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凡
(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00)
目前我國醫院建設研究人員十分關注國外醫院的建設和相關標準,以期獲得更多的啟示和借鑒。國外醫院建設標準是基于該國國情和對當地醫療環境控制的理解和實踐,雖然近年來很多發達國家的建筑標準被翻譯并引進我國,但要真正了解一個國家的醫院建筑標準,不僅需要了解該國醫院建筑的整體概念和控制體系,研究文本中的技術規定或措施的標準,還要就該國醫院建筑具體標準的應用情況進行調查。醫院建設標準不應該是單個技術標準方面解釋或簡單地與技術條款、措施進行比較,而是要確定為什么該國的醫院能夠在這些技術措施下提供醫療服務、感染控制,并維持足夠的運營成本和能源消耗,這就需要考慮到該標準的規定、具體的技術措施以及整個控制系統。另外,該標準采用的技術措施畢竟是經過實踐的,因此,只有通過對大量具體醫院的調查,才能掌握醫療技術的發展趨勢、新技術的應用和相應的創新政策[1]。
當前,我國城鎮化進程正在逐步加快,但當前綜合醫院的建設規模較小,會嚴重影響綜合醫院的長期可持續發展。雖然一些大型醫院布局相對經濟,經濟效益運行平穩,但在選址方面,這些綜合醫院距離居民區較遠,影響收治患者的速度和效率。
目前部分醫院的功能布局存在諸多問題,例如,醫院設有急診科、門診科室和住院部,3 個部門有不同的入口,按理說應清晰顯示各部門位置,以方便不同患者的快速治療,但事實上很多醫院都沒有在各醫療區域設置清楚的流線標識。同時,由于醫院功能區域規劃不科學,患者在治療和住院期間容易發生交叉感染。
另一方面,一些醫院缺乏建設用地,院區很難規劃和建設適宜的綠色景觀。現階段患者的治療不僅需要醫護人員的及時救治和精心呵護,還需要治療環境的配合,醫院要做好環境綠化建設,為患者營造和諧輕松的康復環境,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健康。
早前的設計中,大部分空調系統房間的壓力未進行計算分析或均為“+”,不符合醫療建筑的衛生要求,因此空調系統設計必須在明確診斷、治療和感染控制等各功能的前提下進行。現規范要求空調系統在室內空調設計參數、醫療設備、衛生區域、使用時間、空調負荷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劃定,每個功能區都應該是一個單獨的系統。例如,有潔凈度要求與重度污染的房間在壓差、通風時間、細菌濃度等方面等均有所不同,為避免交叉污染,空調系統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未交叉的系統。
醫院建筑使用室外新鮮空氣,充分利用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通風側保持區域清潔和適當的壓力差,這是降低病原菌濃度和院內感染概率最經濟的措施。同時還要注意空調系統的回風污染,中央空調80%以上的污染源來自回風系統,需要對回風采取除塵、消毒等措施[2]。
醫院是對各類患者進行診斷、治療的集中場所,為確保避免院內感染,合理規劃診斷、治療和住院部門的布局是醫院節能運行的先決條件。醫院的暖通空調設計(包括熱源和冷源)應根據醫院的建設用地、所處區域氣候特點等進行建筑的規劃布局,不應盲目套用已建成醫院模式,除了滿足普通醫療環境要求外,控制重點要放在醫院的傳染性科室及治療或住院的污染區域。圖1 為常見的醫院空調系統。

圖1 常見的醫院空調系統
以某醫院設計為例,該醫院醫技樓為5 層建筑,消毒供應室位于門診樓第3 層,與供應室相鄰是第3層手術室輔助準備區域,第4 層為手術室工作區域,第5 層主要為手術室凈化空調機組布置區域。消毒供應室樓層接近手術室、產房和臨床科室等,周圍環境清潔、又與污染源區域做好了嚴格的物理分隔,區域相對獨立。輔助區為滿足員工使用和操作的需要,配備員工更衣室、服務室、辦公室、陳列室、衛生間、淋浴間等衛生通過設施。消毒供應室工作區按照潔污分離、不交叉的原則分為污物接收區、去污區、消毒區、檢驗包裝滅菌區、無菌儲存區、潔凈物品發放區等人員、物品和空氣流均同向組織,無回流反復的路徑,避免污物與潔凈物品的交叉。在檢驗包裝滅菌區設有無菌包裝室和低溫滅菌室。在設備配置方面,檢驗包裝滅菌區和無菌包裝區根據床位數量和門診需求量使用4 臺雙門清潔器和1 臺烘干機作為隔離屏障,并預留輔助殺菌設備的位置,以滿足未來的發展需要[3]。
目前,按功能性質可將建設量較大的醫院大致分為三類:綜合醫院、專科醫院、康復醫院。由于醫院本身規模和等級的不同,醫院的內部功能會存在差異。醫院院區的規劃設計必須嚴格遵循合理選址布局的原則,必須對城市的現狀進行詳細的研究。醫院規劃布局會受到日照間距、衛生間距、污染控制和城市總體規劃的影響,例如,住院病房需要設計朝南的房間,有效保證患者每天接受2 h 以上的日照,有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此外,醫院規劃布局與城市發展也存在一定的聯系,具體來說,醫院在城市的具體定位會影響城市區域局部發展狀態,例如,醫院各個功能性出入口的布局以及與城市道路的流線銜接,都會對城市交通產生直接影響。
