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偉|山東省青島市實驗幼兒園
開放教育注重幼兒的生活和游戲,主題課程實施強調園內活動和園外活動的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形成系統的開放教育生態場。山東省青島市實驗幼兒園自建園以來,基于實驗示范的辦園定位、時代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需求以及團隊專業化發展需要,開啟了獨特的“開放教育”研究歷程,建構起完善的開放教育課程體系,讓幼兒釋放天性,舒心、自由地成長。
開放的時間、空間與機會,讓幼兒的學習無處不在。開放教育將尊重幼兒的時間、空間和機會,豐富幼兒心靈世界,釋放幼兒天性作為發展其生命力的重要途徑。在開放的時空里,充分滿足孩子的游戲、探究、交往、表達與創造需要,抓住一日生活各個環節的教育契機,鼓勵并支持孩子發表獨立見解,讓幼兒的學習無處不在。
開放的人際關系,營造“我與你”的平等對話關系。開放教育強調師幼間、親子間、同伴間建立一種“我與你”的平等對話關系。教育者成為孩子們生活世界的“共同遭遇者”,追求充滿靈性與智慧的師幼互動和平等尊重的人際互動,在“我與你”的交往中,在開放的思維碰撞中,所有“課程卷入者”共同成長。
開放的課程內容,支持幼兒體驗生活、親近自然與社會。開放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活動追隨幼兒合理的需求和興趣,以幼兒為中心。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自然變化、社會發展、歷史文化、新聞時事等,凡是幼兒感興趣并與之經驗密切聯系、蘊含豐富發展價值的內容都可以成為課程內容的來源。
開放的發展可能性,追求幼兒充滿個性地完滿發展。孩子有一百種語言,教師走近孩子、解讀孩子、啟迪孩子,讓每個獨特的孩子在自主選擇、自主體驗的各類活動中充滿個性地完滿發展。
區域自主游戲:尊重幼兒的游戲精神。區域自主游戲是滿足幼兒個性化發展的重要途徑,游戲與活動離不開環境材料和資源?!伴_放教育”強調為幼兒創設有準備的環境,讓每一平方米的環境都產生教育價值,追求適宜、豐富、動態與挑戰性的區域環境。動態區域環境追隨幼兒的興趣和學習需求,區域的布局、信息的收集、材料的種類與數量、信息的投放與呈現皆體現幼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教師以觀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角色,支持、促進幼兒的主動學習與發展,并通過分析幼兒收集的材料,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和興趣,以有效開展活動推進課程。游戲分享是區域游戲的重要環節。分享中幼兒與同伴、教師互動交流,以回顧、反思、評價自己的游戲過程,傾聽了解同伴的游戲內容,教師引導幼兒交流表達、澄清問題、解決問題、開闊思維,從而實現經驗的拓展與提升。
項目小組活動:探究中進行深度學習。項目小組活動是“開放教育”課程實施的重要部分。教師根據幼兒不同的發展興趣與需要,引導其組成個別化探究學習小組,鼓勵幼兒圍繞某個探究話題,與同伴積極互動,思維碰撞,解決問題,深度學習。在“神奇的橋”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分享了許多不同的橋,包括家鄉的橋、古代名橋、世界名橋等,其中,“廣濟橋”以其獨特的外形結構引發幼兒進一步了解的愿望。教師鼓勵幼兒在家長的幫助下了解更多有關“廣濟橋”的信息,并組織分享交流。隨后,幼兒嘗試建造“一座了不起的橋”,開啟了充滿挑戰的項目探究活動。從主動收集信息、自主選擇適宜的材料再到核心問題的討論解決,幼兒學會了互助與質疑、傾聽與接納、反思與改進,在深度學習中,幼兒的思維品質、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獲得了發展。
