。感染后會出現周期性發冷、發熱、出汗等癥狀。發作前幾天,每天或隔天可有不同程度的發燒,同時伴有疲勞、頭痛、腰背痛、肌肉酸痛、厭食、全身或腹部不適、輕度腹瀉和怕冷等前驅癥狀。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經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如打算到東南亞(如柬埔寨、印度、泰國、越南、緬甸)、南美洲等蚊媒傳染病流行地區工作或旅游,應做好個人防護,回國后若有發熱、頭痛、肌肉痛、皮疹等登革熱疑似癥狀,應及早就醫,并告知醫生相關旅游史。
建議去郊外、叢林等蚊蟲密集場所時,穿著淺色的長袖上衣和長褲,并在裸露皮膚涂抹蚊蟲趨避劑,特別是耳后、頸部等部位,避免被蚊子、蜱等蟲媒叮咬。居家搞好環境衛生,防止蚊蟲孳生,清除潛在的蚊子孳生場所,翻缸倒罐,清除積水。

學校人員密度大,教室空間有限,一旦遇上傳染性疾病等,往往傳播迅猛。
肺結核是一種慢性呼吸道傳染病,排菌者為其重要的傳染源。人體感染結核菌后不一定發病,當抵抗力降低時,有可能引起臨床發病。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帶血絲,應當懷疑得了結核病,及時到結核病定點醫院接受檢查和治療。
出現肺結核可疑癥狀或被診斷為肺結核后,要主動向學校報告,不隱瞞病情、不帶病上課。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同學們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居室內經常開窗通風,不隨地吐痰,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
腸道傳染病是由多種細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癥狀為主的傳染性疾病,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瀉、惡心、嘔吐,呈現上吐下瀉的典型癥狀,有些還伴有發熱、頭痛、食欲不振、肢體酸痛、全身中毒癥狀。該病具有發病突然,家庭呈聚集性感染,學校、幼托等集體單位表現為集體性食物中毒的特征。
各學校食堂經營單位、送餐單位應加強食品衛生管理,防止食品污染,預防集體性食源性疾病發生;注意飲食衛生,生熟分開,不吃生、半生食品及腐敗變質食品。市民應做到:不喝生水;不吃腐敗變質、無證食品;養成飯前便后要洗手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預防細菌性痢疾。

中秋國慶假期來臨,訪友探親增加,應注意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戴口罩。進入人員密集或密閉的公共場所,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進入菜市場、商場、超市等場所時應全程佩戴口罩。
●勤洗手。外出回家后、飯前便后、觸摸公共設施后、咳嗽或打噴嚏后及時洗手。
●居室和辦公場所做到勤開窗通風。一般每天通風2~3次,每次至少20~30分鐘。
●留意自己及家人的身體狀況。出現發燒、乏力、干咳或腹痛、腹瀉等癥狀的人員,應及時到就近的醫療機構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