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陽
(廣州市天河區建設工程項目代建局,廣東 廣州 510665)
近年來,廣州市全面深入開展“干凈、整潔、平安、有序”環境整治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標準化、精細化、品質化水平,打造全國城市管理最優城區,加強公共設施和公共綠地配套,改善人居環境。本文對天河區實施的城市道路品質化提升工程案例進行總結,得出如下設計、施工要點。
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城市道路多為瀝青混凝土路面,在道路品質化提升過程中,主要涉及的內容是對破損路面進行修補或重新加鋪瀝青。當將舊瀝青路面作為基層加鋪瀝青混合料面層時,應對原有路面進行處理、整平或補強,不僅要符合設計要求,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1)符合設計強度、基本無損壞的舊瀝青路面經整平后可作基層使用。
(2)舊路面有明顯損壞,但強度能達到設計要求的,應對損壞部分進行處理。
(3)填補舊瀝青路面,凹坑應按高程控制、分層鋪筑,每層最大厚度不宜超過10 cm。
除了上述要點之外,車行道路面改造采用先刨后鋪的方式,應注意先對路面進行鉆心取樣,確定原有路面結構層厚度,保證設計的銑刨厚度與原有路面結構層厚度一致。在某道路品質化提升過程中曾出現設計銑刨4 cm,施工銑刨時發現原有路面結構上面層為5 cm 厚,銑刨4 cm 將導致出現1 cm 厚的夾層,不利于路面結構的穩定性,而進入施工階段再調整銑刨厚度,產生將設計變更、投資增加等問題,因此應在前期設計階段做好充分調查,確保設計的準確性。在整治處理路面時,因刨除與銑刨產生的廢舊瀝青混合料應集中回收,再生利用[1]。
人行道是城市道路品質提升的重要節點,也是最有發揮空間、最容易出彩的部位。經過對天河區近年來實施的道路品質提升項目進行總結優化,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
根據是否有停車需求,分別采取干鋪和濕鋪兩種不同結構層鋪裝方法。干鋪法適用于普通人行道路段,濕鋪法適用于商鋪前及退縮空間等有停車需求的區域。其中,干鋪法結構層為花崗巖面層+30 mm厚1:3 干硬性水泥砂漿+150 mm C25 混凝土+100 mm厚6%水泥穩定石屑;濕鋪法結構層為花崗巖面層+20 mm 厚水泥油+200 mm 厚C30 鋼筋混凝土雙向配筋+100 mm 厚6%水泥穩定石屑[2]。
2.2.1 人行道鋪裝設計標準注意事項
(1)人行道花崗巖材料技術指標應滿足規范要求。
(2)鋪裝時整體放線從外往內(由側石往商鋪方向)進行,放線準確標高調順后方可進行鋪裝。縱向放線,不能從兩側往中間鋪砌,不然易造成中間合龍鋪裝區域尺寸與模數對不上。
(3)應按鋪裝總里程的1/2 備料,應備適量規格為750 mm×300 mm×100 mm 的石料面磚,鋪裝接口石料位置為600 mm≤X≤750 mm(X 為現場鋪裝長度),應采用加長型石料,不得使用600 mm 加小于150 mm 的石料拼接,部分邊鋪裝石材寬度在300~375 mm 的應采用375 mm 寬的石料切割完成,不得使用300 mm 加小于75 mm 進行拼接。
2.2.2 人行道鋪裝伸縮縫
當人行道路面混凝土縱向長約18 m 或不同構筑物銜接時需做脹縫,每道脹縫之間設置3 道縮縫線,間距約為4.5 m。由于廣州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當澆筑氣溫較高時,可考慮加密縮縫設置,建議以3 m 為間距。
當人行道橫向路寬大于5 m 時,混凝土沿路縱向每隔4.5 m 分塊做縮縫;路寬大于5 m 時,沿路中心線做縱縫,沿路縱向每4.5 m 分塊縮縫;廣場按4 m×4 m 分塊做縫。
2.2.3 優化人行道轉彎半徑及錯縫鋪裝形式
人行道轉彎處半徑應為整數,并根據設計圖紙定制標準側石和平石,側石和平石的弧長一般控制在500~550 mm 以內。特殊轉彎半徑交叉口應單獨放樣并定制標準側石和平石,統計相關工程量。
人行道轉角處鋪裝銜接規格為750 mm×300 mm×100 mm 的石料面磚,鋪裝接口石料位置600 mm≤X≤750 mm(X 為現場鋪裝短邊長度),當X 鋪裝短邊長度小于750 mm 時,應采用加長型石料,不得用600 mm 加短邊小于150 mm 的石料拼接,以避免零碎切割。部分邊鋪裝石材寬度在300~375 mm 的應采用375 mm 寬的石料切割完成,不得使用300 mm 加小于75 mm 進行拼接。
2.2.4 轉角位置及轉折位置的鋪裝形式
