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飛 | 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如今,家庭教育無論在理念還是在實踐領域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理念上,各種家庭教育的概念漫天飛;實踐中,各種家庭教育方法和“秘籍”層出不窮,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活動如雨后春筍。很多家長在紛繁復雜且高度飽和的信息沖擊下,出現了“教育眩暈”,不知道究竟誰說得對,到底該相信誰。因為對各種教育概念和教育命題缺少系統科學的分析,不少家長在理解這些概念時常常出現以偏概全、以點代面和理解絕對化等現象,致使在教育孩子時出現偏誤,導致家庭教育的學習和實踐進入新的誤區。
有一次,一位母親十分沮喪地說:“我這個孩子無藥可救了,我們已經堅持了好幾個21天了,還是沒能形成我們期待的好習慣,只要換個環境,他又回到從前的狀態,看來教育不是萬能的,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教得好。”看著這位對孩子無限失望的母親,我問她:“為什么是21天?”她驚訝地看著我:“你作為專家都不知道?!這是個習慣養成的定律,很多專家在講課時都會說到的。”
確實,這是近些年不少教師在強調好習慣養成時會向家長們傳播的觀念,也是不少機構在習慣養成課程規劃設計時的依據。但是教育經驗和直覺告訴我們,這一結論似乎并沒有那么廣泛的適用性。
為此,筆者進行了相關問題的檢索,發現“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的提法最初來自醫療領域,當患者被截肢后,會出現“幻肢”現象,患者在心理上感覺肢體還在,常常會直接站起來而摔倒,一般這種情況在傷愈后三周左右的時間會消失。在傳播的過程中,這一結論得出的背景被慢慢虛化,適用范圍被泛化了。主要原因是傳播者和學習者沒能深入學習和客觀分析解讀。
分析得出“21天養成一個好習慣”結論的研究背景可以發現,這里的“習慣”沒有好壞之分,且所形成的習慣也是被動接受而非主動養成的。通過這樣的區分就能理解很多現象,如孩子入園適應,正常情況下,三周以內孩子就能不哭不鬧,這是適應性的習慣形成過程,而要培養孩子刷牙、七步洗手法等好習慣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且隨著孩子生活環境與行為情景的變化,主動養成的好習慣會隨之發生改變,如孩子在爸爸媽媽身邊已經養成的閱讀習慣,可能暑假到了爺爺奶奶家就會出現習慣行為的消退。這些現象在主動養成好習慣的過程中是正常的,符合基本規律。在需要主動培養孩子好習慣的過程中,家庭教育科普工作者要將其復雜性和挑戰性向家長們說明,鼓勵家長通過切實可行的計劃進行長期堅持,并在多情境下重復練習以達到習慣形成的穩定性。
因此,引用科學研究結論要小心謹慎,不能忽視研究背景,不然就會導致結論的適用性不強,甚至造成家庭教育實踐的困擾。
回答家長問題時,常聽他們說:“專家就是這么說的,書上就是這么寫的,讓我們不要干涉孩子,要給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和時間。”我常問他們:“效果如何?孩子現在情況如何?給孩子自由和放任不管有沒有區別?”這時就會看到很多家長一臉茫然。有一位家長袒露:“之前沒學習各種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時,還覺得自己有信心教育孩子,現在倒好,感覺專家說的和書上寫的都對,但自己卻怎么做都不對。”

學習當然是必要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家長們在學習各種家庭教育的經驗、理念與方法時,還是要區分孩子的年齡、使用的情景以及轉換的藝術。如果囫圇吞棗、望文生義、似是而非地理解,很容易對專家所講解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形成片面的理解,不僅不能幫助自己和孩子,還容易造成教育的混亂,制造新的教育問題。
教育方式應該是動態平衡的,是根據孩子的年齡、心智成熟度、理解能力、孩子能力發展的階段等進行綜合判斷后的教育藝術與教育智慧。民主教育方式和專制教育方式的區分是根據“情感投入”和“規則要求”兩個維度分析而來的。專制型教育方式是高規則要求低情感投入的狀態,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受不到愛,一言一行都處于家長的控制中;民主型教育是高情感投入和高要求的組合,這樣的家長給孩子滿滿的愛,愿意傾聽孩子的意見,同時也能對孩子的任性和不成熟給予足夠的指導;另外還有高情感投入和低要求組合的溺愛型教育以及情感投入和要求均低的忽視型教養方式。
民主型教育是根據孩子年齡的特點給予孩子能力范圍內的選擇與自主空間,既要保護孩子也要促進孩子成長,如幼兒階段可以給孩子一些相對有限的封閉式的選擇。例如吃飯時間到了,是看完電視再吃飯,還是先吃飯再看電視?家長給出選項而不是專制地強求孩子聽從父母的要求,也不是縱容孩子任性地邊吃飯邊看電視。從小在民主教育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會逐步學會平衡欲望與規則,學會根據情景進行理性的判斷,達到有主見、有分寸、有界限的群己平衡狀態。
一位教師說,在日常觀察中他發現家長們的家庭教育知識越來越多,能說也會做,還會對教師提要求。如一位家長看到教師和孩子說話沒能蹲下來,就投訴教師不敬業、不專業、不愛孩子,不能蹲下來跟孩子平等地對話。這位家長的確能做到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可是語氣語調和要求卻不是平等民主的,而是命令的、指責的。這位教師總結道,很多時候家長是在形式上做到了,但是內在的觀念和意識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表里不一。
這位教師的觀察很仔細,確實如此。這么多年來,為了使先進的教育理念快速落地,家庭教育科普工作者常常會用看得見、摸得著的行為來規范家長。如為了表示對孩子的尊重,家長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為了表示對孩子情緒的關注,家長見到孩子的第一句話要問“今天開心嗎?”;為了表示親子關系平等,家長要和孩子交朋友,等等。
對于這些要求,家長需要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和理解,否則就可能出現東施效顰的尷尬。如家長從站著命令孩子到蹲下來命令孩子;從“今天開不開心”的關心到“為什么不開心”“有什么好不開心”的質問;從“我們做朋友吧”到“既然是朋友你就應該告訴我所有的一切”,這樣的“朋友”讓孩子扭頭就走。
《論語》中,孔子在談到禮樂時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這說明外在的禮樂一定需要內在的“仁”作為支撐,否則禮樂也只是空談,不會真正起到教化人的功能。家長們在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時可以從行到知,實現以行促知的改變,也可以從知到行,但是最終都要做到知行統一,在模仿學習某些教育技巧時不能忽視了內在的教育觀念和知識的修為。知行合一、言傳身教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方向,如果能做到發自內心地尊重與平等對待孩子,即使不蹲下來,孩子也能感受到家長的真誠,唯有真誠才是最好的教育。
提出家庭教育的“新誤區”,是希望家庭教育科普工作者能夠再深入一點,再系統一點;是希望家長朋友們在學習家庭教育時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獨立思考和常識意識;是希望家庭教育火熱的同時,能夠多一些靜氣,讓它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健康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