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瑜瑾/文
從歷史文獻資料記載看,清至民國時期,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原懷柔縣、瞻化縣),一直存在一股民間勢力,藏語稱為“夾壩”,漢語即是強盜,搶劫行為,政府屢禁不止。因此本文以新龍藏族群眾的搶劫行為為切入點,查找有關歷史文獻資料,探究此股民間勢力變化的過程,分析新龍藏族群眾搶劫行為屢禁不止的維持機制,以及歷代政權打破這些維持機制的過程與治理過程,從而對此現象背后進行深層次解讀后得出結論,對于研究藏族社會歷史與文化變遷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縣,是當時入藏的交通要道。因此,歷代中央政府十分重視此地,明朝時政府便在此處設立土官??滴跛氖荒辏?702年),新龍藏族聚集區民風彪悍,以劫掠為榮,又因其所處為川藏南、北兩路交通要道,故常有“夾壩”劫掠過往商人以及軍隊物資。雍正六年(1728年),因為新龍地區“夾壩”劫掠,清廷曾派兵鎮壓并誘殺其首領。雖然此次戰爭清廷獲勝,但是“夾壩”問題并未徹底解決。民國時期,‘夾壩”問題夾雜各種政權與地方割據力量愈演愈烈。最后,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通過中央人民政府頒布的有效政策法規,新龍藏族聚集區“夾壩”問題終于得到解決。之所以選擇清至民國這段時間,是因為查閱的相關資料主要集中在這個時期,并不是歷史上只在這段時間發生。因為資料記載有限,故在此對清至民國“夾壩”活動最為強烈的時期進行分析。
“夾壩”一詞在許多文獻史料中出現過。比如《清史稿·慶復傳》中稱,“郭羅克土番處青海界上,地寒不能畜牧,屢出為“夾壩”,“夾壩”,華言盜也”。此處的“夾壩”相當于漢語中的強盜?!堕單⒉萏霉P記》中也對“夾壩”進行了注釋,認為“西番以劫盜為夾壩,此處的“夾壩”為盜。后來也對“夾壩”進行了考究,認為“夾壩”是藏語的音譯,是指強盜。張怡主編的《藏漢大辭典》中,“夾壩”為“強盜”,劫掠財物者。可見,“夾壩”在文獻中的解釋大體一致,與強盜、劫掠財物者、搶劫者聯系在一起。對于“夾壩”,新龍藏族群眾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一些藏族群眾認為,“夾壩”就是搶東西的人,對應著文獻中的“強盜”“劫掠財物者”。此外,從搶劫者的搶劫方式來看,他們大多以刀、槍支為武器實施暴力搶劫,甚至傷人性命。因此,“夾壩”實則是以刀、槍為武器的暴力搶劫者。
在清末民國這段時間里,此類事件一直持續在發生??梢哉f,新龍藏族群眾搶劫并不是個體的蓄意或突發行為,而是一種存在于一個具體時間段內的暴力民風行為。在暴力民風的環境下,搶劫事件一幕一幕地上演。其實不難看出搶劫是某些游牧群體歷史上一種比較普遍的行為,同時也成為政府治理邊疆的“頑疾”。
根據歷史文獻資料的記載,新龍藏族群眾搶劫的對象可以分為六大類。(1)官兵及公職人員。新龍地處南北兩條通藏大道之間,故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常有駐藏大臣以及來往官員被搶劫。(2)寺廟。寺廟在藏族地區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經濟體,它涉及平時百姓的捐贈,也有高利貸、房屋放租等方面的收入,也擁有自身的草場、牛羊等。但是寺廟也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因此一般搶劫很難。(3)商隊與行商之人。來往商隊人數多,一般都會攜帶牛羊,必需的一些生活物資。因此,如果可以搶劫到商隊,本身來說都是一種極大地補充。(4)郵運與郵差。新鄉地區海拔高、氣候復雜,交通極為不便。因此,西康省政府與縣政府的許多公文往來、消息傳達曾一度主要依靠郵運。但是來往信件與公文也屢次被劫,造成通信困難。(5)牛廠。牛場有牦牛,馬羊等牲畜,可以滿足日常的肉類需求,如果拿去買賣,一匹好馬相當于四頭牦牛的價格。又因為草場一般面積大,利于搶劫后逃脫,因此,草場也是搶劫對象之一。(6)普通民眾,漢族與藏族來往的的普通民眾也會遇到搶劫。
