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日超
新安小學舊址坐落在淮安河下古鎮蓮花街。這里已辟地為公園,供人們游園、休閑。今天,獨自一人沿著河下古鎮蕭湖公園彎曲的小路慢行,期盼可以洗去征塵和疾勞,卸下梗在胸中的焦躁和喧擾。在河下古鎮蕭湖之濱,矗立著一座白色墓冢,墓主人就是將一生獻給人民教育事業的新安小學的老校長汪達之。
汪達之1903年出生于安徽黟縣,后移居安慶市大墨子巷徽州會館。汪達之父親是位蒙學老師,也兼行中醫。全家都靠他謀生。母親雖不識字,但通曉事理,是位十分賢惠的家庭婦女。在汪達之還處于母親腹中之時,父親就因貧病交加,離開了人世。
1928年秋,汪達之進入陶行知創辦的曉莊師范就讀,成為該校第四期班級最窮的學生。新安小學是陶行知先生1929年在河下蓮花街親自創辦并兼任第一任校長。1930年2月,汪達之受陶行知委派,來到淮安河下蓮花街新安小學任教,并接任第二任校長。
初夏的河下古鎮蓮花街,靜謐而美麗,綠樹濃蔭,微風清涼。暫住湖嘴大街碼頭里運河畔的我,找尋新旅昔日足跡。原來被譽為“民族的小號手”誕生地新安旅行團,其母校新安小學校址,與我的居住地相距竟不足200米。
說起陶行知與汪達之的相遇,就不得不先說起新安會館。明清時期,淮安得漕運之利,十分繁華。善于做生意的徽州人紛紛來淮安經商賺錢。旅淮的徽商多了,就在淮安河下蓮花街靈王廟一側買了房子作為徽籍同鄉們相聚議事的場所,這就有了新安會館。到清朝末年,海運興起,加之鐵路興建,京杭大運河久用不疏,設在淮安幾個朝代的漕運總督部院終被裁撤。淮安頓時失去了往日的光輝,徽商們也紛紛離開淮安謀求新的生路。
徽商的離開,會館失去了作用。徽商們便打算將房產變賣。可是引起淮安河下一部分鄉紳的不滿。他們認為,新安會館除了徽商們買建的房屋外,還占了原靈王廟的一部分廟產。雙方爭執起來,有人從中調解卻互不相讓,終于打起了官司。只因雙方都是公產,官司一直沒有結果,這一拖就是二十幾年。
會館的這場官司不只讓人思考,人需要投身社會,建功立業,也需要親近自然,寡欲少求。青年才俊陶行知是一位“教育救國”論者。1911年秋,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學,受到了自由、民主學術思想的熏陶,樹立了民主共和信念。金陵大學畢業后,他負笈游學美國,選修了哲學博士考夫曼的教育行政課,從內心實現了從政治到教育的轉變。1917年秋,他登上了歸國輪船,直面波瀾壯闊的大海,他感到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與一起歸國的留學生談起人生志愿:“我要使全中國人都受到教育。”
躊躇滿志的陶行知于是在南京籌措資金,創辦了曉莊師范。在這里陶行知遇見了該校第四期最窮的學生汪達之。汪達之生于苦難之家,在動蕩的社會中奔波求學,百折不撓尋覓曙光。最令人動容的是汪達之參加曉莊師范學校招生考試,因身體虛弱而名落孫山。汪達之心有不甘,連續數日在學校門口等候校長陶行知。汪達之為實現國民教育、展現救民救國理想而奮力爭取,身處逆境卻依然心胸豁達,大丈夫的浩然之氣可見一斑。
汪達之在這里遇見了自己一生中的貴人陶行知。汪達之有了曉莊學校第四屆學生中唯一的“試做生”的資格。
因新安會館產權打官司的安徽人碰巧在南京遇見了自己的老鄉陶行知。他們邀請陶行知來到新安會館旁的一個叫蕭湖的三面環水的半島上。一群愛面子的闊佬們期待陶行知替他們打贏新安會館這場官司。
然而,新安會館波光粼粼的蕭湖水,浸潤著陶行知的身心,使他有了一顆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坦蕩情懷,于是便有了對“生活教育”理論的特殊情感,心中燃起了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他懇求他的老鄉們,放棄對新安會館房產的爭執,統交由他辦一所小學。
兩種不同思想不同路途的人在陶行知的撮合下,決定把新安會館辦成一所費用全免的校舍,這就是后來的新安小學。1929年6月6日,新安小學在蓮花街上悄然立下了根。
