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文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文化的交互頻率越來越高。一個地區的文化融合了當地各類實踐活動的經驗,體現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思想意識、行為制度和生活方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面向大學生開展語言文化培養過程中,我們注重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但與此同時,也希望大學生能夠以開放性的視角看待西方文化的發展。中西文化整合是文化交互與發展的大勢所趨,本文立足于這一視角下,結合當代大學生對中西文化的認知情況,探索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化素養的有效路徑,希望能夠為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經驗。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會發展水平迅速,各地區之間的文化交互與共享頻率逐漸加快。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文化的傳播已經突破了國與國之間的界限。對于大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的培養,我們注重提升其文化自信感,鼓勵其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感悟中華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但與此同時,也要關注中西文化的融合發展,在明確中西文化差異的前提下,進行文化的吸收和創新。在下文中,我們立足與中西文化整合的視野下,探討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化素養的有效策略,旨在為促進大學生語言文化水平的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步入21世紀以來,經濟飛速發展,信息化技術日益普及,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文化之間的交互也越來越激烈。我們不能否認,各國之間的文化是有差異的,很多時候也是無法相融的,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文化的整合才顯得更加可貴。中西文化的整合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部分文化會占據上風,率先適應新的文化環境,并對占據下方的文化進行吸收,再創新,久而久之,各國文化之間的相似性明顯提高,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壁壘被逐漸打破。
無論是對于中國文化還是對于西方文化,我們都應當以客觀的角度予以評價。文化不等于文明,文化中既包含著正面積極的內容,也包含著消極負面的內容。中西文化的整合為中西文化的交互與共享創造了有利的機會,文化與文化之間能夠在求同存異的大背景下獲得更好的發展。縱觀國內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人的繼承與發展,同時也與西方國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鑒與推崇有關。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有契合點,也有沖突性,文化的發展不僅需要在契合中共通,更需要在沖突中不斷進步。
文化與文化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差異,中西文化的整合從本質上來看,是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前提下,尋求文化共同發展、和諧共生的路徑。語言既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如今的漢語與英語之間已經形成了協同發展的態勢,其最直觀的體現就在于漢語中出現了許多“外來詞”,例如,三明治其實源于英語中的sandwich,夾克來源于英語中的jacket,巧克力來源于英語中的chocolate,迪斯科來源于英語中的disco…這些詞匯如今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詞匯,外來詞的引入為我們的日常表達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也豐富了漢語的語言空間。與此同時,漢語中的許多詞匯也豐富了英語的語言表達。例如,chow food源于中國的炒飯,Maotai源于中國的茅臺酒,Silk源于中國絲綢……語言的交互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雙方國家在文化層面上交流,也減少了人們在語言表達上存在的障礙。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中,文化的交互頻率較低,中西文化的整合看似已經成為了無法實現的事,究其原因,主要與各國之間相互隔絕有關。而如今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這種信息交互的壁壘被打破,信息化技術的覆蓋面越來越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與以往大不相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也日益緊密,中西文化在不斷互補中慢慢交融,促進了世界文化發展水平的進步。
在世界文化發展水平飛速進步的今天,學生作為新一代文化的傳承者,他們對中西文化認知和了解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文化的發展水平。為了充分了解大學生對中西文化的認知情況,我們在幾所大學中隨機抽取了一些大學生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了文化認知調查,得出的結論如下。
首先,在調查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時,只有不到80%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對中國古典文學作品有興趣或比較了解,其中,完整閱讀過四大名著書籍(《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的大學生僅有25%,有近70%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很少關注國學,有3%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對國學完全不了解,近85%的大學生在上大學后不會主動進行古詩詞的背誦。同時,我們在設置的問卷中增加了《道德經》《論語》等經典古代文學著作中的名句,但表示能夠完全理解名句內容的大學生僅有32%。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當代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可度較高,但在古典文學方面的積累程度和理解深度卻仍然有所欠缺。
其次,在了解大學生對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態度時,根據大學生所填寫的問卷的反饋,我們發現,大部分的大學生都有很強的文化自信,也認可高校在培養大學生的過程中開展與語言文化素養相關的課程。但對于如何提升大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這一問題,近70%的大學生希望能夠通過學校的課程、參加相關講座、閱讀文學作品達到提升語言文化素養的目的,僅有30%的大學生傾向于通過去往世界各國旅游、觀看電影等方式獲得語言文化素養的提升。由此我們可以推定,大學生對能夠在在校學習階段提升語言文化素養抱有較大的期望,他們希望能夠在學校的引領下積累更加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
最后,在了解大學生對于西方文化的認知態度時,80%以上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曾閱讀過外國的經典文化著作,近半數的大學生表示自己經常觀看外國影片,但僅有25%的大學生表示自己觀看外國影片是為了了解外國的文化,更多大學生希望能夠通過觀看國外影片和閱讀國外書籍獲得語言能力上的提升,約70%左右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對外國文化抱有較強的好奇心。而對于大學生獲取西方文化知識的途徑,大部分的大學生表示大學課堂和互聯網是最主要的途徑,廣播電視和課外閱讀也是不錯的選擇。
總的來說,大學生對中西文化的認知情況雖然與我們的預期有所差異,但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對西方文化的排斥感較低,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強烈的自信,這是非常值得認可的。
大學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大學生未來會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優秀人才,他們在學習和傳承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在創造和發展文化。提升大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有助于引領正確的文化方向,弘揚和倡導正確的文化價值取向。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充分認識到,身處于中西文化整合視野下,提升大學生語言文化素養既要有所側重,又要有所平衡,既要注重短期內的培養成果,又要樹立長期開展文化教育的決心。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升大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
