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東芳 | 山東省濰坊未來實驗學校
“新高考”政策實施以來,國家人才選拔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對初高學段銜接提出了更高要求。之所以要加強初高銜接,究其原因,在于基礎教育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必須從教育體系上全面認識和提升教學質量。如何加強初高學段銜接,山東省濰坊未來實驗學校做出了如下探索——
一要遵循以生為本的原則。從初中升入高中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一次跨越,提前引導學生規劃好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并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做好初高銜接,相當于與時間賽跑,把高中有限的時間拉長,但這并不是所謂的“2+4”,而是綜合考慮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情況,用拓展提升和課題研究的方式去銜接,為學生理解高中的內容奠定基礎,實現科學素養的遞進性培養。
二要錨定初高貫通培養的視角。筆者認為,初高銜接更應稱為“初高貫通一體培養”。高層次的初高貫通,不僅僅是教學上的貫通,一定要上升到育人層次。如此,教育教學才能彰顯出高維度的人才培養價值和社會意義。學校教育雖是分段的,但學生的發展是不分段的,我們應建立起以育人機制為支撐的教學體系,既要解決學生的實際升學問題,也能站在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高度,積極回應社會發展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需求。
三要聚焦項目課程的維度。在初中階段,除了鞏固好所學知識,也可通過項目課程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在項目課程的基礎上拓展高中知識。銜接課程體系,既要關注學生學業素養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課程的設計應細分到生理發展、心理發展、學科素養、綜合素養等具體化指標,確保育人實效。同時,應按照當前的考試、評價等制度要求,結合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發展潛力需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幫助學生在自主、自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選擇適合個人成長的課程,更好地激發學生潛能。
高層次的初高貫通,不僅僅是教學上的貫通,一定要上升到育人層次。
四要圍繞學段融通的基點。依托區域內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學區制管理為載體,以制度體系為框架,建立學區內初高學段融通機制,全方位開展初中、高中學校全面合作,從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德育體系、師生發展等各方面,打破學段間各自為戰的壁壘,制定學段融通的學生培養方案、教育教學計劃,幫助學生克服學段轉換不適應或適應周期較長等問題,打出初高學段銜接“組合拳”,確保初高學段整體發展、同向而行。此外,要加強初中、高中學校間教育教學方面的溝通,常態化開展教師沙龍、教學觀摩、教研討論等活動,推動初高教研融通發展。要發揮文化育人的功能,構建學區內初中、高中體系化的校園文化,形成文化特征鮮明、文化符號凸顯的校園文化核心精神,讓學生在校園文化的浸潤下快速適應不同學段的學習生活,實現身心的健康發展。
五要抓住核心素養落地的目標。推動初高銜接,要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始終抓住學生核心素養落地這條主線,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方式,從目標設定、活動創設、學生評價等層面,尋找核心素養落地的載體、途徑和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與基本技能,升華其對世界的認知體驗。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更加適切的課程內容,增設體育、藝術等多元課程,深化體教、藝教融合,真正把核心素養落實到活動中,更大力度變革初中、高中階段的育人方式,而不僅僅是圍繞中高考進行。
總之,初高銜接不應只是課程內容上的銜接,更應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初一甚至小學開始進行總體生涯規劃,在育人理念、貫通培養、項目課程、學段融通、核心素養等方面下功夫,構建初高貫通銜接、科學系統的教育體系,實現育人方式的深度變革,真正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健康成長、發光出彩。