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邊平達 主任醫師 浙江省人民醫院

近日,一位年近六旬的蘇女士(化名)來到浙江省人民醫院門診,只見她面容黝黑,頸部和前臂發紅,伴有多發水皰。
原來,蘇女士3周前在當地醫院體檢時發現維生素D缺乏,醫生建議她多曬太陽。蘇女士想,曬太陽還不簡單,于是每天上午8點~10點半,穿著短袖、中褲坐在公園里曬太陽,下午3點~5點半再去公園曬太陽。約在1周前,她的頸部、前臂和小腿等處出現水皰、發癢等日光性皮炎癥狀。
曾有項對360例老年女性的維生素D水平調查發現,約三分之二的被調查女性存在維生素D缺乏的現象。
老年人易出現維生素D缺乏,首先是因為其皮膚中7-脫氫膽固醇含量下降,經陽光照射后維生素D的生成量較低。國外有學者比較了不同年齡(20~30歲和62~80歲)的健康白人接受陽光照射后皮膚產生維生素D的情況,結果發現老年人維生素D生成量不到年輕人的三分之一。
其次是因為老年人室外活動量下降,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明顯減少。有項調查比較了老年女性室外運動與血清25-羥基維生素D的關系,結果發現堅持室外運動者25-羥基維生素D的水平,平均比未堅持室外運動者高3.5納克/毫升。
曬太陽的確是老年人補充維生素D的重要手段,這是因為人體內源性維生素D中,絕大多數(約90%)是由表皮中7-脫氫膽固醇在陽光紫外線的作用下轉化而來。但是老年人在夏季要注意正確曬太陽,否則會像蘇女士一樣,患上日光性皮炎。
日光性皮炎又稱急性日曬傷,是皮膚受到強烈光線持續照射后出現的一種急性損傷性皮膚反應,患處皮膚表現為紅腫、灼痛,甚至出現水皰、瘙癢等癥狀。該病在春末夏初多見,其癥狀嚴重程度與光線強弱、照射時間、膚色、體質等因素有關。
為避免發生日光性皮炎,建議老年人夏季應選擇在早晚曬太陽。一般來說,在裸露面部和兩上臂的情況下,每天曬20分鐘即可滿足人體對維生素D的需要。
其次,老年人應避免在中午前后外出,如確需在中午外出,則應撐遮陽傘,以免陽光灼傷皮膚和眼睛。老年人體質較弱,又常伴有心腦血管疾病,故要特別注意避免長時間坐在陽光下曝曬,以免因熱射病(即重癥中暑)而危及生命。
另外,在夏季,可以選擇坐在樹蔭下曬太陽,此時陽光會透過樹葉間的縫隙,曬到皮膚上,同樣可起到促進皮膚合成維生素D的效果。


老年人由于室外活動減少,皮膚中維生素D生成量不足,因此單靠曬太陽常常不能有效改善維生素D缺乏,故應及時補充維生素D制劑。
由于目前國內缺少用于治療老年維生素D缺乏的較大劑量的口服維生素D制劑,因而可以選擇維生素D2針。肌肉注射后,維生素D2首先貯存在脂肪組織里,然后逐漸吸收入血,在肝臟轉化為25-羥基維生素D,從而改善維生素D缺乏。在接受維生素D2針治療過程中,應根據醫生處方,按療程接受注射,并進行定期檢測。一般來說,維生素D缺乏的老年人,平均需要連續注射6個月(每月注射60萬單位),其血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才會達標(≥30納克/毫升)。當然,維生素D水平達標后,即應停止維生素D注射,否則可能會誘發維生素D中毒。
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還可以通過食用添加維生素D的強化食品來補充維生素D,比如225克強化牛奶和100克強化乳酪中均含100IU(國際單位)維生素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