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檳,羅智蕓
(中共浙江省委黨校 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一重要理念。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1]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從文明形態視角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總結,在學界獲得了廣泛關注,近年來相關研究呈急速上升趨勢。本文基于CiteSpace軟件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有研究成果進行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以期展示該研究的現狀、發展動態與未來方向,為深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CiteSpace是基于Java語言開發的科學知識圖譜分析軟件。該軟件將大量文獻數據信息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生成作者共現、文獻關鍵詞共現和關鍵詞聚類等圖譜,從而顯示某一學科領域的發展歷程和內在關聯。本文采用CiteSpace(6.1 R2,64-bit)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的作者、機構期刊等數據進行分析,生成可視化知識圖譜后對其內涵進行解讀并對未來研究予以展望。
本文以“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進行檢索,檢索時間截至2022年9月10日。為保證數據有效性和科學性,對檢索出的文獻進行篩選,剔除通知、報告、書評、訪談等與研究內容不相關的文獻,最終獲得323篇分布在2017—2022年的有效文獻作為本文分析的樣本數據。
文獻時間分布是衡量某一研究領域知識變化的重要尺度,能反映該領域某一時間的研究趨勢和學術關注度。通過觀察人類文明新形態文獻發表時間分布圖(見圖1)可知,相關研究的發文數量特點鮮明,即2021年前鮮有涉及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的文章,但在2021年習近平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重要理念后,相關研究熱度不斷上升,2021年發文量達到102篇,2022年為207篇。當下正處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世界將走向何方?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給出了中國答案。實踐的需要推動著理論的發展,未來一段時間該研究依舊是熱點。

圖1 人類文明新形態文獻發表時間分布圖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離不開相關學者和科研機構。學者是文章直接生產者,決定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科研單位是成果生產的間接因素,是學科發展的重要力量。將文獻數據導入CiteSpace軟件,對作者共現進行分析,得到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的主要發文作者知識圖譜。如圖2所示,圍繞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的作者共有92人,發文3篇以上的有田鵬穎、顏曉峰、林于良、劉晨光、張艷濤、寇清杰、陳金龍和方世南等人,形成了9條連線,密度為 0.002 2,表明該研究的作者間合作不緊密,未形成核心作者圈。
對文獻數據進行研究機構統計分析發現,涉及該領域的研究機構共有88個,連線24條,密度為 0.006 3,表明多數科研機構單獨分布,未形成緊密的機構合作(見圖3)。發文量超過6篇的機構包括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和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圖2 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主要發文作者知識圖譜

圖3 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主要機構知識圖譜


表1 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關鍵詞
對關鍵詞共現圖譜進行聚類設置,得到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聚類圖譜。聚類圖譜主要通過模塊值(Q值)和平均輪廓值(S值)檢驗聚類結果是否穩定可靠。如圖4所示,共得到#0人類文明、#1物質文明、#2唯物史觀、#3文明形態、#4共同富裕、#5習近平、#7共同體、#11歷史邏輯8個聚類,Q值和S值分別為0.64和0.93,表明聚類結構顯著且令人信服(1)一般認為Q值>0.3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S值>0.7表明聚類令人信服。。

圖4 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
CiteSpace作為文獻綜述研究的輔助軟件,雖然可以展現研究方向和熱點,但無法確定研究的內部特征,因此還需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價值意義等方面進一步做文獻梳理。
學界主要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3個維度對其展開研究。
1.理論邏輯。理論邏輯是理論創新的重要邏輯起點。學界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理論邏輯的研究主要有中華文明、資本主義社會文明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
(1)中華文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理論來源。陳玉斌[3]指出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源頭理論,在其基礎上生成的中國特色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明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理論來源。田鵬穎等[4]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奠定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文化根基,塑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精神特質。
(2)資本主義社會文明理論。資本主義文明開啟了全球現代化進程,人類文明新形態也不排斥優秀的文明成果。寇清杰等[5]15-24指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交流互鑒中創造出的社會主義文明形態,資本主義文明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鑒。陳學明[6]認為,構筑在批判資本主義文明下人的存在狀態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示。
(3)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以“五階段”論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賦予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底色。王文東[7]指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立足中國國情的對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劉倉[8]17-26指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的社會主義文明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追求,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邏輯。
2.歷史邏輯。任何科學理論的提出都不是憑空捏造的,必然與歷史發展緊密相關。目前,學界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邏輯研究主要有人類社會文明演進的歷史規律、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和當今世界發展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
(1)人類社會文明的演進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前提。楊振聞[9]認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人類社會文明一般演進規律的特殊體現;中國社會沒有經歷典型的資本主義文明,而是直接過渡到了社會主義文明并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張永剛[10]強調,人類文明演進規律和發展方向是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邏輯。
(2)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的根本原因。寇清杰等[5]15-24認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創造了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為其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其提供了制度保證、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嚴靜峰[11]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從革命、探索、改革到新時代的征程中逐漸將中國人民從一盤散沙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組織力量,這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邏輯。
(3)當今世界發展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實歷史背景。楊彬彬[12]強調,當今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期,人類文明新形態是應“人類向何處去”“世界該怎么辦”等時代之問而生的,成為解決世界難題的中國方案。高海波[13]14-23指出,經濟下行、意識形態挑戰和逆全球化浪潮是當代中國需要面對的風險挑戰,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為解決這些風險挑戰的。
3.實踐邏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有其自身的實踐演進邏輯。首先,文明的實踐形態是為解決人類社會發展矛盾的。邱靜文等[14]32-36指出,資本主義文明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與自然的矛盾,但人與人之間還處于被壓迫和被剝削的關系中,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實踐就是要解決資本主義文明未能解決的社會發展矛盾。其次,邵芳強[15]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制度載體,二者具有共同的價值內核(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和實踐導向。最后,肖欣欣[16]指出,當下中國正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實踐,人類文明新形態就是這一實踐的重要階段性成果。
