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 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教師情感表達的方式、途徑、風格等,與其個人性格、氣質、認知、意愿、道德修養等多個方面的因素相關,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任性甚至隨心所欲地表達情感。事實上,教師工作、教師角色和身份的特殊性都對其情感表達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只有具有教育意義的情感表達才有助于發揮情感的育人功能和價值。相反,不恰當的情感表達既無益于班級建設和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甚至還會給教學活動帶來阻礙乃至于破壞,進而成為課堂情感育人的障礙。
作為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情感表達的目的和功能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發泄、釋放情緒情感;通過表達情感,更好地解釋某件事情;表達自己對某件事或某個人的某種態度或看法;尋求理解與支持;表達對于別人或行為的某種認識,如滿意程度、認同程度、理解程度、支持程度等。
學校生活場域中,教師首要的角色是作為普通人流露和表達自己的情感,例如通過情緒的釋放和發泄,緩解自己在家庭或者社會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壓力。有時候,教師也與同事交流教導學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僅在教育教學方法上,而且在情感上尋求同事的理解、支持和幫助。教師既是普通人,也是專業人,面臨來自家庭、社會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壓力和困擾,需要尋求他人的支持和幫助。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是交織在一起的,它們之間并沒有十分清晰的界限。
然而,由于職業的倫理道德要求及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質,教師又必須在作為普通人和專業人士的身份之間尋求一種平衡,甚至在一定程度和意義上,要用專業屬性來要求、同化自己作為普通人的屬性,在情感素養和表達方面,提出比普通人更高、更具有倫理道德要求和教育屬性的標準與期待——在引導人更好發展的目的下,注重情感表達對學生生命健康、完整發展的教育性意義,使自身的情感表達更加有助于支持學生情感的正向發展、有助于增進人際關懷關系的建立、有助于學生積極價值觀的養成、有助于促進學生知識學習的效率、有助于提高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和欲望。
那么,具體到課堂教學生活中,如何表達情感,才能符合以上所說的具有教育意義呢?由于教育情境的復雜性、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以及教師個人化的情感條件和特征等,我們很難給出一個統一的標準,更不可能要求教師“這樣表達”而不能“那樣表達”。情感是不能命令的,更無法給出可以遵循的具體步驟。但是,教育以及教師職業的特殊性又需要教師依據一些基本的原則,恰當、適時、不違背倫理地釋放及表達自己的情感。
以學生發展為最終目的。課堂中,無論教師的情感表達、回應還是傾聽,都需要以有利于學生更好發展為目的。教師在情感表達中的真誠并不意味著完全真實、有什么就說什么,而主要指教師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面的意愿是真誠的,在表達方式選擇和時機把握上的目的是明確而真誠的。無論情感表達中的渲染、夸大還是壓制,都不是衡量情感表達好壞的絕對標準。甚至有時候真實的情感表達并不必然地有利于促進人的發展,而回應和傾聽也要視具體的個體情況和場景來確定。偶爾的夸張、適當的不回應和不傾聽也可能產生好的教育效果,有利于促進人的發展。
樹立信任和欣賞的原則。教師要對學生在學校和課堂中的表現有基本的信任:相信他們希望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認可、相信他們想要在學習上獲得成功、相信他們在課堂中的一切表現都有其特定的原因。這樣,教師在選擇表達情感的方式、時機、程度等方面時,就會由于強烈的信任和欣賞的意愿而變得更加得體、合適、恰當。情感表達的結果也可能由于教師的深思熟慮和教育關懷而變得更加具有教育意義。
基于深刻的自我體驗。教師在課堂中的情感表達應該建立在自己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要吸引學生,先吸引自己;要感動學生,先感動自己。只有教師有感覺、有沖動、有表達欲望,才可能促使教師真誠并努力地尋找合適的表達方式、機會、程度,最終在引導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表達好”情感。
以對學生的充分認識和了解作為前提。教師情感表達既建立在對于自己及他人情感的體驗和辨識的基礎上,也建立在對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歷史、生命史等)全面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是一個認知、判斷、理解和情感共同參與的復雜過程。有質量的情感表達應該建立在對學生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個人性格特征等比較準確的判斷和了解的基礎上,基于學生觀察。
教師表達情感的途徑有很多種,就課堂教學而言,語言(包括書面語和口語)是最常見、最主要的方式。
書面語表達情感的特征與要求。由文字符號所構成的書面語對情感的表達和傳遞主要通過字、詞、句的語法結構及相應的內容來實現。書面語的規范性、延時性等特征使得其在情感表達上給使用者留下一定的思考和修正的空間,不僅使情感表達更加規范、理性、合乎倫理道德,同時也使情感表達更加含蓄。
課堂中,使用書面語表達情感主要體現在教室內外的標語、教師的教學板書以及學生作業批改等方面。教師要利用好這些情感表達的形式和載體,發揮它們在情感表達中的規范性、倫理性和審美性等特征,在教室墻壁文化和標語布置、教學板書、作業批改等方面,做到文字書寫和內容規范、積極、優美,使它們不僅發揮教室中的裝飾、教學中的信息傳遞和作業批改等功能,而且成為傳遞嚴謹、道德、優美的情感的載體。
另外,教師要特別看到,現代媒體技術和信息傳遞工具、方式的不斷更新對課堂教學中情感表達和傳遞的復雜影響,一些網絡詞匯和語言既可以生動、形象地呈現、表達和傳遞人們的情感,同時也可能由于缺少規范構詞和選擇而造成情感表達方面的隨意性。如何既接近兒童青少年的生活和需求,用符合他們群體特征的文字形式進行教育引導,又避免網絡文化在情感表達中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需要教師結合具體的人和情境進行篩選和甄別。
口語表達情感的特征與要求。由于人類聲音的早發性、先在性特點及其與生命之間的天然聯系,口語在表達情感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及書面語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情感發展和教育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方面,口語通過生命體活動及其內在狀態的變化,將人在與一切事物的聯系之中所產生的關系通過語調、音色等傳遞出來。另一方面,口語的即時性、個體性特,征更加方便當事人進行直接的、個性化的情感表達。同一篇課文,不同人讀出來的情感不一樣;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教師的講授風格也會不同。這都與口語在情感表達中的個性差異相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內外,除了注重教學語言基本功的練習之外,還要有意識地提高個人使用口頭語言進行個性化表達、傳遞教育價值理念并開展高質量育人活動的能力。

其一,教師要注重并挖掘課堂評價語在情感表達中的育人價值。兒童青少年尤其在意成人世界對他們的認識和評價,教師作為學生成長中的重要他人之一,其語言對學生情感和人格發育影響深遠。教師不經意間的一句表揚、批評甚至是玩笑話,就有可能讓學生高興、激動或者沮喪、自卑很長時間。這就提醒教師在與兒童青少年的相處中,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語言素質和修養。教育活動中隨意的、不加選擇的語言帶給兒童青少年情感和心靈上的可能傷害是無法估計的。
其二,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差異進行區別化的情感表達。每個人在語言方面的天賦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更擅長用文字來表達情感,有的人則更擅長口語,還有的人更喜歡通過實際的行動或者運用身體及其他形式來呈現、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情緒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認識并尊重學生的情感表達風格和特點,尤其不能認為那些拙于言辭、不善寫作的孩子是情感冷漠的人,更不能因此對他們有什么偏見。相信并理解每個人都有呈現、表達和傳遞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與形式,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理解和空間,是優秀的教育者所應具備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