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云
現代漢語中,“不”和“沒(有)”常表否定含義,二者在語用上區別明顯。“不”一般表示對動作或狀態性質的否定,常用于動詞和形容詞之前,“沒(有)”一般表示對動作或事物的否定,常用于動詞和名詞之前。此外,“不”和“沒(有)”還存在大量表非否定意義的現象。這種現象較為復雜,學界對此看法不一。著名學者有呂叔湘、石毓智、江藍生等,這里采取石毓智(2001)“羨余否定”的說法。本文將主要分析“不”“沒(有)”與動詞和數量詞搭配時的羨余否定現象。
1.“不”
(1)你不就是小明嘛。 你就是小明。
(2)你不都知道嘛。 你都知道。
(3)這不不算數嘛。 這不算數。
(4)你不就是小明嗎? 你就是小明。
(5)你不都知道嗎? 你都知道。
(6)這不不算數嗎? 這不算數。
漢語中“不”與動詞組合的羨余否定多為“不+(副詞)+動詞+語氣助詞”結構,如例(1)—(6)。為什么在此結構中“不”不表示否定意義呢?
徐晶凝(2000)指出,漢語語氣表達方式主要有語調、語氣助詞和句法格式等。其中,語調是語氣在語音上的表達,一般只表現在口語中。而語氣助詞是詞匯上的表達,句法格式是語法上的表達,在口語和書面語中均可表現,所以“不”與動詞組合出現羨余否定情況主要與語氣助詞、句法格式等在書面語中表示出來的語氣表達方式有關。
在該結構中,語氣助詞有“嘛”和“嗎”兩種,表示兩種不同的語氣。要搞清楚句尾語氣詞對該結構意義的影響,首先要搞清楚語氣助詞“嘛”和“嗎”的區別。杜建鑫(2011)指出,“嘛”和“嗎”是同音同源的兩個語氣詞,但兩者有根本的區別,有各自的使用范圍?!奥铩笨梢员硎虑楸驹撊绱嘶蚶碛娠@而易見,用在分句句末或陳述句句末,“嗎”可以表質問、責備語氣,用于反問句。馬建忠《馬氏文通》第一次將語氣詞從虛詞中獨立出來,稱其為“助字”。后又將語氣詞分為“傳信”和“傳疑”兩類,“傳信”是指說話人傳達的內容是確信的,“傳疑”是指說話人傳達的內容是不確信的、有疑問的。所以,語氣詞“嘛”是表確信語氣的,“嗎”是表疑問語氣的。
在“不+(副詞)+動詞+語氣助詞‘嘛’”結構中,如例(1)—(3),“不”之所以沒表否定含義,是因為“嘛”在特定語境中與“不”連用時是可成立的反詰句,表說話人對其所述的高度確信,一般在句子后面會交代原因加強話語的可信度,此時“不”的否定語義被“嘛”消解,整個句子的語義是肯定的。如例(1)說話人確定對方就是小明,所以在某種環境(如對方不正面承認自己是小明)中按照自己內心確定的事實去反問對方,比如A和B兩個人相遇,A對B說“小明,你也在這呀”,B否認身份,對A回答說“你認錯人了,我不是小明”,A反駁說“你不就是小明嘛,我昨天在圖書館見過你”,在這種語境中,A曾見過B(小明),確定其身份,所以在B(小明)否認身份時會按照內心確定的事實去反駁,因此“你不就是小明嘛”的言外之意就是“你就是小明”,語義是肯定的,否定副詞“不”沒表否定含義;例(2)(3)也是如此,但例(3)后一個“不”表否定意義否定“算數”。所以,在該結構中,否定副詞“不”之所以表肯定含義,主要是因為“不”所帶的否定含義被句尾表高度確信(即所言是確鑿的)義的“嘛”消解了,“不”不再起作用,或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加強“嘛”的語氣義。
徐晶凝(2000)認為,在帶有特定語氣意義的句法格式中,反問句的否定形式表達肯定意義,即帶否定副詞“不”的否定形式表肯定意義。在“不+(副詞)+動詞+語氣助詞‘嗎’”結構中,如例(4)—(6),“不”沒有表否定意義,這與句尾語氣助詞“嗎”有關。學界普遍認為,語氣詞“么”是由問句末尾的否定詞“無”發展而來的,語氣詞“嗎”則是“么”歷史演變的結果。在句法表層結構中,否定副詞“不”與語氣助詞“嗎”連用構成反問句,其中“不”的否定含義被“嗎”消解,句子表肯定含義;在句法深層結構中,否定副詞“不”是與否定詞“無”連用的,雙重否定表肯定,句子表肯定含義。與“不+(副詞)+動詞+語氣助詞‘嘛’”結構語氣意義不同,該結構是僅用反問的形式提供事實,一般句子后面不用再贅述原因,側重表達說話人肯定、堅持的態度。