對于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內涵,學界主要從“五個文明”、以人民為中心、共同富裕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等維度展開探討。
1.“五個文明”維度。學界對社會主義文明的研究主要有“單文明說”[17]“二文明說”[18]“三文明說”[19]“四文明說”[20]“五文明說”[21]。學界普遍認為“五文明說”的五個文明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涵之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創立為社會主義文明的“五文明說”奠定了基礎。王碩等[22]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涵以物質文明為基礎、以政治文明為引領、以精神文明為保證、以社會文明為土壤、以生態文明為條件,“五個文明”共同鑄就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四梁八柱”。楊金海[23]認為“五個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容,其中,物質文明指經濟發展的現代化,政治文明指政治制度及其運行的現代化,精神文明指思想文化的現代化,社會文明指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文明,生態文明指人與自然關系的文明。
2.“以人民為中心”維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旨歸,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根本遵循,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將以人民為中心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內涵被學界普遍接受。邱吉等[24]90-97強調,人類文明新形態超越私有制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關鍵在于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人的全面發展和人類整體進步為宗旨。陳金龍等[25]指出,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力量源泉和根本價值取向,在實踐中表現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楊博超[26]79-86強調,西方文明中的“人民”缺包容重沖突,而人類文明新形態中的“人民”以共同價值為核心,主張平等、開放和包容。
3.“共同富裕”維度。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人類文明新形態是社會主義文明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創造的,其精神內核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一致,因此,共同富裕必然是其科學內涵之一。謝曉娟等[27]認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人類文明新形態是追求共同富裕的新形態。張凱[28]148-152強調,以往的人類文明發展以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對抗為基礎,人類文明新形態則追求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凸顯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以往文明的不同。宋友文等[29]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主義文明形態,受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共同富裕的規約。
4.“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度。政黨是現代國家的重要主體,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內涵之一。邱吉等[24]90-97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突出特征,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體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人民特性,并且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發展優勢是通過黨的強大領導力和執行力實現的。高海波[13]14-23強調,沒有黨的領導,就談不上人類文明新形態,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不斷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未來。
綜上,“五個文明”、以人民為中心、共同富裕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僅構成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內涵,更為新時代怎樣繼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了理論指導。其中,“五個文明”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保障,是其物質與精神基礎;以人民為中心是其根本宗旨和邏輯歸宿;共同富裕是其本質要求;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其根本保障和最大優勢。
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一個完整而嚴密的科學理論,是新時代文明建設和邁向現代化的邏輯系統和行動指南,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學界主要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展開研究。
1.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價值。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價值主要表現如下:
(1)具有重要的世界歷史意涵。首先,發展了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時提出了世界歷史理論。世界歷史在資本推動下,打破了各民族孤立發展的狀態,形成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統一整體。吳宏政[30]指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歷史理論,占領了大變局時代世界歷史方位的制高點。陳艷波等[31]指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積極揚棄資本主義文明成果,因而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其次,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觀。馬克思主義文明觀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淵源,同時,人類文明新形態也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最新成果。邱靜文等[14]32-36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從世界發展潮流中得出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文明觀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張凱[28]148-152指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發展的創新性成果。
(2)有助于構建中國式話語體系。在資本的推動下,西方資本主義擴張與殖民的同時占據了國際話語權中心,并通過意識形態霸權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炮制了一系列針對發展中國家的標識性話語,以此凸顯西方文明的優越與普世。但追逐資本私利的西方文明不可能一直保持全球文明中心地位。田旭明[32]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內生和構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且符合全人類共同利益的話語體系,有力破除了西方話語霸權。王資博等[33]指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話語體系是一項既詮釋歷史又把握發展大勢的時代性課題,對于構建中國式話語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2.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實意義。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現實意義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創造出中華文明的新樣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曾為世界歷史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在世界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劉倉[8]17-26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增添了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百花園中的色彩,提升了其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
(2)超越了資本主義文明。根據唯物史觀,資本主義文明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物的文明而不是人的文明,在沖突中表現為一種文明暴行。劉喆瓊等[34]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展現了對資本主義文明形態的超越,具體表現在“共同富裕”對“兩極分化”、“人民至上”對“資本至上”、“全面發展”對“人的異化”、“和諧正義”對“沖突排斥”、“協調共生”對“無限逐利”五個方面。張志強[35]強調,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改變了幾百年來以資本邏輯為核心的現代化道路,遵循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邏輯。
(3)高揚了科學社會主義旗幟。20世紀80年代末,西方國家大肆宣揚歷史終結論,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提出改變了這一形勢。田鵬穎[36]提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守正創新,打破了西方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污名化,重新確立了社會主義的科學旗幟。
