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潔斯 杭州市婦產科醫院

一歲的琳琳(化名)乖巧又可愛,是全家人的小寶貝??梢坏斤堻c,小琳琳就不聽話了。剛吃時還算乖巧,一旦超過20分鐘,就開始磨蹭、尖叫、擺手。飯含在嘴里不咽下去,等“攢”滿了再一口氣噴出來。家人擔心琳琳是不是生病了,于是來到杭州市婦產科醫院兒童保健科就診。
杭州市婦產科醫院兒童保健科詹建英醫生為琳琳進行了詳細的檢查,排除了疾病因素,又詢問琳琳每日進食情況,發現了問題所在。
原來,琳琳奶奶為了讓琳琳多吃些飯,每餐飯都得喂上一小時,即使琳琳吃不進去了,也要喂完碗里的飯,達到每日進食“標準”。而且,奶奶還經常擔心琳琳沒吃飽,隔一小時就喂些水果或零食。
詹醫生說,寶寶胃部消化至少需要2.5~3小時,頻繁喂食,胃得不到排空,不會出現饑餓感,容易導致喂養困難。家長要減少強迫喂養的行為,以便寶寶正餐時有饑餓感,這樣喂飯才能輕松。
不信任寶寶對饑餓的感知,逼寶寶繼續吃,久而久之,寶寶就會產生厭煩情緒,抵觸食物,讓飯桌變“煩桌”。
“其實琳琳在吃飯的過程中,已經釋放了很多信號來告訴家長自己已經吃飽了,例如:擺手、喊叫。此時家長需要做的是尊重琳琳對饑飽的感知,停止喂食,這就是回應性喂養?!闭步ㄓ⒄f道。
學會回應性喂養,能幫助寶寶建立好吃飯的規律。愉快吃飯,自然能長高長壯。而且,還能拉近家長跟寶寶的關系,讓寶寶有種“你懂我”的心態,對寶寶未來的認知和情緒發展等都有幫助。

讀懂寶寶的饑飽信號。比如尋找食物,喊叫父母,鼓勵寶寶用手勢或聲音表達出“我已經飽了”。當寶寶不想吃時,尊重寶寶的個人意愿。
安排舒適的就餐環境。讓寶寶坐在固定的餐椅上吃飯,餐椅可放在家庭餐桌旁邊。客廳可以懸掛寶寶吃飯時的照片或鮮艷食物的照片。也可以播放些輕音樂,讓寶寶感覺放松和舒適。
注意調整食物性狀。提供適合寶寶月齡的食物性狀,鍛煉寶寶的咀嚼能力。從7~8個月開始,就可以從泥糊狀的食物換到剁碎的泥蓉狀,慢慢到條塊狀食物,利于咀嚼,提高寶寶進食興趣。
做好家庭榜樣。寶寶能從你的表情中感受到進食是否愉快,父母應該以身作則,不挑食偏食,帶著品嘗美味的心情去嘗試寶寶的食物,示范給寶寶看。
詹建英提醒,吃什么、在哪里吃、什么時候吃,可以由家長根據寶寶的發育狀況決定。但吃多少,則需要讓寶寶來決定。我們要相信寶寶自己的饑餓判斷,吃得少很快會餓,如果硬塞反而會擾亂饑飽中樞。


在6~8月齡時,寶寶的挑食更為常見,這是因為新食物的加入,讓寶寶有天然的“恐新”心理。
此時,家長要淡定,親自示范,鼓勵寶寶進食,但不要強迫寶寶吃。只要寶寶沒有出現腹瀉、便血等身體異常,就繼續慢慢嘗試,由少到多。只要寶寶樂于嘗試,就要給予肯定。一般經過1~2周的引導,寶寶就可以慢慢接受新食物。
“輕松育兒不是神話,有很多的習慣其實需要及早去培養。寶寶出生后的前3個月按需喂養,就是找準寶寶的生活規律。”詹建英提醒,對于喂養有困難的家庭,也可以來門診尋求醫生的幫助,早期解決問題,就不太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