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杰
(廣州市生態環境局番禺分局,廣東 廣州 511400)
全國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國情調查工作,是黨中央和國務院部署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性、基礎性工作,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先決條件。通過污染源普查的結果,可分析普查區域的污染現狀和承載力,同時,可以根據區域污染源的分布和結構,分析地區的發展狀況,針對生態環境的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與環境管理對策[1-2]。
普查以工業污染源為重心,對城鄉區域內各類污染源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涉及環保領域,同時也對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開展延伸調查。污染源數量、污染物的排放類型以及行業的區域分布直接反映社會發展、經濟活動水平,通過對污染源信息進行調查和收集,可以為產業結構調整、行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番禺區各類污染源的基本情況如下:污染源總數為14 121 個,其中納入普查范圍的工業污染源總數量為13 889 個,占比98.36%(“運行”狀態為11 314個、“關閉”狀態為2467 個、“全年停產”狀態為108個)。農業源畜禽規模養殖場總數量為7 個,其中有兩個規模奶牛養殖場、4 個規模肉雞養殖場和一個規模蛋雞養殖場,共計飼養339 頭奶牛、30 000 羽蛋雞。349 500 羽肉雞;生活源總數為155 個,其中行政村個數為33 個、非工業企業單位鍋爐個數為37 個、儲油庫5 個以及加油站80 座。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總數為70 個,其中集中式污水治理設施67 個、生活垃圾集中處置場1 個、危險廢物集中處置場2 個。
番禺區2017 年各類源廢水排放情況:工業源廢水排放量為1785.69 萬m3,占所有源廢水排放總量比例的82%;生活源和集中式的廢水排放量分別為380.78 萬 m3、17.66 萬 m3,分別占全區所有源廢水排放總量比例的17%、1%。如圖1 所示,廢水排放最大來源是工業生產,其次是日常生活。由此可見,工業目前仍為番禺區經濟的支柱核心產業,因此,工業源的廢水排污量最大。

圖1 各類源廢水量排放比例
工業源和生活源兩類源合計水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區總量的99%以上。番禺區內城鄉接合帶的化學需氧量、氨氮、總氮和總磷最大來源是農業生產,其次是工業生產、日常生活,五日生化需氧量和動植物油主要來源是日常生活,石油類、揮發酚和重金屬(鉛、汞、鎘、鉻和類金屬砷)的主要來源是城區內的工業生產。
綜上分析,可看出番禺區城鄉工業污染源的特點為工業源的廢水排放量大,但從污染物排放量分析,農業源大于工業源。這個差異源于番禺區的城鄉建設不均衡,工業源所分布的區域均有城鎮污水管網,大部分的工業企業環境意識較強,愿意在環境治理上花成本,番禺區的工業企業廢水排放城鎮管網率較高。相對于工業源,農業源主要分布在區內較偏遠地區,農業源所分布的區域為城鎮污水管理未能覆蓋全區的補充。因此,農業源污水的處理工藝較為簡單,處理效果較差,導致農業源污染物排污量占總量的比例高。
番禺區廢氣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如表1 所示。在大氣污染物中,工業廢氣、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這些污染物的主要排放來源是以大型噴漆涂裝為主要工序的工業企業。

表1 番禺區廢氣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番禺區位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按主體功能區劃分屬于優化開發區,大氣污染物主要排放源為工業源。
納入番禺區污染源普查范圍的工業污染源總數為13 889 個。根據現場核查情況初步匯總,系統工業企業有14 661 個(包括不納入普查范圍的“其他”類772 個),微型企業約占比84.7%,涉及的行業大類有30 多個。其中大部分為紡織服裝業、文娛用品制造業、橡膠塑料制品業、五金制造業及電氣電子行業,占比80%左右。對上述污染源數據進行分析,番禺區域的企業呈現以下特點:企業數量多且分散,行業分類廣且各行業數量均衡,產業整體上呈“多而小”的基本特征。在污染源普查過程中,發現部分小微企業符合“散亂污”的特點。
另外,番禺區范圍內存在許多分布零散的小作坊式企業,城鄉接合部存在污染重、能耗高、工藝落后的小工廠、小作坊,在未辦理環保審批手續及污染物治理設施驗收手續的情況下便投入生產,其設點隱蔽,流動性強,設施簡陋,生產工藝落后,對周邊的環境造成較大的污染。近年來番禺區對“散亂污”場所進行清理整治,取得良好成效,但是違法小作坊“死灰復燃”的情況依然存在,給清理整治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
對番禺區的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進行分析,落實《廣州市城市環境總體規劃(2014—2030)》中水環境空間管控要求,并根據番禺區實際情況制定管控方案,對區內涉及飲水源保護及環境容量超載相對嚴重的管控區實施水環境空間管控。實施基于水環境管控的產業準入策略,嚴格控制城鄉結合區內高水耗、高污染行業發展,對不符合準入條件的現有污染源應逐步進行清理[3]。
