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夏光清
(作者系南京市江浦實驗小學班主任、南京市德育工作帶頭人、夏光清育德工作室主持人)
《家庭教育促進法》傳遞了一個重要的概念,不僅要依法帶娃,更要科學育兒。
兒童的成長教育是綜合性的,包括心理健康、人際關系處理、社會規范遵守等,而不少父母教育孩子常常跟著感覺走,隨著情緒教,并不懂科學、理性的育兒方法。《家庭教育促進法》為父母提供了家庭教育的方法,堪稱科學育兒寶典。
《家庭教育促進法》將家庭教育從學校教育的附庸地位解放出來,使其從教育的邊緣開始走向教育的中心,充分發揮其育人的獨特作用與價值。一是從法律上確立了父母家庭教育的職業角色地位。父母是家庭教育主體責任人,是具備家庭教育專業素養和能力的一種教育職業,教育要向家庭回歸,父母要重新回到書桌學習科學育兒;二是從法律上確立了全社會支持家庭教育的義務。《家庭教育促進法》不是給家長更多的約束,而是讓全社會助力家庭教育,特別是學校,不是“干涉”家庭教育,而是“有效介入”,成為家庭教育的同行者。所以,這部法被命名為“促進法”。
有家長擔心,孩子要父母管,可這也不允許,那也不允許,既要避免孩子玩手機游戲,又要避免加重學業負擔,還要沒有家庭暴力,不容易呀。然而,如果養孩子養到雞飛狗跳,十有八九是一開始的方向錯了,教育過程中的方法錯了,整個教育的理念錯了。
科學育兒需要家長具備兩種思維:“空間思維”和“時間思維”。如為了考出理想的分數,家長帶孩子整天沉在作業堆里,不給孩子的時間“留白”。而家長對孩子的理解、共情、耐心又是一項高強度的情緒勞動,一看到孩子磨蹭、拖拉、注意力分散等,情緒勢必會失控,對孩子情緒的理解和滿足孩子需求的能力下降,“吼叫、打罵、說教、貼標簽”等就成了主要教育方式。這就是帶有目的與期待的“空間思維”。如果把教育時間拉長,我們最終要培養出一個“善良、孝順、堅韌、有信任感、有同情心”的兒童,教育就不會停留于眼前的事情上,而會以兒童未來發展來權衡,教育自然會變得溫和而堅定,先解決心情再解決問題。這就是“時間思維”。
科學育兒要遵循兒童能力三原則。一是循序漸進原則。要遵循兒童的成長規律,什么年齡做什么事,每個年齡都有兒童要做的事。順其自然絕不是放任自流。自然是天成的,只有原始森林才能長得出參天大樹。同樣的,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發展特點,以平常心育子,不焦慮,不拔高,不攀比,守住自己的教育節奏,孩子反而會呈現出更多的驚喜。二是關鍵期原則。兒童的腦神經打開和關閉都有時間節點,錯過不可逆。如,4-12 歲是黃金閱讀期,如果錯過這一時期的科學閱讀指導與大量閱讀,將會給兒童的成長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兒童才有時間多讀書。三是峰值原則。先天因素決定兒童發展的范圍,后天因素決定兒童發展的高度,讓孩子能力發育到上限,是小學階段的最大任務。教育這樁事,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皮亞杰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也說明了科學育兒的重要性。他將兒童認知分為“感知運動階段(0-2 歲)、前運算階段(2-7 歲)、具體運算階段(7-11 歲)、形式運算階段(11 歲-成年)”四個階段,這里的“運算”,是指兒童內部的智力或思維力。如今的教育出現問題在哪一階段?正是7-11 歲的“具體運算階段”,即小學階段。此時,兒童認知能力大為提升,可以進行更為靈活的邏輯思考,但仍然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這一階段,將習慣養成和規則意識作為主要教育目標,才是教育之道。而一些家長過度重視學習成績,忽略兒童習慣培養和心理健康,在高強度的作業控制下,兒童自我思考空間極少,內驅力發展嚴重受限,最明顯的是共情力、創造力大幅度消退。這也是《家庭教育促進法》呼應“雙減”政策的原因之一。
家庭教育的“依法帶娃”時代已經開啟,教育需要回歸美好的家庭教育。心態定位于平常,教育會變得更多元,更寬廣,也更科學。
>>鏈接:
家庭教育的六大內容: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特點,以下列內容為指引,開展家庭教育:
(一)教育未成年人愛黨、愛國、愛人民、愛集體、愛社會主義,樹立維護國家統一的觀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家國情懷;
(二)教育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尊老愛幼、熱愛家庭、勤儉節約、團結互助、誠信友愛、遵紀守法,培養其良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意識和法治意識;
(三)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成才觀,引導其培養廣泛興趣愛好、健康審美追求和良好學習習慣,增強科學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能力;
(四)保證未成年人營養均衡、科學運動、睡眠充足、身心愉悅,引導其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五)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導其珍愛生命,對其進行交通出行、健康上網和防欺凌、防溺水、防詐騙、防拐賣、防性侵等方面的安全知識教育,幫助其掌握安全知識和技能,增強其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六)幫助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活能力,養成吃苦耐勞的優秀品格和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家庭教育促進法》第十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