校舍原是一座古靈王廟,位于河下鎮蓮花街通濟橋旁。汪達之與陶行知再次相遇,內心播下生活教育的種子。汪達之思想上迸發出發奮圖強、教育興國的火花。
“靈王廟”原為一座矮小破敗的茅庵。有一年,一個被撤職的鹽運使,由揚州乘船沿古運河北上,途經河下古鎮,在湖嘴碼頭停船休息,登岸散步。經過靈王廟時,面對靈王像,他祈禱許愿:倘若靈王保佑他能官復原職,一定重建這座廟宇。兩年后,鹽運使如愿以償恢復了鹽運使官職。上任后,當即委派在河下經營鹽業的安徽徽州富商,替他把這座茅庵改建成非常氣派的廟宇。
新安學校一開辦,就為當地帶來勃然生機。辦學不是去享受,而是要為農人和兒童謀幸福。學校不僅要教學生讀書,也要教學生生產、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注意社會生活,開展一些革命工作,掩護好革命干部子女。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之后,又將魔爪伸向華北地區,妄圖吞并全中國,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蕭湖水靜靜地流淌著,如瓊漿玉液滋潤新安小學師生的心田。汪達之悄然把在新安小學就讀的7名學生組織起來,組成一個小小的“旅行團”,以社會為學校,牢記囑托,實踐陶行知生活教育主張,喚醒民眾抗日救國的信念。
陶行知是汪達之的人生伯樂。1933年秋天,新安小學的7名學生組成新安兒童旅行團,從河下古鎮出發一路南下,到鎮江、上海旅行40天。對這7個小朋友,陶行知在生活上熱情關懷,不僅聯系參觀訪問,還幫助兒童旅行團取得了一些薪酬。新旅兒童團在上海新陸師范參觀、賣書、演講,賣書收入了10多元,還得到了新陸師范付給他們的10元演講費。為了支持他們演講,陶行知特意寫詩讓他們帶去——“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并用,才算是開天辟地的大好佬!”這首詩改編后被編入了后來的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課本。
汪達之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論的堅定落實者和創造性的踐行者,他培養孩子們每個人都做“小先生”,堅持讓孩子們輪流負責當“輪值主席”。有位教授詢問新安的孩子們講得怎樣,陶行知幽默地說:“他們講得好極了,弄得我們教授的飯碗有些不穩了……”他曾寫了一首詩,贊揚新安兒童旅行團:“一群小光棍,點點有七根。小的十二歲,大的未結婚。沒有父母帶,先生也不在。誰說小孩小,劃分新時代。”
陶行知時刻牽掛著新安旅行團,與他們心連心,給予鼎力相助。旅行結束,新旅的7個孩子,安全返回,還帶回34塊大洋。在當時,上海的一間舊房,也只賣十三四塊大洋。從當年汪陶二人的往來書信中,我們發現汪陶二人是忘年交,有兄弟般深厚的感情。這次成功的旅行,為新安旅行團出發做好了形式和物質上的準備。
1935年10月10日,新安旅行團第一批團員14人,冒著蒙蒙細雨,從淮安西門外古運河碼頭,登上南下的小輪船。他們身著白襯衫和藍色工裝褲,腳穿草鞋,各自攜帶一把雨傘和一只行李袋,闖蕩當時中國最熱鬧的十里洋場大上海。在上海54天的成功修學旅行,轟動了大上海以及整個教育界,此后,新安旅行團積極宣傳黨的主張,歷時17年,行程2.5萬余公里,足跡遍及全國22個省份。團員年紀最大的17歲,最小的年僅12歲。
陶行知一直關注著這群“小好漢”們。他將母親的500元人壽保險金全部贈送給汪達之率領的新安旅行團,幫“新旅”從上海購買了一架德發牌電影放映機,一臺小型柴油發電機、電唱機和幻燈機,為孩子們準備《一·二八淞滬抗戰紀實》《民族痛史》《抗戰》等幾部抗日影片和數十張抗日救亡歌曲唱片。“新旅”通過放映抗戰電影、排演街頭歌舞劇、教唱救亡歌曲、寫標語、繪壁畫、編輯出版刊物、組織發展兒童團等多種多樣的宣傳形式,開展抗日救亡。
新安小學招收的主要是當地貧困家庭子女、地下黨員后代和烈士遺孤。新四軍政委項英女兒項蘇云5歲時是郭青老師受人之托帶到新安小學隱蔽臨時就讀的。如今,在新安小學校園內,靜靜地矗立著一座“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這里收錄著一段刻入歷史的記憶。