“夾壩”的維持機制之一是民情。新龍,藏語是“梁茹”,意思是林間的河谷。從地形、地勢看,新龍縣處于川西北高原橫斷山區,地勢由北向東、向南傾斜。它好比一把利劍,在崇山峻嶺之中切出了一道深陷的河谷,形成典型的“兩山夾一川”。因為地形條件不利且地勢險峻,車船不通,因此導致交通不便,交通工具主要使用苦力與畜力。對于常年生活在高冷地區的新龍藏區群眾來說,經常會遇到大風、干旱、大雪、霜凍、病蟲害、森林火災等自然災害,這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大部分藏族聚集區農牧民會受到自然影響,導致生計不足,生活艱難。其次,習慣法是其維持機制之二,作為新龍藏族群眾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一部分,傳統習慣法調節,維持著藏族群眾社會的秩序,在藏族群眾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民族歷來并非是在國家或者皇權的統治范圍內,即便在其統治范圍內,其法律也并沒有深入覆蓋與被遵從。對秩序的需求是人類的普遍需求,即便沒有國家法,地方社會也存在一套人類交往體系,即習慣法,它起到了規范民間生活的作用。最后,政權影響是其維持機制之三。對于新龍藏族聚居區的“夾壩”而言,他們持續搶劫與新龍,康區甚至全國的政治局勢有較大的關聯。不僅不同黨派卷入新龍之爭,而且新龍內部的你爭我奪異常復雜。事實上,你爭我奪的區域政治生態使得新龍藏族聚居區的生存政治環境更加惡劣、影響著新龍藏族聚居區搶劫的強烈程度,在此種政治生態下“夾壩”承擔了多種主體角色。民國時期康區的許多戰事,西藏地區政府與內地政權均涉入其中。不止內地政權,后來還有英帝國,日本等國外軍事力量的加入,比如在“民七事件”與“大白事件”中,英國人的野心暴露無遺。
“夾壩”橫行、搶劫頻發影響商旅正常的通行,破壞了地方的生產生活秩序,影響了政權對邊疆地區的統治。對此,清政府、國民政府及瞻化縣人民政府采取各種手段對“夾壩”進行治理,試圖打破“夾壩”的維持機制,重建地方社會秩序。對此,不同時期各政府采取的措施也不盡相同。
新龍藏族群眾的頻頻搶劫嚴重威脅了清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統治。為此,清政府聯合當地吐司以及藏軍聯合圍剿,不惜多次發動軍事行動力圖對搶劫者進行法辦,然而,清政府使用武力鎮壓的方式并沒有取得成功,搶劫行為仍在繼續,對于清政府來說,“夾壩”問題成為一塊燙手的山芋。后來,清政府讓達賴喇嘛管理新龍地區之后,設立民官與僧官,派兵駐扎與安撫。清政府期望可以達到“以藏治藏”的效果,可惜,還是事與愿違。藏族管理者剝削藏族群眾,引起了當地藏族群眾的嚴重不滿。光緒十五年(1889年)新龍地區爆發了反對藏官的武裝起義,雖然在清軍鎮壓下很快又被平息了,但是清政府的多次軍事行動反向增強了當地強悍、好武之風。因此,清政府利用“王法”鎮壓,始終還是鞭長莫及,以軍事鎮壓來應對新龍之搶劫注定會失敗。
歷史將新龍地區的搶劫問題留給了國民政府,國民政府治理時,頒布了專門針對“夾壩”的法律,希望用“厲法”來規范當地的社會秩序。比如,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上,“搶劫”成為危害社會的頑疾,所以一律處以極刑。也有實施其他的措施:對于交通要道加強了控制;加強了對槍支的管理;加強了對村落以及外來人員進入境控制等。一方面推行法制化建設,另一方面對搶劫進行軍事威脅,但是,從所起的作用與實施效果來看,還是失敗了。由于當地警兵力量薄弱,擔心遭到搶劫者的武力反抗,以及引發社會動蕩,因此法律控制具有嚴重的被動性。所以,當局也未能從根本上消除新龍地方的搶劫。
隨著歷史車輪的向前推進,瞻化縣人民政府的成立,新龍藏族群眾的搶劫在新的政策下越來越少。這一過程中,同時也是新龍地區移風易俗的過程。如西康省藏族自治州第一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了《加強民族團結的決議》,通過民主改革,重新分配土地與牧地,消滅剝削,解放并安置農奴,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通過“政治贖買”等手段,國家法治建設進一步發展,起草的相關文件與綱領,頒布了對槍支的管理規定,控制了地方搶劫、殺人之勢。從總體上規定了解決地方搶劫,械斗,仇殺等案件的原則。隨著這些政策的推行,使得整個新龍藏族聚集區的改革勢在必行。新龍藏族聚集地區得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客觀上也加強了縣人民政府對新龍藏族聚集地區的管理,這樣就達到了一個互利與共贏的局面。新的政權平穩交接,對維持地方社會秩序的安定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管理意義重大。
如果想要徹底消除“夾壩”,還是應該從當地民情的角度出發,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歷史背景,從政策優待、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進行多方面感化。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同時期中央政權的治理與建設中,此股搶劫民風終于在瞻化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得到制止??梢?,在民族地區治理中,政府決策利弊有多重要。而政府還是應該從尊重民族習慣的角度出發,結合當地具體情況,經濟以及交通各方面因素,正確分析與決策后,做出更加有利于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對解決問題提供最直接的幫助,并讓政府頒布的政策法規盡可能得到當地人民的擁護,同時維護一方安寧與穩定。因此,在這種尊重民族習慣、宗教習慣的思維指引之下,促進當地民族地區社會發展進步都會有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
