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蕾,宋文強,邢張溪,陳官華,劉明霞,余 洪
(武漢工程大學 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高溫焙燒黃鐵礦制取硫酸后所產生的含鐵廢渣被稱為硫酸渣,其中除含鐵40%~60%外,還可能含有金、銀等稀貴金屬,回收其中的稀貴金屬既能實現二次資源的充分利用,又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1-4]。
硫酸渣中金多以包裹金形式存在,如直接浸出,浸出劑無法有效地接觸到被包裹的金,金浸出效果不佳[5]。目前,多采用微生物預處理、焙燒預處理、微波預處理與加壓氧化等方法改變含金硫酸渣的結構和化學性質,從而提高金浸出效率[6]。其中,在焙燒過程中添加氯化劑可分解生成氯氣,它可與各種金屬反應生成易溶的金屬氯化物,且生成的鹽類物質能使礦石結構發生改變,促進浸出劑與各種金屬更好地接觸,從而提高浸出率[7-10]。本文針對低品位含金硫酸渣,探究了直接浸出金以及氯化焙燒-浸出金的工藝參數。
試驗原料含金硫酸渣取自青海省西部礦業,樣品主要化學元素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硫酸渣主要化學元素分析結果(質量分數) %
由表1可知,該硫酸渣中主要元素為鐵,含有硫、氧化鈣、二氧化硅、氧化鎂等雜質,其中金含量為0.815 g/t,具有回收價值。
采用XRD對硫酸渣礦物組成進行分析,結果見圖1。由圖1可知,硫酸渣中含有赤鐵礦、磁鐵礦、石英和石膏等礦物,其中赤鐵礦為該硫酸渣中的主要礦物。

圖1 硫酸渣原礦XRD圖譜
硫酸渣粒度組成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硫酸渣-0.074 mm粒級占70.06%,-0.035 mm粒級占35.35%,粒度較細,無需磨礦就可直接浸出。

表2 硫酸渣粒度組成分析結果
稱取50 g硫酸渣,按計量加入浸金劑(上海Sandioss,主要成分為氧化鈉、碳化鐵、硫、銨根),攪拌浸出一定時間后,抽濾烘干,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浸渣中金品位,計算浸出率。氯化焙燒采用硫酸渣與NaCl按一定質量比混合后焙燒,將焙燒渣在直接浸出確定的優化條件下浸出。金浸出率計算方法為:

式中η為金浸出率,%;m1為浸出前樣品質量,g;m2為浸出渣質量,g;β為浸出前樣品中金品位,g/t;α為浸出渣中金品位,g/t。
氯化焙燒過程中,氯化劑首先與SiO2反應生成活性極強的Cl2和HCl氣體(式(2)~(3)),然后與金屬發生反應,生成易溶解的金屬氯化物(式(4)~(5))。焙燒過程產生的Cl2以及生成的鈉鹽能夠使焙燒礦變得疏松多孔,使包裹金暴露出來,提高浸出效果。金在低溫和高溫下的氯化反應分別如式(6)和式(7)所示[11-12]。

2.1.1 浸金劑用量試驗
在液固比3∶1、攪拌速度400 r/min、浸出液pH值8.5、室溫下浸出300 min,浸金劑用量對金浸出率的影響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浸金劑用量增加,金浸出率首先呈上升趨勢,浸金劑用量1.5 kg/t時金浸出率39.08%;浸金劑用量大于1.5 kg/t后,金浸出率基本沒有變化。后續試驗選擇浸金劑用量1.5 kg/t。

圖2 浸金劑用量對金浸出率的影響
2.1.2 浸出時間試驗
浸金劑用量1.5 kg/t,其他條件不變,浸出時間對金浸出率的影響如圖3所示。由圖3所示,初始階段,隨著浸出時間增加,金浸出率增加;浸出時間大于120 min后,金浸出率基本保持不變。在0~30 min范圍內,金浸出速率較快,這表明浸金劑對金的絡合能力強,只需較短的時間即可達到浸出終點。選擇浸出時間120 min,此時金浸出率可達到35.16%。

圖3 浸出時間對金浸出率的影響
2.1.3 浸出pH值試驗
浸出時間120 min,其他條件不變,浸出pH值對金浸出率的影響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首先隨著浸出pH值增加,金浸出率逐步提高;浸出pH值為11.0時浸出率達到最高,為65.38%;pH值大于11.0后,金浸出率有所降低。后續試驗選擇浸出液pH值為11.0。

圖4 浸出pH值對金浸出率的影響
2.1.4 浸出液固比試驗
浸出pH=11.0,其他條件不變,浸出液固比對金浸出率的影響如圖5所示。由圖5可以看出,首先隨著浸出液固比增加,金浸出率隨之增加,液固比2.5∶1時金浸出率最高,為66.53%;浸出液固比大于2.5∶1后,金浸出率反而有所降低。后續試驗選擇浸出液固比為2.5∶1。

圖5 浸出液固比對金浸出率的影響
2.1.5 浸出溫度試驗
液固比2.5∶1,其他條件不變,浸出溫度對金浸出率的影響如圖6所示。由圖6可知,隨著浸出溫度升高,金浸出率并沒有明顯變化,表明浸出溫度對金浸出率影響不大。

