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喆超 | 凱斯幼兒園中國總部集團教學總監
在很多人眼中,美國人崇尚自由,所以對孩子的行為沒有過多約束。我在美國幼兒園工作后發現,事實并非如此,只是美國幼兒園“立規矩”的方式與我們想象的有些區別。
好的規則是符合天性的,讓孩子有發聲的權利。在大部分人的理解中,“立規矩”三個字一出現,一定是很差的體驗。但實際上真正好的規則,是符合孩子天性的,而且建立的過程需要孩子盡可能地參與討論。
在幼兒園里,孩子聲音分貝過高是常有的事情。如果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容易讓孩子和教師變得焦躁。如果教師只是和孩子說,“希望大家說話聲音小一點”,恐怕作用不大,那么應該如何讓孩子理解在室內不能太吵鬧呢?
我曾經和孩子開展過一次有趣的談話,很誠懇地告訴孩子,我理解他們有的時候會非常興奮,希望歡呼或者提高分貝,但是,這樣做耳朵會受不了。我也表示了想與他們一同解決問題的心愿。這是制定規則的重要原則:如果想停止孩子某個行為,就需要站在他們的立場理解其中的合理性,然后與孩子一同尋找“替代方案”。
我與孩子一同探討哪些聲音適合在室內出現,哪些聲音可能會傷害我們的耳朵。有個小男孩說:“我知道我們在室內的時候不能喊得很大聲,因為這會讓我們的耳朵受不了,但是有的時候我會控制不住自己。”有個小女孩說:“我的朋友如果離我很遠,我想讓他參與游戲,必須提高聲音才可以,所以室內的時候也不能一直很小聲。”
不難發現,有時候孩子的大聲喊叫是合理的,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呢?
我問那個小女孩:“我們想要叫離得很遠的小伙伴加入游戲,除了大聲喊他之外,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我們一起想10種方法好不好?”孩子很快就有了興趣,開始腦洞大開地想各種辦法,比如,走過去輕輕拍他、搖鈴鐺讓他發現等。通過這件事情不難發現,當孩子有權利發聲,他們就能更好地遵守規則。
把規則可視化,孩子更容易理解。幼兒園的孩子,大腦還處在發育的階段,“道德的想法”與“道德的行為”之間存在著鴻溝,他們在6-8歲的時候才會把這條“溝”填上。換言之,討論規則的時候,孩子可能說得頭頭是道,但到執行的時候,如果沒有可視化方式提醒,孩子是很難落實規則的。美國幼兒園的教室里有大量“可視化”的提示板。比如,“一日流程提示板”,這是幼兒園最常見的視覺化提示板,會展示孩子每個時間環節的生活照片。這有助于孩子習慣不同時間段的不同任務。如果提示板只是單純地呈現文字,孩子的理解就會存在很大的困難。如果孩子看到了照片,他們就更容易理解不同的時間段內應該做的事情。
再如,“人數限制口袋”。幼兒園里,孩子會選擇不同的區域游戲,但是如果大家都喜歡在積木區域玩耍怎么辦?為了讓孩子理解每個區域都有人數的限制,教師會在這個區域的家具上放一個口袋,并寫上數字,數字就代表了口袋可以裝孩子照片的最大數量。孩子每次在這個區域玩的時候,就會把帶有自己形象的冰棒棍插入“人數限制口袋”,如果數量已經達到上限,他們就會主動去其他區域玩耍,等有空位的時候再參與游戲。
把規則游戲化,讓孩子享受遵守的過程。為引導孩子遵守規則,教師可以使用一些“游戲化”的手段。比如“安靜魔法藥水”,這是孩子很喜歡的一種方式。如果孩子的聲音過高,我會扮演成魔法師,告訴孩子:“我手里有一瓶魔法藥水,如果誰被噴到,就被施了魔法,需要立刻安靜。”嘗試后,我發現孩子非常積極地配合我的表演,他們很享受被噴到的過程,并且愿意被魔法藥水“封印”,長時間地保持安靜。這體現了游戲的吸引力,孩子總是會爭先恐后地加入游戲。
忽略是一種極好的策略。我曾經遇到過一個男孩,集體活動時,他總是坐不住,有時會突然起身跑到教室后面。起初,我讓助教制止他亂跑的行為,或者引導他坐回座位。后來我發現,每個孩子的本體感受是不一樣的,強制某些孩子坐下,反而會限制他思考。強制某些孩子加入集體活動,也許會造成他更大的逆反行為,同時,其他孩子也會被吸引,集體活動就很難繼續開展下去。