放眼在少數民族地區治理中,重中之重就是依法來治理。在每一個行之有效的政策出臺之后就馬上將其用法令的形式固定下來,以便于后世遵循,也讓地方能夠長治久安。只有堅持依法治國,大力推進和完善少數民族地區法治建設,才能更好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建設。瞻化縣人民政府成立后,為了利于新龍藏族聚集區的統治,采用各種益于加強民族團結的手段,加強其法治建設,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新刑法的頒布與實施,讓法律知識得到大力普及,讓民眾認識到搶劫是違法犯罪行為。搶劫者的成本大大提高后,可以促使當地群眾互相尊重,互相退讓,互相幫助的正氣養成,而今日所提倡的依法治國,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以期達到讓新龍藏族聚集地區與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實現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人民生活幸福。
新龍地區“夾壩”問題的發生,追根溯源,還是因為民情、地區習慣法與地方各種勢力的參雜,因此才會屢禁不止。只有充分的了解“夾壩”問題,解決了當地藏族群眾的生計、信仰與習俗各方面問題,以及不同群體的利益關系,預想頒布的政策法令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等。從“夾壩”問題本身尋找到突破口,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并在此基礎上對于問題進行分析,再依托法律和相關制度對其進行引導和管理;那么,對于促進新龍藏族聚集區以及其他民族地區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對中國歷史上藏族地方社會的暴力民風——搶劫而言,由于時間、地域、暴力主體、具體歷史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形成新龍藏族聚居區的特色的搶劫民風。因此,要對此種特殊的暴力民風進行解讀,要呈現它的原型,就必須聚焦于某一特定的時空范圍,依托文獻與田野材料,走進歷史場景中去,進行綜合分析。得益于所搜集的相關資料,本文章對清末民國這一時期以來新龍藏族聚居區搶劫之風的維持機制進行了剖析,分析出了藏族社會歷史背景下為什么會發生搶劫?搶劫為何會持續下去而屢禁不止?通過分析維持搶劫的三方面維持機制,最終總結出了搶劫發生起因是與民情、民族習慣法、以及當地政權影響等因素密切相關。對歷代政府管理新龍藏族聚集區“夾壩”問題進行了梳理,作者也從歷代政府治理“夾壩”問題中得到啟示,必須要尊重民族習慣,堅持做到依法治國,從“夾壩”發生的問題本身出發,想民所想,本著一切為了人民的原則,真正做到安定人心的效果。而前文中提到,自瞻化縣人民政府成立之后,對新龍藏族聚集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手段,并且加強了新龍藏族聚集地區的法治建設,這些措施對于維護民族團結,地方統治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日后進行藏族地區以及少數民族地區歷史文化研究同時也具有深遠的影響?!?/p>
引用
[1] 趙爾巽.清史稿(點校本)[M].中華書局,1976.
[2] 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M].呼和浩特:內蒙古出版社,2008:223.
[3] 彭向前.胡語考釋四則[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23-125.
[4] 張怡蓀.藏漢大辭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872.
[5] 羅波.新龍“夾壩”歷史與文化解讀[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6:20.
[6] 馬越.三十年來清代瞻對事件研究綜述[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