開放教育的課程實施追隨幼兒的發展需要和興趣,課程審議貫穿始終,助力多元主體動態建構主題課程。
主題實施前審議班本化的主題切入及推進方式。開放教育拒絕模式化執行課程方案的機械做法,主張幼兒是主題實施的核心與靈魂,因此不同班級追隨幼兒,調查和了解他們的已有經驗與興趣,審議適合幼兒需要的主題切入和推進方式,呈現出多樣的班級探究歷程。例如:因班而異的主題切入方式——大班“中國娃”主題一般在國慶節前后實施,結合幼兒暑假及國慶假期到各地觀光旅游的經驗,從孩子們去過的祖國各地風土人情等興趣經驗切入,開展“我們的祖國真大”核心活動。

主題實施中的各類教研活動是課程審議的重要內容。教研圍繞主題與操作活動、幼兒區域自主游戲的觀察分析與支持、集體活動的組織、課程資源的利用、家園共育等內容進行,以通過審議隨時調整課程實施思路。例如,在“紅紅的年”主題實施過程中,幼兒園邀請社區圖書館館長參與“課程資源有效利用”審議活動。在館長的支持下,豐富的圖書資源、信息化的閱讀資源、圖書館的場地資源、社區的人力資源等多元資源納入課程,拓展了課程實施的空間,豐富了課程活動,深化了幼兒對“年”的傳統文化的體驗與認識,密切了家、園、社的合作育人。
主題課程實施后的回顧反思是課程審議的重要環節。教師們通過對主題實施中影響、幼兒發展的教育事件的回顧,對環境創設的挑戰性、活動內容選擇的適宜性、具體情境中師幼互動的有效性、幼兒學習與發展可視性等進行集體反思與總結,并以此作為修改、完善原主題方案的依據,或提出有借鑒意義的實施建議。通過對過程中收集的級部研討記錄、教師觀察記錄及幼兒作品等資料的整理與分析,進一步把握幼兒的學習特點、發展水平與需要,明確在接下來的主題實施中如何更好地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完善主題目標、選擇適宜且有挑戰性的活動內容,促進幼兒的發展。
信息化助力課程資源的拓展與豐富。資源是課程實施的重要保障,是支撐課程實施的重要內容。在實踐研究中,教師們具備一定的課程資源意識,搜集、整理、發掘和利用資源成為開放教育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借助于信息化手段,“開放教育”創建數字化課程資源平臺,匯集幼兒園、家長、社區等資源,包含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各領域活動資源、教師專業發展方面的各類培訓資源、家園共育方面的家教指導資源等內容。平臺為教師實施課程、家長參與課程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進一步拓展了教育教學空間和范圍。
開放教育一直秉承“科研引領發展”的理念,注重用“開放”的思維與視野吸納先進教育理念,不斷豐富實踐。
融入開放教育的STEM園本化研究。開放教育+STEM研究重在挖掘STEM教育理念與開放教育理念的共通之處,在原有課程中尋找共生點,而非進行割裂原有課程的創新。STEM教育強調整合的思維,注重整合科學、數學、工程和技術等學科經驗,解決真實問題。“開放教育”同樣強調整合的教育,注重幼兒經驗生長的整體性與領域滲透性,我們需要喚醒教師的STEM教育意識、提升STEM素養,支持他們用STEM思維重新審視慣常的教育方式。
開放教育對自然課程的重塑。大自然是天然的學習寶藏,蘊含著豐富的學習資源與學習機會。隨著近年來的“兒童友好型城市”理念進入開放教育研究團隊的視野,吸納其以兒童最大利益出發,充分尊重兒童意見,傾聽兒童的心聲、需求的精神,園所因地制宜確立了兒童參與式戶外營建項目,并邀請專家入園指導,捕捉兒童的戶外自主游戲活動軌跡,收集幼兒“我喜歡的幼兒園戶外”創想的同時,調研園所教師對自然課程資源的認識與想法,征集家長的意見,密切溝通社區交流討論,確立幼兒園戶外整體的改造意見。接下來,我們將邀請兒童、教師、家長、社區和專家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營建,讓幼兒園真正實現兒童友好的物質環境與社會生態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