優化污水處理系統,不斷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提高截污管網的覆蓋率和減少入河排污口的數量,實現污水處理全覆蓋,同時不斷提升城鄉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和污水處理效能。番禺區現有的污水處理系統存在支管網建設不完善、初雨和溢流污染嚴重等問題,生活污水對區內河涌造成較大影響。加快推進區內污水主干、支干管網建設以及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實現干支管網全面銜接互通,重點推進城鄉結合地區接駁污水管網工作,并加強對自處理設施的監管。加強區域污水管網的清疏工作,確保已鋪設的管網發揮相應的作用。
針對重點行業和一般行業開展結構調整、深度治理、清潔生產等多種措施的減排工程,開展工業廢水處理設施排查整治,促進工業企業全面達標排放[4]。
其中,對區域內重點污染行業實施行業清潔化改造是“十四五”生態環境管理工作的重點內容。
推進工業廢水深度治理。將印制線路板制造、皮革鞣制加工、金屬表面處理等行業作為監管重點,逐步開展工業廢水治理設施升級改造、深度治理和中水回用工程,確保工業廢水穩定達標排放。加強企業廢水排放監管。對超標排放的企業實施限產或停產整治,整治后仍不能達到要求的依法關停、關閉。加強非重點源廢水排放達標的監測與統計,加強執法監管。
通過番禺區的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發現,村級工業集聚區目前多為放養狀態,缺乏產業指引和空間規劃。首先,通過污染源空間位置分布圖及行業分布圖,引導村級工業集聚區進行空間合理布局,加強控規、村莊規劃等銜接,加強村級工業集聚區配套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和建設,盡可能保障成片、連片發展。同時在全區產保區統籌指引下,引導各鎮街細化實施,并開展產業規劃,研究產業準入正負面清單。其次,開展村級工業集聚區規劃環評,明確生態環境管理、污染物排放控制、環境風險防控、資源開發利用管控及生態環境“三線一單”的要求,為項目環評審批提供指導。
積極引導產業聚集發展,推動產業向園區集中,新建工業項目原則上進園入區。規范園區建設,有序推進產業轉移,大力開展園區環境整治,督促園區嚴格按照產業定位開發建設,注重園區內企業合理布局,合理設置環境安全防護距離,完善園區污染治理設施。新建、升級的工業園區應實現同步規劃、建設園區集中式污水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要求進入區內重點工業園區和新建工業園區的企業清潔生產水平必須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加強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積極鼓勵工業企業入園,加強園區環境管理和廢水集中處理[5]。對轄區內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集聚區污染治理設施進行排查,嚴格檢查各企業廢氣處理設施、集中式廢水處理設施以及污染源在線監控設備是否正常運行,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工業園區限期落實整改。新建、升級工業聚集區必須做到同步規劃和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6]。
建立園區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園區管理機構應開通公眾溝通渠道,定期公開環境質量報告、污染物自行監測數據、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臺賬、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環境風險應急預案等。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數據反映出“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間城鄉污染源的分布趨勢和污染物排放狀況的變化。污染源普查是階段性的全面調查,除此之外還需要掌握區域污染源的動態變化。因此,定期對主要污染源進行動態調查,及時更新污染源數據庫,對準確分析污染源變化極為重要。
同時,將排污許可管理制度與污染源在線監控相結合,對城鄉區域中排污量大和高污染行業的重點污染指標實施在線監控,實現對污染物24 h 的不間斷監控。通過對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進行比對分析,繪制污染物排放數據曲線,判斷企業的污染治理設施是否正常運行。特別是在現階段的新冠肺炎疫情時期,利用在線數據對排污單位進行監管,有利于疫情防控的無接觸管理。在線監控數據反映排污單位的排污狀況,通過對在線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研究企業污染物排放狀況,有利于提升城鄉生態環境管理的準確性。對企業在線異常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企業不正常排污的時間點,從而便于開展現場監督性監測與檢查,有利于對城鄉區域污染源實施精準監管。
目前,通過大數據分析、數據挖掘、云計算等科技手段,可以實現對污染源信息以及相關信息的重組分析,掌握更多的信息,如污染源的空間分布、行業類別、所屬行政區、產排污量、污染防治設施情況、危險廢物情況、能源使用情況等,也可以實現多種方式的查詢組合,為環境管理提供服務。同時,通過問題分析,對生態環境管理工作提出適宜的建議和對策,使環境管理工作在大數據基礎上做得更精更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