1941年“皖南事變”爆發后,新安旅行團輾轉經香港、上海抵達蘇北鹽城。劉少奇、陳毅接見了全體團員,賦予他們“組織十萬兒童”的重任。“新旅”不負眾望,組織起18萬名兒童團員,勞軍支前、站崗放哨。
陶行知對新安會館及周邊環境的認識是用一種教育家和思想家的銳利目光審視的。他從蕭湖的表象中挖到了人類心魂的美丑,這是一種思想之美。汪達之是個剛毅堅卓、士者胸襟、多愁善感的人。他的多愁善感緣于陶行知的師者風范,緣于新安小學周邊河水的清澈與柔情。是的,校園周邊的蕭湖水,水靜如畫,神秘異常。坐落在里運河畔,這讓蕭湖水顯得更珍貴和堅硬……柔情與剛毅是蕭湖水的本質與特性。
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懸掛著“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匾額。新安小學校長張大冬領著我們觀看了館內存放著陶行知提供給孩子們的電影放映機的設備和小號手用過的180多件與新安旅行團相關的實物,讓我們仿佛回到了戰火紛飛、局勢多變的抗戰時期。一群紅領巾又一次把我們帶進了那個烽火歲月。
鄭仲英是當年參加新安旅行團護送重要情報的小女兵。1939年初,高一學期尚未結束,鄭仲英的大哥鄭大芳就在母親曾英的支持下,參加“上海各界赴第三戰區慰勞團”,喬裝通過敵占區,留在了新四軍。鄭家七兄妹,除了老二鄭仲芳留在上海做地下工作外,其他6人均是少年從軍。1945年初,新四軍16旅邀請曾英到抗日根據地。
曾英決定帶上13歲的鄭仲英和兩個不滿10歲的女兒同行。臨行前,二哥鄭仲芳瞞著母親,將文件縫在小仲英的衣服里,與其他幾件衣物打成一個包裹,悄悄叮囑鄭仲英一定要保管好。新中國成立后,鄭仲英成為上海歌劇院主要演員,在歌劇《江姐》《白毛女》《劉三姐》等多部歌劇中飾演主角。
80年后,鄭仲英神采飛揚、無比激動地向新安小學的紅領巾深情回憶起陶行知講起“人在武漢散,他在武漢干,一群小好漢,保衛大武漢”的場景。
蕭湖坐落在里運河邊,是流動的文化。她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湖泊。她孕育了一批作家、詩人、軍事家、教育家和為“民族解放的小號手”。
1938年,在武漢的一元路保育院,陶行知應邀參加了新旅成立三周年紀念大會。會上,陶行知為“新旅”的孩子帶來了他自己創作的《三萬歌》,鼓勵孩子們要“騎到真理的背上去”。這是汪達之與新旅的孩子又一次近距離地接觸了陶行知。
1941年春天,這一隊小團員們從桂林步行到湛江,從湛江上船,經過香港、上海,然后進入了蘇北根據地。從1942年開始,“新旅”在蘇北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宣傳工作。“新安旅行團”已經發展到了100多人。除了演戲、唱歌、朗誦,“新旅”還編輯出版了《兒童生活》《華中少年》《兒童畫報》等兒童刊物,培養了許多小作者、小通訊員和小讀者。他們還組織了大批青少年救亡團體,投入偉大的抗日洪流,成為上海、武漢、桂林、大西南、內蒙古、北平和蘇北解放區等地的“孩子頭”,被冰心先生稱贊為“民族解放的小號手”,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宋慶齡、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關懷和高度贊揚。
楊南琛與汪達之的邂逅皆因他們的志同道合。