(1)轉角位置的鋪裝形式。城市道路交叉縱橫,不同交叉口的等級和形式都會對人行道轉角的鋪貼產生影響,以往市政人行道建設對人行道鋪貼的轉角位置樣式不一,形式多樣,其品質化提升可歸納統一為以下3 種情況(圖1)[3]:方案一為標準段鋪裝,當轉彎半徑R≤4.8 m 時,建議鋪裝采用標準形式,鋪裝為垂直于與之相銜接的支路。方案二為人字形鋪裝,當轉彎半徑4.8 m<R≤10 m 時,建議鋪裝在路口兩個方向的結合處以人字形鋪法作為過渡。該鋪法的磚塊均為標準磚塊,可現場切割鋪設。方案三為拼接段鋪裝,當轉彎半徑R>10 m 時,建議鋪裝采用分段拼接式過渡。該鋪法的磚塊均為標準磚塊,也可現場切割鋪設。

圖1 路口鋪裝方案
(2)轉折位置的鋪裝形式。市政人行道往往都不是直線通行,會有大小不等的轉折位置,要想優化這些轉折位的鋪裝形式,需根據轉折角度大小選擇轉折位的鋪裝設計方案。當轉折角度較小時,采用橫向排列加長型石材;當轉折角度較大時,采用橫向兩邊布置加長型石材,與左右兩邊形成對縫鋪貼。由于應力集中的原因,轉角內側石料過小會較難切割,并在交付使用后易破碎,因此應適當加大石材尺寸。
城市道路品質提升要求對現狀范圍內的交通組織進行梳理,對不合理組織的地方進行交通優化,實現多桿合一、交通組織優化、交通標志標線翻新等,滿足人行和車行的使用需求。本文主要介紹多桿合一升級改造要點。道路多桿合一升級改造原則上最多只有3 種桿:照明路燈桿、信號燈燈桿和懸臂式標志桿。例如,路口小型標志牌充分利用照明路燈燈桿、信號燈燈桿進行合桿使用。城市道路建設各類桿件綜合協調設置,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充分尊重各類專業設備的技術要求,保證各項設備能夠方便、高效地服務各專業技術單位和管理部門的使用、管理和維護。
(2)高度重視資源的集約使用,節約城市建設成本,桿件能夠合并的盡量合并;注重城市景觀要求,統籌考慮桿件的結構、外觀和空間布置[4]。
人行道上密布各種檢查井蓋,據以往項目統計,每1 km 道路人行道范圍內的井蓋數量超過200 個,如此龐大數量的井蓋如果在品質化提升過程中沒有做到精細化設計、精細化施工,很容易變成一個個補丁鑲嵌在人行道上,影響道路美觀。因此通過把現有人行道井蓋設計成標準化不銹鋼內置花崗巖裝飾井蓋,統一人行道鋪裝形式和平整度,方便各市政管道檢查,提升道路整體景觀效果。
4.1.1 裝飾井蓋設計標準事項
(1)每塊裝飾井蓋總重控制在40~50 kg,以方便人工檢修;裝飾井內鋪裝時需設置標志牌,明確井功能;裝飾井蓋需平直放置于承重蓋板上。
(2)裝飾井蓋根據不同井類大小設置標準模數進行分類,以0.3 m 為基數對應人行道鋪裝,單扇蓋板尺寸為 300 mm×900 mm(1200 mm),最大不得超過1500 mm。
(3)改造井蓋時,原有井蓋需達到相關部門要求,原有井蓋達不到相關要求或在施工中有破損時需更換,不得直接將裝飾井蓋蓋在井口。完工后由相關部門進行驗收,對于驗收不合格及施工垃圾堵塞排水等設施問題需整改完成后才可整體驗收[5]。
4.1.2 裝飾井蓋施工工藝流程
(1)裝飾性井蓋與人行道平行,人行道磚對縫鋪設,井框對磚縫。鋼材采用304 不銹鋼,焊條采用A307 型,未標示的焊縫均為4 mm 高,焊縫等級為三級,所有鋼構件之間焊縫均要求滿焊連接。要求兩面長側面與底面鋼板一體成型,不可用單獨鋼板焊接,短側面需滿焊連接。
(2)砌井時一定要注意井口內徑應與井蓋井箅的內徑相符,以保證安裝好的裝飾井蓋與路面齊平。在安裝井座時,裝飾井蓋井體用C25 細石混凝土(底層配單層雙向φ12@200 鋼筋,與內框焊接)澆鑄抹平,一定要保持井座四方著實,整體平整,不得松動,并且在井蓋澆鑄細石混凝土保護圈,需要保養10 d以上。
(3)為保持井蓋外表的美觀,表面花紋和字跡的清晰,井座澆鑄鋪設后應及時將蓋打開清掃,避免砂漿或瀝青將井蓋與座融成一體,以免影響日后開啟。裝飾井蓋在施工過程中宜先用磚塊砌筑,使井框頂標高與人行道面齊平,然后用水泥砂漿抹平,不得用碎石或碎料墊高作為其基礎,若是井框承載力不足,在使用時會導致整個井座沉降。
在人行道到無障礙的位置設置不銹鋼止車柱,防止車輛開上人行道,保障行人安全。
4.2.1 止車柱材質及生產要求
鋼材采用304 不銹鋼,焊條采用A307 型,焊縫等級為三級,所有鋼構件之間焊縫均要求滿焊連接。焊接部位必須滿焊、打磨,表面光潔;內側凹槽貼上專用的黃色反光條。頂面需切角,與柱身需滿焊鏈接。
4.2.2 止車柱施工工藝流程及注意事項
(1)拆除原有止車柱,待人行道地面鋪裝完成后設置止車柱。止車柱基礎在開挖前應探查明確下方無管線,若下方有管線,應根據管線埋深要求調整止車柱的埋深和高度。
(2)安裝止車柱前根據石材鋪裝位置確定開孔位置,需按設計圖紙,開孔機器應與地面保持垂直,石材開孔尺寸為202 mm。開孔機器完成石材切割后采用手工方式完成基礎開孔工作,灌注水泥砂漿后安裝止車柱扶正、固定。
(3)止車柱采用啞光面不銹鋼柱(面噴明黃色熒光漆),柱里滿灌M5 水泥砂漿,不留空氣,焊接部位必須滿焊、打磨。止車柱露出地面的高度保持在600 mm,止車柱基礎需埋深地下300 mm。
本文對近年來實施的城市道路品質化提升項目進行總結分析,概括出普遍適用的經驗,希望為后續同類項目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