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鳴 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去泳池戲水,去江河湖海親水暢玩,是孩子們最愛的活動之一。然而,水給孩子們帶來樂趣的同時,也有可能成為吞噬其生命的巨大威脅。溺水是我國兒童的首位致死原因,也是威脅兒童生命安全的頭號殺手。因此,學會有效識別溺水高發環境及存在的主要危險因素,家長等成年監護人持續有效看護,掌握必備的急救技能是預防兒童溺水的有力武器。
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溺水高發場所有所不同。
●案例1
一名年僅3歲的留守兒童,平時主要由爺爺奶奶在家帶。某天,爺爺奶奶臨時有事外出,將小孩獨自留在家中,10分鐘后返回家中時發現小孩落入院子中的水井,不幸溺水身亡。
對于5歲以下的低齡兒童,家中的蓄水容器,如浴盆、水桶等,以及洗衣機等家用電器,自家院子的水池等場所都會發生溺水事件。
●案例2
一天,家長下班后回到家,發現其7歲的小孩不在家中,外出尋找未果后報警。在警察的幫助下,最終在離家500米外的某工地內發現其小孩溺水在一處深水洼中,經搶救無效,宣告死亡。
對于5歲以上的兒童,由于其自身活動范圍不斷的擴大,溺水的高發場所主要以戶外的自然水域為主,如池塘、小河等。同時,工地內臨時形成的深水洼等也會成為兒童溺水事件的發生場所。
加強監護是預防兒童溺水的九大策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項策略。許多兒童溺水事件的發生都與監護人監護不到位,沒有及時發現兒童處于危險水環境中且應對不當有關。
●案例3
某天晚上,一名6歲的小孩飯后與監護人一起在樓下小區玩球,監護人臨時接到取快遞的電話,上樓收快遞,將小孩獨自留下。待取完快遞下樓時,發現小孩已不在原地,一番尋找后最終在小區周邊的一條人工湖中發現,送醫搶救無效死亡。
家長作為兒童看護的第一責任人,在看護兒童時,無論何時何地首先要判斷一下孩子的活動環境是否安全,同時在看護時要做到“近距離,不間斷,不分心”。
近距離:看護孩子時要和孩子保持一臂之內的距離。看護距離較遠,不利于發現兒童異常行為,即使溺水被發現,也可能錯過最佳救護時間。
不間斷:讓孩子一直處在成年人的看護下,不能間斷。若孩子在澡盆洗澡,在水里或在水邊玩耍時,看護者一定不能離開;如在看護孩子時您必須做其他事情(如做飯、午休、工作等),請安排另一名成年人替您看護孩子,不要讓未成年人來代為看護。
不分心:看護時一定要專心,最好能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一定不要在看護孩子的同時看手機、看電視、做家務等。
及時開展有效的急救能夠使發生溺水兒童的生存概率大大增加。
●當您發現兒童不慎落水或在水中出現異常情況,有可能發生溺水時
大聲呼救,并立即撥打110/120尋求專業支援。
如現場有可使用的長竹竿等工具,立即將竹竿遞給落水者/溺水者。遞竹竿時,自己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保證自己的位置安全,避免竹竿戳到落水者的面部。當落水者握住竹竿時,盡力將其拉回岸邊,自己不要直接下水施救。
如現場有泡沫塊、救生圈、密封的塑料空桶等漂浮物,可拋給落水者/溺水者。
不可以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非專業救援人員不可自己下水救人,特別是未成年人。
●當溺水者救上岸后
若溺水者意識清楚,呼吸心跳等無明顯異常,應立即陪同溺水者前往就近的醫療機構診治,不可直接離開。
若溺水者意識模糊,呼叫無應答,應立即將溺水者平躺在平整的安全區域,檢查是否有呼吸與心跳,并清除口中的雜物。如溺水者沒有呼吸與心跳,應立即開展心肺復蘇,即先進行5次人工呼吸,隨后進行胸外按壓30次,并以此頻次循環開展,直至溺水者恢復呼吸與心跳或有120專業醫務人員到場。
當溺水者恢復呼吸與心跳,可讓溺水者側身,便于嘔吐,并及時清除嘔吐物。

不要進行任何控水或傾倒體內積水的做法。這樣做不僅會延誤急救的黃金時間,還可能給溺水者造成其他的損傷。
●家長應知應會
有效看護:連續不間斷地專心看護,并且保持與兒童一臂之內的看護距離;只有成年人才能有效看護,當孩子結伴而行去水邊游泳時,您還是需要在場看護。
消除家中的危險環境:及時清空使用后的水容器;通過圍欄或加蓋,隔離兒童與水體。
戶外水域安全:在水中或水周圍時,時刻看護您的孩子;帶孩子坐船安全;了解船上的救生設備及其所在位置;給孩子正確穿好救生衣。
教育孩子防護技能:讓孩子了解溺水危險;在游泳或玩水時有預防溺水的意識和技能;了解并掌握必要的救援知識。
●兒童應知應會
確保您的孩子學會五個“不”:
不單獨去游泳,也不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
不在沒有保護措施和救生員的任何地方游泳。
不在沒有專業教練指導的情況下跳水或潛水。
不在水中或水邊打鬧或推他人下水。
不自己下水營救伙伴,也不與他人手拉手營救。
●社會責任
為水井、蓄水池、糞坑等家周圍的水體加裝蓋子。為公共水體加裝護欄、護網、圍墻等以防止兒童進入。
及時排空或填充已廢棄的溝渠、水坑或池塘等。
在危險水域的顯眼位置設置警示牌,并加強巡邏與勸導。
在危險水域周圍配備救生圈、長竹竿等救援設備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