1945年抗戰終于勝利了。汪達之已經四十有二,仍孑然一身。他一直蓄須明志,言稱“抗戰不勝利,絕不結婚”。這時,他邂逅了從日本留學歸來,上海銀行家家中的大小姐楊南琛。他們倆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卻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滿腔熱血,堅決抗日,出于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良知,在抗戰最困難的時刻,一個從大后方廣西出發,一個從日偽占領下的上海出發。第一次見到楊南琛的汪達之,當天就把胡子剃了。之后兩人感情迅速升溫,1946年5月,他們在淮安河下古鎮的新安小學結婚了。陶行知在上海得知消息后特地贈詩一首。“天也歡喜,地也歡喜,人也歡喜,歡喜他和你,如鳥比翼,如枝連理,共造新家庭。相敬相愛相扶持,在學習上同心,在工作上協力,把這力光大為民主團結力。安居樂業造新邦,歡樂更無比,再進一步創造新人類。多福多壽多兒子,兒子又生孫,孫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生到無限期,一半像他,一半像你。”1947年底,當時正值內戰,楊南琛挺著大肚子隨部隊從蘇北撤到山東,又從山東撤到河北,轉戰千里最后在河北省響溝村的山溝里生下第一個孩子。
京杭大運河如同一位慈母,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無數炎黃子孫。她默默地奉獻著,不求回報。蕭湖是寧靜的港灣。坐落于此的新安小學是汪達之投身教育最早的地方,更是他修身立德人生的起點。
1945年9月,兩淮解放后不久,蘇皖邊區政府隨之成立。汪達之被調往設在淮陰的蘇皖邊區政府,任邊區政府教育廳督學。解放戰爭爆發后,他隨軍北撤并任華東干部子弟學校校長。全國解放后,他奉命到南京主持恢復了由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創辦的南京曉莊師范并任校長。不久又被調到北京任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專員。20世紀60年代調任廣東民族學院(今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等職。
1965年汪達之在廣東民族學院任上時曾回過一趟淮安,看望新安小學師生。在原新安小學舊址處,他笑著指指舊址東側一塊綠草如茵的小島說:“等我百年之后,請借這一寶島安息。”1981年的6月6日,新安小學52周年校慶,汪達之的骨灰由他的兩個兒子汪如一、汪心一以及新旅老團員張牧、左林等護送到碧如明鏡的蕭湖。
抗戰勝利后,新安旅行團按捺不住激動和喜悅,給毛主席寫了一份長達4000余字的工作匯報信。1946年5月20日,毛主席親筆給“新旅”復信,勉勵他們:“努力工作,繼續前進,爭取民主中國的勝利!”如今,這封珍貴回信的復制件就保存在新安旅行團歷史紀念館。
來給汪達之先生獻花的一名紅領巾向我講述了去年他們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的經過。2021年,新安小學一群群系著紅領巾的少年,相聚蕭湖之濱,代表新安小學教育集團近萬名師生,祭掃老校長汪達之墓。自然之美、生態之美,生發著美的力量。當他們看到毛主席1946年給新安旅行團回信的碑亭時,備受鼓舞,中國故事讓他們產生了一種深切的難忘的感動和感受,萌生了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一封信的想法。
2021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也給新安小學少先隊員寫了一封回信:“希望你們結合自身成長實際學好黨史,以英雄模范人物為榜樣,從小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刻苦學習,樹立理想,砥礪品格,增長本領,努力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殷殷囑托,令人心波激蕩。
新安小學師生收到回信后激動得手舞足蹈。站在一望無邊的蕭湖邊,溫柔的波光讓人思緒飛揚。溪水潺潺,錦魚翕忽,垂柳依依,青竹滴翠。汪達之先生的白色墓冢被如畫的美景環抱其中。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這句話,道盡了這兩位偉大教育家的一生,閃耀著思想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