大學生語言文化素養的提升是難以一蹴而就的,與其讓大學生被動的參與到語言文化素養的培養中,倒不如從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著手,讓大學生能夠主動接受語言文化知識的滲透。我們這里提及的大學生的文化自覺不局限于某個單一方面,而是希望大學生能夠在充分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有針對性地對文化進行繼承和發展。同時,也希望大學生能夠主動打開文化知識的一扇窗,學習來自西方的優秀文化,并立足于客觀的角度上對文化進行借鑒和批判。就目前情況來看,大學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加注重能夠培養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兼備的人才,盡管許多高校已經意識到了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性,但在日常教學工作的開展中,卻較少體現人文關懷,直接導致了大學生文化自覺性的降低。
通過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性,能夠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大學生文化素養的進步。面向大學生開展語言文化知識教學,其實就是為了讓大學生能夠擁有較強的文化自覺意識,從而主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其文化自信感,樹立強烈的文化信心。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引導大學生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希望大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西方文化,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自身的傳承與發展和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積聚更加充足的力量。同時將自身所掌握的優秀傳統文化傳遞給世界,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語言的發展會受到各式各樣的因素的影響,而文化對其產生的影響是最為直觀的。中西文化整合要求我們能夠不斷提升文化交流意識,促進語言文化素養的提高,因此,必須突破傳統文化教學模式的桎梏,離開舒適圈,開拓與時俱進的教學渠道,形成與時代發展需求更相契合的優質教學理念。在語言知識的教授中滲透文化內容,將語言視為文化的載體,將語言看做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以文化滲透帶動語言教學。舉例來說,在進行英語學科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大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交際方式、禮儀規范等,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英語學科的理解深度,同時也讓大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加多元化的文化知識。結合當前階段大學教育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盡管目前在許多高校中都已經專門開設了與人文教育相關的課程,但在具體進行教學時,卻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遞,教師照本宣科的講解,很多學生在上課之后才發現課程的內容與預想天差地別。真正的人文教育不局限于課本中,也不局限于文化領域,而是需要將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有機結合在一起,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感悟人文風貌。
高校的課程設置要為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負責,因此我們提倡能夠更多的考慮市場的用人需求,堅持以人才為培養導向,但在課程體系的建立方面,可以與中西文化接軌,便于大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著手,了解不同領域的文化內容。語言文化的培養不能只針對文學類和語言類專業的學生進行,學習其他專業的學生可以從專業課程的發展進程著手,培養自身對語言文化的學習興趣,激發大學生的文化共鳴。
中西文化整合視野下學生語言文化素養的提升未必一定要在課堂上進行,建議能夠采取多種不同的語言文化培養方式,助力大學生語言文化素養的全方位提升。具體來說,首先,高校可以積極主動的邀請語言文化領域的優秀人才,將更多的中西方語言文化知識以講座、分享會等方式傳遞給廣大學生,讓學生看到語言文化的多面性,感受不同類型語言文化的獨特魅力。其次,高校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學生參與與中西方語言文化相關的競賽活動,例如演講比賽、寫作比賽等,相對于傳統的語言文化教學方式而言,競賽式的教學模式更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引導大學生養成語言文化知識積累的好習慣,更深層次體悟中西方語言文化知識的魅力。其三,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語言文化知識滲透方法。
在上文中,我們曾提及,通過面向廣大大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認知的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大學生除了對于在課堂上學習語言文化知識抱有較大的期待之外,也希望能夠通過其他的途徑實現文化素養的提升。尤其是在計算機網絡技術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大學生能夠在網絡平臺上獲得更多有價值的語言文化知識資源,這意味著語言文化素養的培養早已不局限于課堂之上。舉例來說,相關課程的教師可以將富有語言文化價值的中西方影片分享給學生,學生可以通過在課余時間觀看這些影片,獲得精神層面上的放松,同時加深對于中國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深度,在對比中感悟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差異。值得注意的是,從中西文化整合的視角出發,并不是為了讓大學生將學習的視角從中國文化領域轉向西方文化領域,養成崇洋媚外的思想,而是希望大學生能夠擴大語言文化知識的汲取范圍,學習各國文化的精髓,獲得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同時形成對與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綜上所述,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發展相輔相成,二者看似并無直接的關聯,但實際上也不存在明確的界限。我們不能否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文化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矛盾。但這些矛盾并非是不可調節的。培養大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要求我們能夠擴大大學生的文化知識獲取視角,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突破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束縛,運用多種語言文化培養渠道,變被動的學習知識為主動的自我提升,在適應中西文化整合發展的趨勢的同時,實現中西語言文化的和諧共處,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優質人才。■
引用
[1] 孟祥輝.高校綜合英語教材詞匯練習所涉及的詞匯知識探究[J].海外英語(上),2018(1):35-37.
[2] 孟祥輝.重新定義文化特定詞匯:對外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海外英語(上),2016(6):93-94+101.
[3] 程若鶯,蔣樹青,陳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五年制高職護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21(11):43-45.
[4] 肖亦聰.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現狀與對策初探[J].海峽科學.2019(4):76-78.
[5] 李威.大學生人文情懷教育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6.
[6] 王妮,王海軍.“雙創”教育背景下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研究:基于輔導員的視角[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4):168-169.
[7] 谷君偉.當代大學生道德人格培養問題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6.
[8] 王磊.大學生進取精神培育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