根據對醫院建筑的分析,發現醫院規劃布局需要特別注意的出入口有5 個,包括門診出入口、急診室出口、住院部出入口、物流貨物進出口、污物垃圾進出口。因此完善醫院規劃設計需要考慮醫院實際情況和各功能出入口位置對城市道路的影響,以保證醫院規劃布局的合理性和實用性。例如,對于急診室出入口的布局,由于急診患者往往需要救護車才能到達醫院,需要布置適當的救護車待車位,且不能與日常大量門診人流相互干擾,因此規劃階段要科學合理設計急診車輛通行線,保證院內外道路通暢,為就醫患者通行安全和及時出診救治打下堅實基礎。
醫院的本質是救死扶傷,因此醫院的建筑設計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各種建筑的硬件設計和軟件設計中必須考慮選擇先進智能化設備,確保患者及時掌握醫療信息。所謂以人為本就是在醫院建筑設計中充分考慮患者就醫流程的感受,從患者的角度進行分析,了解他們在治療和住院期間的需求,因此,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分類設計,充分利用醫院服務空間,同時為患者打造便捷有效的就診線路,確保就醫快捷、方便、高效、舒適。在設計醫院建筑時,應通過多種方式營造安靜、溫馨的醫院環境,增加“人的氣息”,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例如,采用先進的智能化、數字化、可視化的醫療導視查詢系統,降低患者的查詢難度,充分享受醫療信息化管理帶來的便捷性,同時也可成為醫務工作者的輔助手段,更好地服務于患者。
消毒供應室和手術室是控制醫院感染的主要區域,它們的交通由清潔梯、污物梯和上下的潔污梯連接,在設計階段必須考慮人流、物流、空氣的流動及壓差等因素以確保合理的潔污分流布置,一般消毒供應室的無菌物品通過清潔梯到達手術室,手術室的污染器械通過污物梯到達消毒供應室。在進行建筑功能設計時消毒供應室與手術室合盡量縮短距離,可以及時將手術后被污染的器械轉移到消毒供應室進行清洗、消毒、滅菌,手術室護理人員在手術期間有足夠的時間照顧患者,同時還需要對手術室及周圍環境進行消毒,避免院內感染。污染器物要充分利用消毒供應室的現代化清洗、消毒、殺菌設備,后期安排專人接手具體工作,使流向布局及設備管理更加程序化、規范化,建筑布局要便于嚴格執行院內防止交叉感染的各項規定,從而確保手術器械的安全使用。總之消毒供應室和手術室合理的建筑流線及布局設計可以實現有效的潔污分離,阻斷病毒傳播途徑,有利于防控院內感染,保障患者的就醫安全[4],同時也有利于提高醫院手術室的使用效率。
在一般醫療建筑沒有充足自然通風條件的情況下,設計輔助機械通風設備保持區域清潔是降低病原菌濃度和院內感染最經濟的措施,但需要注意控制空調系統的回風污染,其中中央空調系統80%以上的污染負荷來自回風,這就需要對回風進行除塵、過濾、消毒,同時要滿足不同科室對空調使用時間、空調負荷等設計參數的要求,盡可能將不同功能區設計為一個獨立的空調系統。例如,有潔凈度要求或重度污染的房間在壓差、風向、通風時間、細菌濃度控制等方面與普通污染房間不同,為避免交叉污染,應將它們設置成一個獨立的空調系統[5],重點控制區域或區域有特殊要求時段時,該區域可考慮在使用中轉換為全新風系統。
醫院的空調系統不僅要確保感染控制,還要充分考慮現代醫療建筑在低碳、節能方面的運行要求,醫院暖通空調的設計應符合醫院特點和現行國家標準,在設計中根據醫療功能合理布局。同時還要強調醫療建筑布局時建筑外部空間環境的規劃控制要求,既要從方案設計上規避醫療建筑的交叉感染風險,又要從風險管理的角度權衡布局設計的利弊。
醫院建筑規劃設計的環境選擇應滿足交通、安靜、健康、安全、環保等基本要求,就院內感染而言,一般性標準只能滿足基本隔離污染源的技術要求,但是各種功能區污染源的區分控制要求并不詳細,還要注重宏觀規劃,避免在選址方面的不妥對建筑運行帶來的影響,例如,在選擇場地時,需要對場地進行研究,避免選址在污染的區域。同時周邊環境應潔凈且無粉塵、煙霧、異味等,醫院也不應設置在與一些工業廢物或污水處理廠等相鄰的地方,應保持適當安全的距離,并設在污染源的上風口處。另外在空調設計方面,處理后的部分空氣通過回風進入室內與室內空氣進行熱量交換,最后部分通過排風口排出,醫院的污染氣體排風口應設置在下風口區域。場地周邊不同的環境氣流條件對空調潔污有一定影響,因此需要在規劃階段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建筑,從總圖設計就開始考慮院區整體的潔污分區,為單體建筑室內感染控制創造條件。綜合醫院合理的整體規劃布局,在建筑設計時嚴格執行規范中各類感染控制的技術標準,結合運行期間科學規范的管理,才能創造出優質安全的醫療環境,將院內交叉感染的發生概率控制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