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明玥
微博上有個熱門問題:在什么節點上,你對伴侶的不滿會到達頂峰,會覺得與之結婚可能是個錯誤?
網友的回答五花八門,但如果我們去觀察總結,就會發現這一不滿爆發的瞬間多半是我們自己的身心能量幾乎耗盡之時,而對方下意識的一絲抱怨、冷淡、麻木,就像點燃情緒炸藥包的導火索,將我們瞬間引爆。
比如,妻子回家傾訴工作上的委屈,聲稱在晉升上受到某種隱形的、不公平的待遇,而這種微妙的不公又難以找到回擊的證據,導致她情緒很差。丈夫聽了卻十分理性地分析說:“晉升又不光看專業能力,也要看處事的圓融程度,還有情緒管控能力。你這種烏云和陽光都寫在臉上的人,還是安生地當個老百姓比較好。”妻子氣得摔門而去,丈夫覺得此人一下變成了活火山,更覺得“孺子不可教”——我說的話有理有據,分析問題抽絲剝繭,哪一點講錯了?
朋友圈中,一位與妻子相濡以沫二十年的模范丈夫,總結過他與妻子的相處之道:“一起生活久了,最重要的是要有敏銳的覺察力。對方下班一進門,你就明白她一天消耗下來‘電能’還剩多少。若是她滿臉焦躁、沮喪、忐忑、憤怒,說明‘電能’已經少得快要報警了。應對這種局面只有兩個辦法,第一,立刻開啟節電模式;第二,趕緊充電。”
開啟節電模式就是把吵吵嚷嚷的孩子勸開,將孩子不如意的成績單和作業先收起來,把凌亂的屋子收拾好。這就像在手機電量不足時,把幾個高耗電軟件都關掉,避免伴侶身心缺電的預警一下子變成紅色。
接著,好的伴侶就會充當對方的“充電寶”。大家都知道,充電寶要起作用,接口一定要匹配。因此,最忌一開口就給對方講道理,居高臨下分析對方哪里做錯了。我們首先要照顧對方的情緒,與對方迅速共情。之后,再將自己寬容大度的處事態度與四兩撥千斤的策略源源不斷地輸送給對方。這樣,對方的身心能量逐漸增長,耐心、理智、換位思考能力才會一步步回到身上,及至此時,再直言不諱地講道理,對方才能聽得進去。
家庭里的矛盾,無論是對管教孩子有不同的看法,還是應對職場不公有不同觀點,抑或是對家務分配攢了一肚子意見,都可以用這種三步走的方式來解決。如此一來,你就能在伴侶眼中變成難能可貴的“充電寶愛人”,伴侶的沮喪、憤懣、不安就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要知道,這種充滿理解、承托與領會的交流,最終能觸碰到人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減少人的孤獨與堅硬。于是,這種交流最終會像地熱溫泉一樣,融化冬日堅冰,讓一池早春之水活起來,導向連結和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