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文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化建設也逐漸受到重視,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蘊含著歷史發展軌跡和本質因素的整合,具有巨大的價值。本文從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因素入手,探討中外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建立何種保護模式,希望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提供參考。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一些西方國家大力宣傳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實施單邊主義文化,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發展構成嚴重威脅。國際社會高度重視保護不同的傳統文化,維護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不僅能充分滿足國家和民族的發展要求,也是促進國際交流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可靠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數千年積淀的精華,是一種生動體現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方式。如今,我們大力提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在這些價值中,如果去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化、歷史、社會、教育以及一系列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依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狀態將會是一種藝術形式,其藝術價值體現在其民族的藝術精神中,對現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因此,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其藝術價值不容忽視,它包含了豐富的創新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歷史發展的有效見證,也是一種寶貴的、無價的文化資源。有效保護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民間表演藝術;雕刻、編織、刺繡、鍛造等民間工藝品及相關工藝品;民間活動,由普通大眾代代相傳的儀式和節日,以及關于自然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長期流傳的神話、故事、傳說、歌謠等口頭文學,以及與上述形式相關的文化遺址。中外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看起來很不同,但都是源于人類生產生活,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的創造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從物質層面的實踐需要和精神層面的審美意志兩個方面進行思考和實踐。以民間手工藝品為例,由于作為民間手工藝品成果的物品具有視覺的、有形的實體形象和一定的空間位置,它必然具有形、線、色等諸多審美元素。這就使我們的祖先在創造最初的民間工藝品時,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追求“賞心悅目”的意識。這種直接、簡單、不加修飾的審美原始主義,使審美參與民間手工藝的價值創造。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最能代表一個國家草根品格的傳統文化,也最能代表一個國家的審美習慣和一個民族的審美情趣。經過時間的洗禮,民族藝術的精髓得以保存,這是其藝術價值的核心。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中外民族藝術審美心理的凝聚,也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由于歷史原因,近年來才開始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經濟價值也只是近幾年才引起人們的關注。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開發還面臨著以下困難:
2.1.1 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缺乏產業鏈
至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發展,盡管國家確實做了很多工作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總的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發展尚未形成一條產業鏈,僅是一個非常松散的“個人發展”狀態。中國缺乏相關經濟價值開發的成功案例,因此,絕大多數感興趣的企業更多的是持觀望態度,他們的投資也抱著垂釣心態,而不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產業來發展其經濟價值。因此,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中仍缺乏一種商業化發展的思維模式。
2.1.2 傳承機制不完善
雖然我國通過補貼的方式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但從整體上看,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仍面臨著失傳的現狀。一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技藝感興趣的年輕人很少,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生活條件并不理想,這使得有興趣的年輕人很難下定決心去學習。因此,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技藝面臨著滅絕的可能性。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發展的現狀也是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難以傳承的原因。
2.1.3 產品宣傳力度不足
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主要通過直銷或電子商務銷售。這種銷售模式一方面導致銷售數量少,另一方面也限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我們的消費者不是不愿意購買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而是不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就像“章丘鐵鍋”,在《舌尖上的中國》宣傳之后,突然變成了網上的網紅產品,銷量急劇上升,這說明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不是沒有市場需求,而是缺乏市場宣傳,消費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的信任度仍然很高。
2.1.4 缺乏品牌宣傳
至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目前注冊的品牌并不多。很多人只注重文化的傳承,而不太注重相關文化產品的品牌建設。我們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可能會在互聯網上流行一段時間,但沒有品牌保護的產品很快會被大量的山寨產品模仿,破壞品牌的聲譽,最終導致產品不僅不被消費者認可,還被打上山寨產品的烙印。
外國與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相比,保護中一些不足的理論和措施也在過程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嚴格按照科學合理的方法進行改變,避免在保護理論和標準上固化行為,并結合時代發展,面對挑戰。外國結合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沒有建立健全的保護機制。在具體保護工作的實施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域化的研究工作還沒有做詳細的工作。大多數工作都是按照固定的路線和標準進行,盲目追求統一,導致表面上以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理論缺陷和實踐不足,這不利于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和進步。(2)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相關制度的合理完善和創新。外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不能適應當前時代的挑戰。因此,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從自身創新方面不斷完善思路,注重整體理念,做好工作安排,不斷取得更好的成果,促進國家進步。