學界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有如下幾種觀點:
1.“內涵說”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內涵。劉慧[37]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涵之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超越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第二重規定”。具體來說,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從“勢”和“理”兩方面展示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勢”代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理”代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超越西方資本主義文明。
2.“發展說”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發展和創造出來的。譚玉龍[38]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經歷了從“以工業化為中心”到“四個現代化”再到“五個文明”三個階段,在該過程中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田鵬穎等[39]指出,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過程的階段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偉大成就,其內生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之中,是現代化道路創造、生成和拓展的成果。王世泰等[40]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開創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從認識邏輯、實踐邏輯和辯證邏輯展開的。
3.“辯證統一說”認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辯證統一的。王巖等[41]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二者相互貫通、相生相成、同行共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立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而人類文明新形態所蘊含的內在價值指引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人類文明新形態與人類命運共同體關系密切,學界普遍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經階段和“世界面向”。
1.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必經階段。丁立群等[42]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雛形,具體表現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一種新的文化價值、形成了新的文明范式和文化經驗。黨銳鋒等[43]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創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必然,二者具有價值統一性,即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價值理念而人類文明新形態為其提供了基礎。苗翠翠等[44]從哲學理念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了分析,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蘊含的以人民為中心、以價值邏輯為核心及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塑造并引領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2.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面向”。袁航[45]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還原主義,繼承并拓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一家”思想,是一種面向世界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綜上所述,學界目前圍繞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價值意義等展開系列研究,在理論研究、實踐路徑和研究方法上取得了一定成果,為后續研究夯實了基礎。但囿于人類文明新形態提出時間較短,目前仍存在體系有待構建、內容亟需深化和視角方法有待拓展等問題。
1.理論成果。學界已初步圈畫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范式。主要從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出發,探討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生成邏輯,進而勾畫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科學內涵,并對價值意義展開論述。在這一研究范式下,學界在相關議題上已達成共識并取得一定成果,為不斷深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奠定了基礎,對豐富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2.實踐路徑。學界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重要實現道路,兩者辯證統一、相輔相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在價值內核上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具有內在一致性,是人類文明新形態面向世界的實踐路徑。
3.研究方法。學界主要運用文獻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比較分析法、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等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科視角推進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有利于后續相關研究的開展。
盡管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從對目前國內學界研究現狀的描繪中發現尚存一定的局限。
1.研究理論體系的構建有待加強。首先,任何科學理論的建立都需要有理論體系的支撐。目前學界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還處于建立基礎研究范式階段,囿于“生成邏輯”“科學內涵”“理論價值”“實踐意義”等幾方面,未來需從整體上把握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的科學理論體系構建。其次,政治解讀強于學術闡釋。縱觀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科學內涵的研究,內容大多通過其他的政治性概念進行解釋,缺乏從學理層面的闡釋。用政治話語解釋政治概念,其結果會導致話語上的自圓其說。
2.研究內容亟需深化。首先,對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的研究還有待加深。例如,社會發展的“五階段”論,不同馬克思主義者有不同的論述,而“五階段”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關系卻尚未厘清。其次,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微觀研究還有待深化。例如,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成邏輯的研究,主要從宏觀視角研究了中華文明、資本主義文明理論、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聯系。此外,現有研究還缺乏與國外文明理論的比較分析,部分研究雖涉及對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駁斥[26]79-86,但缺乏對諸如后殖民理論、后現代主義文明論等其他西方文明理論的對比分析。
3.學科視角單一,研究方法有待創新。人類文明新形態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明理論成果,是指導我們開展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理論指南。但縱觀現有研究,學科視角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和政治解讀為主,跨學科視角明顯不足,實證研究還有待拓展。
1.著力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體系。首先,對于研究范式存在的局限,未來可在深化生成邏輯和科學內涵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對實踐進路、制度支撐、現實困境的研究。其次,學界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后續研究需將其從政治話語轉換成學理研究。最后,整合“生成邏輯—科學內涵—理論與實踐價值—制度支撐—實踐進路—優化路徑”的分析范式,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理論進行系統性考察,防止其碎片化。
2.深化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容研究。首先,加深馬克思主義文明理論研究,不斷挖掘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相關內容,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體系構建在堅實的前人理論基礎上。其次,加深中微觀層面的研究。在生成邏輯上,可進一步探究相關理論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關聯;在實踐路徑上,可進一步厘清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研究。最后,加強與國外文明理論的對比分析,彰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價值。
3.突破學科界限,創新研究方法。拓寬學科視角,如通過經濟學的視角加強人類文明新形態物質基礎的研究,通過社會學、文化學的視角加強人類文明新形態文化內涵的研究。注重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尤其是對比研究和實證研究,如將人類文明新形態與國外的文明理論進行對比研究,或將不同經典作家的文明理論進行比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