2.“沒(有)”
(7) 沒入黨以前 入黨以前
沒發表之前 發表之前在現代漢語中,“沒”和“沒有”的否定功能幾乎完全相同,只是各功能所占的比例不同。本文將二者等同使用,不做區分。
“沒(有)+動詞+以前(之前)”結構與“動詞+以前(之前)”結構語義相當。之所以這兩種結構在漢語中并存,本文認為主要是與說話人的主觀表達需要有關。這兩種結構的核心都在于“動詞”,前一結構強調動作行為未發生或未完成,后一結構強調動作行為已發生或已完成,在具體語境中采取哪種結構取決于說話者的主觀認知。
為什么這兩種結構表相同含義呢?首先,認知語言學認為“對范疇的確定是一個圍繞原型建構的模糊的識別過程”“相鄰范疇的邊界不僅是模糊的,而且是重疊的”。時間范疇即是如此,人們往往無法準確把握沒有指出具體時間點的時間范疇的邊界,如例(7),“入黨”“發表”的具體時間沒有明確指出,所以這些行為動作之前(以前)的時間邊界也是模糊的,無法確定,在這種條件下,是否對模糊時間節點進行否定在很大程度上不會影響對語義的理解,即肯定與否定表達的范疇大致相同。
(8) 吃了沒幾個。 吃了幾個。 吃了沒五個。
(9) 走了沒幾步。 走了幾步。 走了沒五步。
(10)過了沒幾分鐘。 過了幾分鐘。 過了沒五分鐘。
等了不一會兒。 *等了不兩個小時。等了沒一會兒。 等了沒兩個小時。
現代漢語中“不”“沒(有)”與數量詞組合傾向使用“沒”,較少使用“沒有”。量詞包括名量(例(8))和動量(例(9)(10))。例(8)—(10)中的量詞分別是名量詞、動量詞和時量詞?!皠釉~+了+不(沒)+數量詞”結構存在羨余否定,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非常頻繁,也具有極強的規律性,即“不(沒)”后的表人、物、動作或時間的量詞必須是處于低級次的,表人和事物量少、動作次數少或時間短暫,且語義泛化,具有模糊性,不能是具體的,否則句子不合語法邏輯,或者即使合乎語法邏輯,表達的意義也不同于原來的意義,如“吃了沒五個”“走了沒五步”“過了沒五分鐘”三個句子合乎語法規律,但“沒”是表否定的。再如“等了沒兩個小時”這個句子也符合漢語語法規律,但“沒”也是表否定的,是對“時間到達了兩個小時”的否定。
為什么這個結構中的“不(沒)”不表示否定含義?本文認為這主要與量詞和否定詞“不(沒)”的語義有關。分析例句發現,能夠進入該結構的量詞在層級上要求是客觀低量的,或在特定語境中說話人主觀上覺得是低量的,所以“數詞+量詞”結構整體具有[+量小/微量]的語義特征。在日常交際中,說話人會根據主觀需要將要突出的焦點對象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在該結構中,說話人主要想表達事物量少、動作次數少或事件發生時間短等,這可以通過具有[+量小/微量]語義特征的“數詞+量詞”結構表現出來。同時“不(沒)”可以表減量,與具有[+量小/微量]語義特征的“數詞+量詞”結構語義相當,并且在結構中“數詞”與“量詞”的語義關系較“不”與“數量”結構的語義關系緊密,所以在具體言語中“不(沒)”可以省略,這也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
常作狀語的副詞“不”“沒(有)”常表否定含義,在現代漢語語言研究和社會交際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樣,“不”“沒(有)”的羨余否定現象也值得我們關注。通過對“不”“沒(有)”與動詞和數量詞搭配時的羨余否定現象的相關例句進行分析后發現,羨余否定現象雖情況復雜,但可以用不同的理論從不同角度去解釋其原因機制,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擴寬了語言研究的思路、方向和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