中外在非物質文化保護過程中,傳承主體是非常重要的。誰傳承,傳承人的意識和行為將影響傳承的效果,從概念上講,傳承者主要指政府、相關機構、商界人士、媒體人士、學者和個人。多元力量、多元主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共同主體,相關的群體和個人可以稱為傳承者,可以說,傳承者廣泛分布在各個層次和領域。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需要社會各界的力量,因此也可以依靠不同的主體來構建保護模式。本文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模式進行了如下分類,希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所借鑒。
政府是任何社交活動的重要指南。因此,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中,也可以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保護模式。主要是由地方文化管理部門成立或分離專門組織,對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實行分級管理和分類管理,穩步開展保護工作。同時,該組織還可以吸收來自各行各業的學者和媒體人士。成員的多樣性和政府機構的正確領導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價值和傳承路徑更加清晰,有助于提高地方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
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只有上升到國家層面、政策層面和法律層面,人們才能給予足夠的重視。因此,本文認為從法律法規完善的角度也可以促進傳承效應。我們可以不斷完善我國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法規,然后從安全的角度監督法律法規的實施。嚴格處理不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行為和制度,規范具有國家強制性特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從而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民間。如果我們用人民的自由和自治來保護和發展,效果會更加突出。特別是對于那些依托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保護模式的效果會更好。
中外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歸根到底還是文化建設。因此,如何更好地實現傳承價值,必須通過與文化產業的密切合作來檢驗。
中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歸根結底還是要靠人才,人才是傳承的主體,也是決定傳承作用的載體。因此,本文認為一個好的傳承模式需要人才的支持。具體途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1)嚴格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專業和信仰的角度考察傳承人才,建立嚴格的人才培養機制;(2)與高校合作培養人才,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納入課程,讓大學生了解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和發展歷史,從而引導更多的人才融入傳承團隊,幫助彰顯傳承效果。
根據相關調查,中外許多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而無法得到有效地保護和搶救,處于瀕危滅絕的狀態。例如,早期收集的視頻和錄音被廢棄。同時,民族文化藝術檔案和地方文化藝術檔案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目前,在一些貧困國家地區,人們的溫飽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怎么會有多余的錢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呢?如果等到經濟條件好轉了再進行文化建設,就太遲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消失,無法有效傳承,損失是無法彌補的。因此,需要一定的資金和物質投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可靠的保障。國家設立相應的多種類型的專項資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給予補助。
中外從主觀的角度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絕大多數的工作實施都要從大局和長遠的角度來看待。要做好各方面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并從這兩個方面推動工作的高效完成,特別是在面對一系列的保護問題時,有必要從源頭上追根溯源,妥善處理。首先,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初始階段,應重視開展區域研究,明確哪些物質文化可以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哪些物質文化不能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并嚴格控制其程度和標準,并深入挖掘和了解,特別是對于不符合要求的現象,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案,從而為今后的工作進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認可。其次,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我們應該不斷地擴充和壯大我們自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員隊伍,加強工作人員個體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冷靜地應對復雜的保護任務,避免負面影響,為保護工作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肯定,積極提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的整體能力,進行科學鞏固。
就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本身而言,大部分的實施工作是比較復雜的,因此,要實現具體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的全面提高,就必須對多方位的工作內容進行適當的改革。(1)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要積極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確保法律法規的合理性,及時將不同工作對象和地區的異同,進行嚴格的核查和分析。既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確保不影響民族文化體系,促進民族文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制定和支持多種發展規劃路線和標準,嚴格執行,積極尋找工作中的漏洞,從而取得突出的成績。(2)加強保障體系建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保護中,要有效協調各項工作的安排,合理分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國的優秀文化,具有很高的傳承價值,因此,許多國家和地區越來越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本文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進行了分析,研究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體、客體和載體,并提出了幾種保護模式,希望給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帶來一定的借鑒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與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只有采取科學合理的保護策略,才能引導全民參與,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豐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承和發展提供準確的保障。■
引用
[1] 王建明,王樹斌,陳仕品.基于數字技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2011(8):49-51.
[2] 譚必勇,徐擁軍,張瑩.檔案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模式及實現策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21(2):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