圖6 浸出溫度對金浸出率的影響
2.1.6 直接浸出優化條件試驗
通過以上浸出條件試驗,確定Sandioss浸金劑直接浸出的優化工藝條件為:浸出劑用量1.5 kg/t,浸出時間120 min,浸出pH=11.0,液固比2.5∶1,室溫下浸出,此時硫酸渣中金浸出率為66.53%。
由直接浸出試驗結果可知,金浸出率較低,為此開展了氯化焙燒-浸出試驗。先對硫酸渣進行氯化焙燒預處理,再按直接浸出試驗得到的優化條件浸出。
2.2.1 氯化鈉用量試驗
氯化鈉用量是影響氯化焙燒的重要因素,氯化鈉用量過低會導致金氯化反應不完全,用量過高會導致成本增加。氯化焙燒溫度700℃、焙燒60 min,所得焙燒渣在液固比2.5∶1、攪拌速度400 r/min、pH=11.0、浸金劑用量1.5 kg/t、室溫下浸出120 min,氯化鈉用量對金浸出率的影響如圖7所示。由圖7可知,隨著氯化鈉用量增加,金浸出率隨之增加,氯化鈉用量6%時金浸出率65.08%;氯化鈉用量大于6%后,金浸出率開始降低。氯化鈉用量過高可能會導致金屬氯化物大量聚集黏結,降低金浸出效率。后續試驗選擇焙燒過程氯化鈉用量為6%。

圖7 焙燒氯化鈉用量對金浸出率的影響
2.2.2 焙燒溫度試驗
氯化鈉用量6%,其他條件不變,焙燒溫度對金浸出率的影響如圖8所示。由圖8可知,焙燒溫度對金的浸出效果有顯著影響,特別是焙燒溫度從800℃升高到1 000℃時,金浸出率有較大提高,1 000℃時金浸出率最大,達到78.59%;隨后繼續升高焙燒溫度,金浸出率基本保持不變。確定適宜的焙燒溫度為1 000℃。

圖8 焙燒溫度對金浸出率的影響
2.2.3 焙燒時間的影響
焙燒溫度1 000℃,其他條件不變,焙燒時間對金浸出率的影響如圖9所示。由圖9可知,隨著焙燒時間增加,金浸出率隨之增加,焙燒時間60 min時金浸出率為76.42%;延長焙燒時間到90 min,浸出率沒有明顯變化;繼續延長焙燒時間,浸出率開始下降。焙燒時間過短,金屬氯化反應及硫的氧化揮發不完全,金不能充分暴露;焙燒時間過長,燒渣中的Fe2O3會結塊并對金進行二次包裹,降低金浸出率。適宜的焙燒時間為60 min。

圖9 焙燒時間對金浸出率的影響
2.2.4 氯化焙燒-浸出綜合試驗
氯化焙燒優化條件為:氯化鈉用量6%、焙燒溫度1 000℃、焙燒時間60 min。在該優化條件下所得焙燒渣經液固比2.5∶1、攪拌速度400 r/min、pH=11.0、浸金劑用量1.5 kg/t、室溫下浸出120 min,金浸出率可達
78.59%。
分別對硫酸渣原樣、氯化焙燒優化條件下制得的焙燒渣及焙燒后浸出渣進行了FESEM-EDS掃描,結果如圖10~11和表3所示。

表3 各階段硫酸渣元素含量分析結果(質量分數) %

圖10 樣品FESEM掃描形貌圖
由圖10可以看出,硫酸渣原樣中礦物結合緊密,表面粗糙,表面形狀較不規律;經氯化焙燒后,焙燒渣表面形態光滑,礦物孔隙明顯增大、結構疏松多孔,表面形狀較規律,這可能是焙燒過程生成的鈉鹽是一種膨松劑,使礦物顆粒疏松多孔;浸出渣表面呈現長條狀、細粒狀、塊狀等不規則形態。
結合圖11和表3可以看出,氯化焙燒后礦樣中硫、硅元素有一定程度富集,硫元素原子分數減小,表明在焙燒過程中部分硫元素以SO2形式脫除;浸出后硫元素含量增大,且占比變高,原因是浸金劑自身含硫,焙燒礦浸出之后,部分硫以硫酸鹽形式轉移到了浸出渣中,浸出渣產率降低也導致硫元素占比變大。氯化焙燒渣浸出前后氯元素含量從2.34%降到0.12%,表明焙燒過程形成的金屬氯化物大部分溶解到了浸出液中。

圖11 樣品FESEM-EDS掃描元素分布圖
1)硫酸渣含金0.815 g/t,屬于低品位含金硫酸渣。金直接浸出結果表明,在浸金劑用量1.5 kg/t、室溫下浸出120 min、溶出液pH=11、液固比2.5∶1的優化條件下,硫酸渣中金浸出率為66.53%。
2)氯化鈉焙燒預處理試驗結果表明,在氯化鈉用量6%、焙燒溫度1 000℃下焙燒60 min,所得焙燒渣在優化浸出條件下浸出,金浸出率可達78.59%。
3)FESEM-EDS分析表明,氯化焙燒改變了硫酸渣礦物顆粒表面形貌,使礦石變得疏松多孔,金從包裹體中暴露出來,促進浸金劑與金的接觸,提高了金的浸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