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玲娜 陳丹 副主任醫師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
熬過了“三伏天”,卻迎來了“秋老虎”,滾滾“熱浪”下,空調依舊是很多人降溫的第一選擇。然而隨之而來的“空調病”卻讓人猝不及防。

20世紀美國,有一批軍人患上很嚴重的肺炎,為了尋找病因,醫生們調查了環境、食物、飲水等,最后發現房間空調濾網中,某個細菌量大大超標了。隨后,他們將這個細菌分離了出來,并命名為軍團菌,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于空調病的關注。
空調病并不是醫學意義上的專有名詞,它不具體指某個疾病,而是指因吹空調而引發的一系列不適癥狀,常見的有鼻塞、鼻癢、感冒等,有的還會出現發燒、腹瀉、腹痛。
不及時清洗空調濾網導致的微生物滋生,是引發空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沒有及時清洗的空調濾網,就相當于一個培養皿,里面的粉塵、病原微生物,會對人體造成很多不良刺激,導致疾病的發生,比如過敏性鼻炎、蕁麻疹、肺部感染等。
此外,空調房長時間密閉,讓空氣變冷、變差,這都容易使微生物滋生,導致易患呼吸道疾病。雖然說有些空調號稱有內循環、外循環,但和開窗開門相比,空氣的流通還是差很多。
有研究顯示,在密閉的空調房里待個五六個小時,室內的氧氣就會下降13%左右,大腸埃希菌(一種常見的致病菌,會導致我們腹瀉)在空氣中的成分會增加1.2倍左右,白喉桿菌(會導致咽喉部的炎癥)含量也會增加0.5倍,還有其他病菌,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除了滋生病菌,空氣中含氧量的下降,還會導致我們的身體得不到足夠的氧供(組織在單位時間內能獲取氧的量),這對身體的傷害是很大的。此外,長期的密閉環境,空氣會干燥,空氣中負離子濃度會降低,對我們皮膚、黏膜帶來不良反應。
很多人貪涼,把空調溫度調得比較低,衣服也穿得很少,這就好比在寒冷的天氣下穿了個短袖,在寒冷的刺激下,身體會處于低溫的狀態,特別是手腳四肢的溫度會降低,這可能會導致手腳發麻的癥狀。而且現在很多人都是伏案工作的,冷風吹在頸椎上,影響局部循環,會導致頸椎病的發生和加重。
此外,在低溫狀態下,我們身體各個細胞的代謝水平會受到影響。代謝水平降低,大腦的思考也會變慢,出現疲倦、乏力、記憶力減退的癥狀。特別是突然從高溫走到低溫的環境,人體會適應不過來,導致身體不適,甚至植物神經紊亂。
在浙大二院全科醫學科毛玲娜副主任醫師的門診里,就有不少因為貪涼而導致生病的患者。曾經有一個病人出現了肚子痛、發燒、拉肚子等癥狀,一開始以為是著涼了沒當回事,過了兩天體溫飆到了39攝氏度,因為怕外出中暑,就繼續在家,等到了40攝氏度熬不住了才來看門診。經過系列檢查,最后明確是膽囊炎,住了院。
“病人怕熱不敢出來,三四天都在空調房,加上冷飲和冰西瓜就中暑了,他認為是胃腸型感冒便自己用藥,這就是典型的空調病引發的例子。”毛醫生說道:“早期發現、治療,對疾病的控制就會比較好;但如果錯過最佳的診治時間,那后面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溫度設置
空調溫度設置在26攝氏度左右,室內外溫差最好保持在5攝氏度以內。開車的朋友,車窗內外的溫度,最好在7攝氏度以內,當然這個可能較難做到,建議多通風,空調開2~3小時差不多就應該讓空氣循環一下。
●風向調整
除了溫度以外,其實空調面板上還有很多可以調節的按鈕,比如風量、風向等。空調一開始打開的時候,建議讓冷的空氣向上吹,冷空氣往上,慢慢會往下沉,這樣既可以節能,也有助于空氣對流形成循環。冷空氣是往下、熱空氣是往上走的,這樣室內空氣就動起來了。
此外,冷風不可對著人體直吹,如果實在難以避免,最好不要當面吹,背吹也是不提倡的。切記要避開自己身體本身容易有問題的部位,比如頸部、肩關節等,實在不行就搭塊毯子、衣服等。
特別提醒:剛洗完澡或者運動完,別對著空調吹,這樣血管容易驟擴驟縮,非常危險,特別是老年人,甚至有可能導致中風。
●注意清潔
空調濾網1~2個月就建議清洗一次,可以用專門的清洗劑。包括面板和過濾網,都需要清洗。

除了開對空調,我們還要注意建立自身的健康防護“屏障”。首先要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同時要注意保濕,因為空調會帶走很多水蒸氣,我們還可以在房間里面放加濕器或者放一盆水以改善空氣質量。皮膚是我們防御病毒的第一道屏障,把皮膚保養好了,可以防御很多病原體。
另外就是要勤洗手,預防病從口入。如果手上帶的細菌少,就能大大降低生病的風險。
在空調環境中待得久了,想出去活動,不要馬上出去,要緩沖一下,先在稍微涼快的地方適應一下,然后再到比較熱的地方。不要從空調房出來直接到太陽下直曬,要給身體一個適應的過程。另外在空調房要多喝些水,保證身體的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