發現問題后,我及時調整了教育策略。我和這個男孩約定:上課的時候,可以離開集體活動的區域,但是不能做出影響他人聽課的行為。從那以后,我盡量忽略他“不合常規”的行為,偶爾會在他“晃蕩”的時候向他提問。一段時間后,我發現,這個男孩雖然在教室里“晃蕩”,但他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大部分時候都能準確回答出問題。
這件事情給了我極大的啟發,我開始重新考慮教學設計。要營造一個包容的課堂環境,就應考慮每一個孩子的需求。我開始不局限于在集中區域開展教學活動,而是充分利用整個教室。比如,我會有意識地加入舞蹈、在教室里走動等環節。這樣一來,一些坐不住的孩子,也能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忽略”的力量會讓我們看到更加完整的孩子。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需要”。很多家長和我反映過同一件事——早上出門送孩子到幼兒園像“打仗”一樣。家長問題的落腳點是如何改善孩子磨蹭的問題。于是,我反問了一位媽媽:“你為什么希望孩子快一點?”家長不假思索地說:“不然我上班要遲到啊。”這句話一下子就打開了我的思路。我說:“你需要誠實地告訴孩子,‘快一點’是你的需求而不是他的需求。”
我建議家長這樣和孩子溝通:“寶寶,如果你動作太慢的話,媽媽上班就要遲到了,會被老板責備,媽媽需要你的幫助,我們快點出門吧。”大部分孩子其實是利他主義者,當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可以幫助他人時,他們大概率會作出改變。后來這個媽媽告訴我,這招非常有效,孩子會迅速完成出門前的所有環節,生怕媽媽被老板責備。
給予孩子彌補的機會。孩子犯錯后,有的孩子很快便會意識到錯誤,低下頭表現得很羞愧。這時家長應和孩子進行真誠的溝通,給予孩子彌補的機會,而不是一定要讓他說“對不起”。“一定要道歉”是規則建立中非常大的誤區。
幼兒園生活中,如果有孩子傷害到了同伴,我會讓當事者觀察同伴的表情,讓他辨識同伴是高興還是傷心,然后讓當事者與同伴一起商量,當事者做什么可以讓同伴好受一些。大部分孩子都選擇給同伴一個擁抱,從而彌補自己的過錯。當然,并不是每個同伴都會在得到彌補后立刻選擇原諒。這時,我會告訴當事者,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是否原諒,并鼓勵當事者再試一次。讓孩子真切感受自己的行為給他人造成的影響,遠比那句“對不起”重要,孩子也會更深刻地理解規則的意義。
規則是一個“由外力到內化”的過程。孩子越小的時候越需要外力的干預,等孩子長大后再慢慢撤出。我們一定要注意,說教往往不是最有效的手段,身教大于言傳。如果教師創造一個積極的場域,放下身段與孩子開放地討論、傾聽他們的聲音,遵守規則便不再是一件難事了。
讀編往來

幼兒全面發展以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全方面和諧發展為宗旨,而在實際教育中,存在成人違背幼兒全面發展的內涵、忽視幼兒特點的問題。《教育家》8月第3期《釋放天性,自由成長》這篇文章令我感觸頗多。
文章第一部分聚焦教育課程的開放性,指出成人可以在教育的不同方面盡可能“開放”,比如開放的時間和空間、開放的人際關系、開放的課程內容等,讓幼兒在生活中、自然中、人際交往中都能彰顯個性。文章第二部分強調,主題課程的實施和區域自主游戲是幼兒一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追隨幼兒游戲與探究興趣實施課程。這是我看過釋放幼兒個性的最好詮釋。作者提出的具體內容,也展示了幼兒較好的學習模式:區域自主、項目小組、班級主題內容、社區合作、回顧反思、家園共育。在開放式的深度學習中,有助于提升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發展的能力、人際交往的能力等。
幼兒天生好奇、渴望探索、敢于嘗試。讓幼兒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需要我們不斷地觀察、聆聽、發現幼兒,用幼兒的視角去支持他們進行感興趣的活動,從而推動他們各方面能力發展。
——福建省廈門市禾盛幼兒園 林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