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艷玲
【案例】
老王一生未婚,無兒無女,父母和兄弟姐妹也早已去世。小王是老王的侄子。
2013年,隨著老王年歲漸長,小王把叔叔接來同住,照顧生活起居。2019年12月,老王不幸出車禍身亡,小王在料理完叔叔的喪葬事宜后,將肇事方訴至法院,要求被告賠償死亡賠償金、喪葬費等損失。
訴訟中,被告對喪葬費用不持異議,但關于死亡賠償金,被告認為小王只是老王的侄兒,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和相關司法解釋,侄兒不屬于民法意義上的近親屬范疇,也無權主張死亡賠償金,一審法院支持了這一主張。
小王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認為,死亡賠償金本質上是對收入損失的財產損害賠償,可以參照遺產分配規則處理,小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所規定的適格的代位繼承人,在本案中有權主張死亡賠償金,據此作出改判。
【法律解讀】
根據司法解釋,在侵權案件受害人死亡的情況下,受害人的近親屬是賠償權利人,有權主張死亡賠償金。而在我國民法上,立法規定近親屬的范圍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也就是通常理解的三代以內直系親屬。據此,侄兒確實不在近親屬的范疇,似乎無權主張死亡賠償金。然而,我國對死亡賠償金采取“繼承喪失說”,其本質上是對逝者收入損失的財產損失賠償,應當盡可能在可以繼承被侵權人遺產的親屬中流轉,從這個角度來說,死亡賠償金雖然不屬于遺產,但是可以參照遺產分配處理規則。
小王雖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近親屬,但已經屬于《民法典》所規定的代位繼承人。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就規定了代位繼承制度,當時將代位繼承權主體限制在被繼承人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范圍內,通常情況是子女先于父母去世的,孫子女代位繼承。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民法典》與時俱進,將代位繼承權主體擴大至被繼承人兄弟姐妹的子女,也就是說,當逝者的兄弟姐妹先去世、而逝者又沒有第一順位的繼承人(父母、配偶、子女)時,兄弟姐妹的孩子可以代位繼承。這樣不僅保障了私有財產在家族中傳承,對倡導鼓勵侄甥對無父母、配偶、子女的叔伯姑姨舅等長輩多盡贍養義務也具有積極意義。
本案中的小王照顧叔叔老王多年,為叔叔養老送終,已經產生了相當的經濟牽連和情感依賴關系,屬于法定的代位繼承人。據此,二審法院改判認定小王有權向侵權人主張死亡賠償金,體現了情理法的有機統一。在《民法典》已經修改代位繼承制度、擴大代位繼承人范圍的情況下,人身損害司法解釋尚未作出修改,死亡賠償金的主體仍限于“近親屬”,這有待將來的立法進一步完善。本案中,二審法院沒有拘泥于現行司法解釋規定的死亡賠償金賠償權利人范圍,而是通過類推適用《民法典》第1128條的代位繼承規定,體現了盡量促使財產權益在家族內部流轉的民法精神,也使得殘疾賠償金和死亡賠償金的社會效果趨于一致,符合中國社會基本倫理道德認知和公平正義的司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